外国电影制片公司垄断时期天津制片业考察

时间:2022-10-22 01:57:06

外国电影制片公司垄断时期天津制片业考察

[摘 要] 天津是中国北方电影传入最早的城市,但直到1924年左右的“国产电影运动”之前,天津仍然只是外国电影制片公司拍摄影片的重要外景地之一,拍摄的主要是风景风俗短片和以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运动等新闻素材为主的短片,这些拍摄素材在画面上表现出明显的西方视角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但不得不看到的是,无论是外国影片的进入以及外国电影资本的活动,还是由此刺激出现的民族电影人,都为日后民族电影制片业的起步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国产电影运动;电影制片;民族电影

从1905年中国人摄制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经济与技术落后等诸多原因,中国人拍摄的影片绝大多数是短片,而国外影片在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在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①之前,无论是全国,还是就天津而言,制片业都被垄断在国外资本的手中。本文就旨在探讨“国产电影运动”之前天津一地的制片业概况。

19世纪末电影从欧洲传入中国,作为一种“舶来品”,人们在逐步了解中,很快接受并被这种新兴的艺术种类所吸引,但在这一时期内,无论是影片的制作还是发行放映,基本上都被国外的电影公司掌控。20世纪的最初10年,由于电影产业的影响力及商业利润的驱使,国外的一些电影公司诸如法国的卢米埃尔、百代公司,美国的汤默斯·爱迪生公司、缪托斯柯普—比沃格拉夫公司等纷纷来中国拍摄影片。这一时期拍摄的影片多为风景风俗短片和以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等为内容的新闻短片,其中有些短片曾在中国国内放映,但大多数短片的素材,特别是丑化中国人的素材,因中国人的抵制和反对往往是经过剪辑在国外放映。当时的拍摄地点主要集中在香港、上海、广州和京津等地区。

一、风景风俗短片的拍摄

早期外国制片公司摄制的短片充分利用影像的逼真性和新奇性来赢得本国观众的关注。“1902年,美国缪托斯柯普—比沃格拉夫公司根据派出的摄影师在天津拍摄的素材,编辑发行了风景短片《天津街景》,约放映3分钟。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天津的三岔河口、玉皇阁、天后宫、大佛寺、望海楼、望海寺、崇禧观等建筑,以及当时的商业中心——北大关的风貌。据考,美国国会图书馆保存有这部影片。”②美国比沃格拉夫公司于1901年到1903年在天津拍摄的电影短片除了《天津街景》以外,还有《火车进站》《小舢板与大轮船(1)》《小舢板与大轮船(2)》《中国工人回国》《天津堤岸》等。③从短片的名称《天津街景》《火车进站》等可以使人轻而易举地联想到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早期电影中的景物甚至相同的影片名称。此种类型的天津的景物和天津人的生活场面成为这些外籍摄影师眼中值得关注的部分,也说明了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这些电影的确可以起到窗口的作用,也就是这些在国外的观众看到的来自遥远国度景物的影像,可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猎奇心理。

二、新闻事件短片的拍摄

在华北地区进行拍摄影片的外国摄影师主要是拍摄义和团运动和一些风景短片,有关义和团运动的拍摄,摄影师对这一爱国主义运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曲解和粉饰,以便迎合外国人眼中中国的落后和野蛮。例如,据《天津通志·广播电视电影志1924—2003》记载“1900年6月14日、15日,义和团和天津人民接连焚烧了仓门口、西门里、西沽等处的教堂。6月21日,望海楼教堂刚盖好半年,再次被愤怒的民众烧掉。据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第二卷记载,法国摄影师詹姆士·威廉逊在天津拍摄了义和团运动的影片素材,制作了《中国教会被焚记》(又名《火烧望海楼事件》)。该片可放映5分钟。”④乔治·萨杜尔在他著的《电影艺术史》中认为这部短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片”,是“从当前的时事取材,根据自己的想象,随意加以渲染”⑤。这部影片实际上是詹姆士·威廉逊根据新闻素材,在自己的花园洋房前,由他一家人担任演员而拍摄的,是制作者自编自导排演的“新闻片”。导演直接使用歪曲事实的方法,诬蔑中国人的反帝斗争是暴民行为,显露出敌视中国的立场和姿态。

“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斯(Georges Méliès)在1900年拍摄了一部电影短片《中国对抗盟国》(La Chine Contre Les Allies)。这部短片被美国的维塔格拉夫电影公司(American Vitagraph Company)看到,于是派合伙人兼摄影师史密斯前往天津模仿梅里斯的片子拍摄了一部《国际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of Nations)。”⑥这部影片的出现也是外国制片公司业务竞争的产物。美国电影史学家在评价这部影片时是这样说的:“布莱克顿(Blackton)和史密斯(Smith)利用义和团事变来编造出一口宏伟能喷出情感的油井,它叫做《国际代表大会》。”⑦由此可知这同样是一部歪曲历史的影片。

当时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而天津是设有九国租界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京津两地相邻,交通便利,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新闻事件都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来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外国电影公司将京津两地作为拍摄的重点地区。值得关注的是,当时这些外国电影公司在中国所拍摄的短片更多目的是经剪辑后在外国放映,这些拍摄素材在画面上表现出明显的西方视角和强烈的主观色彩,多将中国景物及事件来满足外国观众对中国的猎奇心理和异域想象。同时,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外国制片公司的影片摄制活动也使京津地区的电影制片从电影传入到“国产电影运动”之前呈现出明显的为外国影片公司垄断制片的特征。但是这些外国公司并未在京津设立电影制片公司,而只是将京津两地作为制片中最为关键的拍摄环节的重要的外景地之一。外国制片虽然垄断了制片业,但是由于外国影片的西方立场以及辱华情节,在中国国内遭到反对,甚至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外国公司在京津地区乃至中国的制片仍然未有明显的发展,正如著名报人、天津大公报副刊创始人、著名影评人何心冷的理由是:“影戏是一种民众的艺术,艺术的天才是否人人都有,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外国人不见得个个都有影戏艺术的天才,即使算他有,那么他对中国的观察,一定只是些皮毛”⑧。何心冷反对外国人导演中国电影,其中除了凸显他的电影社会责任意识,也有对于中西方文化的隔膜带来的影响因素的阐释。

三、民族电影人的出现

尽管这一时期天津乃至全国电影业基本上均由外国资本经营,但必须看到的是,这一时期也有国内独立制片人进行电影摄制。他们的电影活动从这一时期开始,延续到了下一个时期,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历练是其日后成就的基础。天津籍独立电影制片人张玉亭就是其中一位,他对早期天津电影制片业有着突出贡献。“张玉亭不仅是天津最早的摄影师,也是华北地区摄影权威。”⑨张玉亭的电影事业最初是从1914年进入法国百代公司驻津办事处开始的,他在那里学习电影放映、摄影、发行等业务,1915年起即担任法国百代公司新闻摄影驻京记者,1920年独立开设商行,专营电影器材与电影拍摄。除了电影公司与张玉亭合作拍摄电影以外,他还拍摄了众多独立制作的纪录片。

“多年来他自行拍摄、印制的纪录片和故事片有《奉安大典》《陕西旱灾》《北京猿人龙骨山》等珍贵历史文献片。1926年,北京光华影片公司聘请他为摄影师,先后拍摄故事片《燕山侠影》(12本)和《西太后》(9本)。”⑩1919年夏,张玉亭曾经拍摄了“天津学生响应和声援北京学生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北洋大学、汇文中学等学校师生上街游行示威的场面”B11,成为天津人民反帝运动宝贵的实况电影资料。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张玉亭拍摄了“天津人民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去南京时,天津人民相送的情景,所拍胶片长达5 000英尺,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镜头”B12。此外,还应当时天津市长的邀请, 拍摄民俗纪录片。据记载:“1936年张玉亭还拍摄过当时天津民间皇会纪录片《大皇会》,后改名为《平津采风录》。”B13

从拍摄的纪录片的题材来看,除了记录民俗活动以外,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革命运动和革命者的事迹,也体现了张玉亭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日本占领北平时期坚持不与日伪政府合作,显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张玉亭的拍摄活动不仅为近代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批珍贵的电影资料,而且为京津地区早期电影制片业的初步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结 语

综观这一时期的天津电影制片业,与当时国内制片业情形基本一样,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影业的发展。但不得不看到的是,无论是外国影片的进入以及外国电影资本的活动,还是由此刺激的民族电影人的出现,都为日后民族电影业的起步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这一历史时期,虽然难以与后来的“国片复兴运动”时期或者左翼电影运动时期相比,但它是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勉强可以称为一个奠基时期。

注释:

①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②④⑨B11B12B13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市广播电视电影局、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天津通志·广播电视电影志1924—2003》,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78页。

③ 刘小磊:《电影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初兴与散点分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⑤ [法]乔治·萨杜尔:《电影艺术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年版,第31页。

⑥ 刘小磊:《电影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初兴与散点分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⑦ William Basil Courtney:History of Vitagraph(Chapter 7),Motion Picture News,21.March,1925.Jay Levda.Dianying:An Account of Films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2.转引自刘小磊:《电影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初兴与散点分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⑧ 何心冷:《外国人能导演中国影戏吗?》,《大公报·影戏世界·艺林》,1926年12月13日。

⑩ 任大星主编:《中国天津电影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页。

[参考文献]

[1]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郦苏元,胡菊彬.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80-81.

[3]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市广播电视电影局,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天津通志·广播电视电影志1924—2003[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志强(1978— ),男,天津人,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201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史。

上一篇:旅游业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影视动画背景设计的主题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