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性教育美学论文

时间:2022-10-21 07:29:23

艺术性教育美学论文

一、关于教育美学四个标准的解说

1.第一标准:直观(感性直观言行一致)。当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看到基于自由创造特性而体现出美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喜悦和幸福感,这是源于美的本质及其特征,可以说美的本质就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的目的。自由创造之所以能产生美,是因为人们能在其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的力量、智慧与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由此感受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因而产生了美感。教育是指用道理说服人并使其照着去做,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参与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美学的宽广范围。从横向上看,它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教育、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这些都涉及美的创造性。从纵向角度上看,它涉及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都显现了美的元素,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还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增强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同度来看到自身的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与理想的实现。第二标准:概念(意识概念的扩大思考人生中有价值的内容)。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关系日渐完善。人们在对美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做出判断前,首先要对美产生概念性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教材中涉及的不能直观的美的内容,需要教师用悦耳的声音、有致的节奏、真挚的情感、简练的语言、睿智的理趣以及扣人的悬念等教育美学的方法使美再现于学生的眼前、脑中,心理学称之为“概念作用”。只有在教育中融入美学,才能使单纯的知识教育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令学生神往、心醉并且遐想。

2.第三标准:想象(实感的沉淀假设)。“想象”亦称想象力,是形成意象、知觉和概念的能力,是心灵的工作,有助于创造出幻想。想象有助于为经验提供意义,为知识提供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客观景物经过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熔铸,可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美的境界,而教学内容则凭借教师美学教育的手段,可以将客观(自然景物、现实生活、教材内容)与主观(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相熔铸,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体现出美学教育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感受美的意境和美带给心灵愉悦的同时,领悟美与文明、美与幸福以及美与人生的关系第四标准:领悟(相关活动的推进有机的统一)。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这是一个关系教育属性的问题。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科学,那就意味着必须有一套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规范、标准的教育技术。但是,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具有能动性和无限发展空间以及无穷变化空间的人类,因此,外部的预设标准和技术奈何不了“无限”和“无穷”。教育实践固然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但是由于具有标准技术规范的教育实践是无法建立的,所以教育实践就不能桎梏于教育理论。教育虽然具有科学的属性,但其本质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既然教育的本质是艺术,那么教育和美就具有亲缘关系。在教育美学领域,美蕴藏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教育活动美、教育内容美、教育环境美和教师美。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美学活动,使学生明白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才能拥有审美鉴别能力;有了审美鉴别能力,才能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生才能变得更美好、更幸福。

二、教育美学的现实意义

1.《教育美学》一书在出版后受到了一些质疑和非议,虽然佐佐木吉三郎早在大正时期就提出了教育美学的主张,但是这一主张在当时并没有被教育界完完全全所采纳。到了后来的明治时期,日本教育在教育美学方面进行过一些尝试,但还是没有将教育美学真正、完全地引入近代教育学体系,其继承和发展则无从谈起。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坚持“教育兴国”的战略。明治时期的教育模式大致可以划分为“知性主义”和“道德至上主义”。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然而首先受到收拾的却是教育。日本政府不仅对教育大量投资,还迅速着手教育改革,如于1947年3月公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并将国民义务教育由战前的6年延长至9年,政府的这些措施得到了日本国民的大力支持。偏重智育的教育使明治的文明进一步地提升,日本人也因致力于教育而得到了好处——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而使国家的经济快速崛起,在短短的20年间实现了现代化,并且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客观地说,日本的经济奇迹起源于日本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放眼全球的教育,建立在现代教育基础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明显有别于西欧模式,而且是被公认的成功模式,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超前发展的战略。尽管如此,日本现代教育中依然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如学生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开口脏话、行为粗暴、没有礼貌、美丑不分以及校园暴力,等等,教育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教师的工作幸福指数不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偏低,离和谐、美好、安详、纯粹和诗意的教育理想相去甚远。偏重智育的教育,就如同在真、善、美中急于真、善而忘记了美一样。教育需要融入美学观点的提出,其起端就在于佐佐木吉三郎认为美在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价值并不在真、善之下。根据教育美学的本质。

2.教育美学的审美属性有以下三点值得强调:真。“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的如实反映,即与客观事实相符合。而教育美学的“真”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表现出来的规律性的如实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美感来自于教育者的创造智慧,教育美学体现的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真与假、伪的意思相对,有了真就没有假,没了真就是虚假,虚假无缘于美。真是教育的重要审美属性之一。善。“善”是指一切的快乐和一切足以增进快乐的东西而言,特别是指能够满足愿望的任何东西而言的。教育美学的“善”指的是教育者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被肯定。美的教育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着促进作用。教育美学以感性形式显示着教育者的本质力量,能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判断教育是否美的标准之一。美。“美”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从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具体事物(环境、现象、行为、物体等)中发现和界定的、为社会和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正价值。教育美学的“美”是指教育者优美动人的感性形式(教育活动)的和谐体现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如今,许多发达国家正在从教育美学的视角认识教育问题,这是因为教育美学为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现实背景——教育策略、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美与教育、美与文明、美与人类幸福是紧密相关的。要将美学融入教育,让教育者通过发挥智慧和才能,使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统一的程度,这就对人才培养标准、学生素质优化度、教师的内涵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被许多发达国家认为是教育的核心要素,符合审美标准的教材,能变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能渲染气氛,能激发学生欣赏美的情感。融入了美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社会责任感,有对新知识的实时吸收能力,有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即时的反应能力,有继续发展的能力,还有迅速更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五、结语中国的教育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现状让人喜忧参半,不容盲目乐观,距离成功的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究其原因,我国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上与成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着较大的不同。要想短缩这一差距,必须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教育工作者要明白“做什么”和“怎么做”,要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理念,全面实践教育美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知识储备基础,这也是当今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日本某小学校长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孩子们不仅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续,也是未来的希望,尊重知识、重视教育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若要让美回归教育,让教育彰显美,让美学真正融入教育之中,佐佐木吉三郎在《教育美学》中提出的美学指向、美学主张以及意味隽永的美学思想,正在不断棒喝着那些忙碌且又盲目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王雪松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上一篇:乡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论文 下一篇:论科学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