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信息产权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1 03:33:35

我国会计信息产权研究综述

摘要:会计信息产权研究是用产权经济学理论研究会计学,与传统会计从纯粹技术层面研究会计信息有本质区别。当前国内对会计信息产权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阐述了国内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会计信息产权的归属及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方法等观点,提出了分层次解决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建议,即以外部性强弱为标准划分会计信息类型,使会计信息产权界定问题得以分层次而有效的解决。

关键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产权 产权归属 界定方法

会计信息产权研究是产权会计学的重要分支。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产权的初始配置不会影响其最终配置或社会福利,即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的初始配置并不重要;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产权的初始配置会影响其最终配置或社会福利,即交易成本大于零时,产权的初始配置至关重要;当存在交易成本时,通过明确配置产权所实现的福利改善可能优于通过交易实现的福利改善。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是大于零的,受科斯思想的影响,针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和屡禁不止的现象,一些国内会计学者试图从明确会计信息产权初始配置及后嗣界定的角度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计信息产权研究开始受到重视。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认为“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学研究有两大作用:解释会计现象与拓展会计新领域,在会计研究中引进经济研究的先进成果是会计研究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使会计学研究逐渐登堂入室的前奏。”刘峰(1997)首先提出了“会计信息产权”问题,他运用产权理论对会计信息的产权属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会计信息产权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背后隐藏的会计信息产权失灵的机制缺陷。研究颠覆了前人单纯从技术、法律和道德层面研究会计信息就会计论会计的传统,开辟了研究会计信息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会计信息产权研究,对后续的研究有巨大的引导作用。

一、会计信息界定及属性

( 一 )会计信息的界定 国内研究会计信息产权的学者中,只有极少数人先对会计信息进行了界定,杜兴强的阐述较为详尽。杜兴强(2002)指出企业会计信息包括七个方面内容:(1)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附表)所含内容;(2)财务报表附注中有关对财务报表表内数据提供解释、说明和补充的文字表述或货币量化的明细项目所揭示的内容;(3)财务报告中除财务报表的其他部分,在我国主要包括盈利预测,简化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4)企业临时或不定期公告中所包含的与企业财务活动有关的内容;(5)企业其他会计文件 (包括凭证、账簿)上的数据所包含的内容;(6)审计报告中的审计意见等相关内容;(7)投资分析人员、专业用户和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再分析后整理形成的会计信息。杜兴强强调要特别注意传递会计信息载体、载体的数据或文字表述与会计信息本身的区别,会计信息是这些载体所反映的内容,是这些载体上数据和文字表述的内涵,会计信息有些是经过投资者或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理解而形成的。笔者认为,可将上述七个方面的会计信息按其外部性强弱分为两类:上述(1)、(2)、(3)、(4)和(6)为外部性较强的会计信息,(5)和(7)为外部性较弱的会计信息。由于现阶段明确又有效的界定会计信息产权存在困难,可先界定外部性较强的会计信息的产权。

( 二 )会计信息属性 会计信息的属性划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外部性问题,二是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的属性划分。国内学者基本认可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表现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潜在投资者、债权人、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等)可以不支付任何费用就获取会计信息,而企业为生成会计信息耗费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得不到任何补偿;负外部性表现为管理当局为追逐自身利益可能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可能因使用虚假的会计信息受到损失,这种损失无法有效追偿。杜兴强(2002)认为会计信息的属性取决于管理当局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既定博弈均衡状态,私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一致)的会计信息为私人物品、产权属于私人产权,合伙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的会计信息为俱乐部物品,对应的产权为俱乐部产权,未受管制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信息是集体物品,其产权是集体产权,受管制的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信息是准公共物品,对应的是公共产权;有些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为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业主制企业到合伙制企业到公司制企业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会计信息属性则为私有物品、混合物品(或俱乐部物品)和公共物品。有的学者认为会计信息就是一种私人物品;大多数学者基本认同公司制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一种混合物品或俱乐部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观点。目前关于会计信息属于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的划分,是将所有会计信息整体归类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或混合公共物品。笔者以为,既然会计信息可以分类,可以按会计信息的类别研究会计信息的属性。对上市公司而言,上述(1)、(2)、(3)和(6)项包含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为这些会计信息是被强制性要求披露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均可获得,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4)、(5)、(7)项包含的会计信息未被强制要求披露,归公司独自占有,具有排斥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排他性,因此其有明显的私人物品属性。对非上市公司而言,上述七种会计信息均具有私人物品属性,除非非上市公司为某种目的而将这些会计信息主动披露给特定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如债权人、金融机构、政府等),而在此过程中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提供贷款、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等),其他一般的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很难获得这些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产权内涵及其意义

( 一 )会计信息产权内涵 国内明确提出会计信息产权概念的研究者较少,杜兴强(2002)提出会计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会计信息的存在 (供给和使用) 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会计信息产权的内涵在于其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和分配规则共同发生作用, 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产出的分享结果和比例 (包括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期望), 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导致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苏强(2006)则将其与产权会计学派提出的会计的本质——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相联系阐释,认为“会计信息产权是根植于企业所有权,以解除受托责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产权博弈中衍生出来的用以确认、计量、披露及分配企业现实与预期价值的权利,它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价值分配的一种权利。”刘昌胜(2010)将会计信息产权定义为“合约各方因会计信息属性的不同配置而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这些权利的约定体现在有关制度中。”根据德姆塞茨的观点,产权是“个人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虽然国内对会计信息产权内涵的研究并没有达成共识,但都基本认同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是为会计目标服务,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和资源配置效率,是一组必须被明确界定的权利。

( 二 )会计信息产权意义 国内研究者认为界定会计信息产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界定会计信息产权必要性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以及屡禁不止的现状探讨其必要性,另一种是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要将其外部性内部化。笔者认为前者是后者的一种表现形式,前者本质上也是会计信息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对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可以归结为一点,即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吴俊英,孙红枚(2010)通过调查问卷实证分析表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认为界定企业的会计信息产权是十分必要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100%都不愿公开披露会计信息供外部人员免费使用,其中63.1%担心泄露商业秘密,而另外的30.8%认为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过高。该研究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角度论证了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的必要性。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及公共领域、会计信息失真以及会计信息市场的失衡说明现有制度存在问题,不是一种纳什均衡状态,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根据制度经济学的思想——一切失败都是制度的失败,自从产权经济学被引入会计学以后,对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市场失衡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晰会计信息产权,研究信息失真背后的本质权利义务关系失衡,研究如何建立有效而完善的会计信息产权机制势在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如何完善会计信息失真的惩罚机制等技术层面。

三、会计信息产权归属及界定

( 一 )会计信息产权归属 目前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归属有以下主要观点:陈冬华(2000)认为会计信息产权归属于企业股东,会计信息是为企业所有的一项经济资源,企业归股东所有,因此会计信息的天然所有者是企业股东;王锴和余明江(2001)提出“企业法人才是天然的会计信产权所有者,无论是财务会计信息还是管理会计信息,其产权都应归属于企业法人。”杜兴强(2002)认为企业会计信息应由股东和管理层共享,因为现代企业的所有权由二者共享;谢诗芬、彭玉龙(2003)指出鉴于我国目前市场环境和交易费用问题,现阶段应由政府通过监管行使通用的会计信息产权,矫正企业会计信息产权安排的低效率问题。张路(2006)提出会计信息产权由管理当局独享,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收益性和排他性,将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内部化,并类比与会计信息具有很多共性的广告信息的成功运作模式,建立会计信息产权的“广告模型”,试图通过此模型消除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吴俊英,孙红枚(2010)认为“会计信息在表面上呈现为某种公共产品是现阶段特殊的条件所决定的,只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的一种现实的无奈而不是一种选择”,应将会计信息界定为私人物品,按会计信息消费者需求不同将会计信息划分层次来界定会计信息的产权。国内理论界关于会计信息产权的归属问题存在很大争议,未能形成统一的结论:如果将会计信息产权归于企业股东,而企业管理层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此安排会发生高昂的成本和费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由管理当局独享会计信息的产权,管理当局本身已控制会计信息的产出,再由其独享产权,让其他利益相关者会更加处于劣势地位,孙志梅(2005)认为如果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给管理层,承担着外部性的投资者会更加处于劣势地位,会拒绝承担这种外部性,此种界定方法也欠妥当;而张愈强,岳上植(2005)则认为企业所有权本身就是一个模糊又颇具争议的概念,既不属于任何单方的所有权,也不是由各参与方共同拥有,此种论述实质上否定了会计信息产权归股东所有的观点;也有学者提出小额持股股东随时可能交易其股票,造成部分所有者很难固定;还有学者提出股东一般不会执行其终极控制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分离导致严重的“用脚投票”现象,将会计信息产权归于企业的股东有其不合理性。大多数学者主张应将现阶段以公共物品方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产权私有化,使会计信息以私人产品的形式提供。

( 二 )会计信息产权界定 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界定方法:杜兴强(2002)认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他将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分为初始产权界定和后嗣产权界定两个阶段,初始界定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内化外部性所发生的交易费用的高低,初始界定可以通过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所有权的分享的方式进行解决;当交易费用高昂时,必须有政府暴力介入,界定会计信息产权。张路(2006)根据广告与会计信息的共性,借鉴广告产权的成功界定模式,提出了会计信息产权的“广告”模型:将会计信息产权归属于企业管理当局,由其享受会计信息披露的受益利得或承担会计信息披露的受损损失,相对应地,企业管理当局应承担与会计信息相关的的成本,在会计系统之外设立“会计信息基金”账户和“个人基金”账户,首先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的一定比例定期提取“个人基金”,再从他们的“个人基金”账户定期按比例提取“会计信息基金”,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的相关费用从“会计信息基金”中支付。每一个上市公司将上述两个账户登录到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结算系统中,并由该系统将这笔资金托管给商业银行,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权动用账户下的资金。投资者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后,如果持有或卖出股票盈利,从盈利中扣除一定的比例转至其所持有或卖出股票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基金”账户中。投资者如果被套牢或迫不得已抛售股票而遭受投资损失,也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结算系统,按投资者的亏损的一定比例由其所被套牢或卖出股票的公司的“会计信息基金”账户给予补偿。通过这两个账户采取特定的方式对与会计信息产权有关的费用和收益进行核算,这实现了与会计信息相关的收益与成本都归属于企业管理当局一方的会计信息私有化,虽然这种方法能将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清晰,不足的是,这种方法的应用需要苛刻的理论假设(如证券市场是完全有效的,会计信息信号传递功能很强)做为前提,实际应用存在困难。苏强(2007)认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在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治理,以及企业所有权的分享、外部管制甚至道德等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计信息产权结构的事前界定和事后变迁,将在重复博弈中逐步形成共同分享、相互制约,激励与监督相容的产权结构。笔者认为,由于现阶段明确而又有效的界定会计信息产权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又考虑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外部性相对较强且对社会各界具有更普遍和重大的影响,可先以上市公司为例研究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问题,先界定上市公司外部性较强的会计信息(上文中提及的第(1)、(2)、(3)和(6)项会计信息)的产权,再以此为鉴界定上市公司外部性较弱的会计信息的产权;借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上文中提及的第(4)、(5)和(7)项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方法并将其类比推广到解决非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产权问题上,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最终使会计信息产权界定问题得到分层次而有效的解决。

四、结语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研究还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绝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是纯理论层次的规范性研究,采用实证方法研究现实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成果很少,有关解决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建议较少,对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研究没有很好地将实证会计理论与规范性会计信息产权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笔者以为,在以后有关会计信息产权的研究中,可以区分企业类型对会计信息产权做针对性研究,并就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产权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因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外部性表现更为突出,对社会各界有更为普遍和重要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质量做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进行实证研究,以使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方法更具现实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杜兴强:《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探索(十)——公司治理、会计信息产权与会计准则(上)》,《财会通讯》2005年第10期。

[2]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昌胜:《会计信息产权的一般均衡理论》,《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

[4]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5]刘峰:《1997-1998年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6]杜兴强:《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7期。

[7]杜兴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产权的畸形性及其解读》,《会计研究》2003年第2期。

[8]杜兴强:《会计信息产权的逻辑及其博弈》,《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9]陈冬华:《网络时代会计的制度创新,产权界定与市场化》,《会计研究》2000年第2期。

[10]朱启明、肖省成、刘灿辉:《会计信息产权和会计信息质量》,《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

[11]王升、王平心:《会计信息产权及其交易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2]王锴、余明江:《会计信息产权归属及其商品化》,《财经科学》2001年第5期。

[13]蒋尧明、罗新华:《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研究》2003年第8期。

[14]张路:《会计信息产权的“广告”模型》,《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5]夏成才、王雄元:《论会计信息产权的俱乐部模式》,《会计论坛》2003年第1期。

[16]苏强:《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会计信息产权制度分析》,《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2期。

[17]吴俊英、孙红枚:《会计信息产权存续模式:公共产权或私人产权》,《经济问题》2010年第8期。

上一篇: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研究 下一篇:人类学 视野下的工商管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