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节选)

时间:2022-10-21 02:55:43

19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志的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了个激灵。

我竭力去想象、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陪伴你的,有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啼,充满果汁的空气,仍在饶舌的蟋蟀……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红或蓝的牵牛花,隐隐战栗的棘条,一两滴被蛐蛐声惊落的露珠,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是最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了体内沉睡的某群细胞,使人看清了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是人对自然的阅读,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作用于人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桩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它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挚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橘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千禧年之际,不知谁发明了“新世纪第一缕曙光”这个诗化概念,再经权威气象人士的加盟,竟铸造出了一个富含高科技的旅游品牌。据说,浙江的临海和温岭还发生了“曙光节”之争(紫金山天文台将曙光赐予了临海的括苍山主峰,北京天文台则咬定在温岭。最后各方妥协,将“福照”大奖正式颁给了吉林珲春)。一时间,媒体纷至沓来,电视现场直播,庙门披红,山票陡涨,那峦顶更成了寸土寸金的摇钱树,其火爆俨然当年大气功师的显灵堂……

其实,大自然从无等级之别,世纪与钟表也只是人类制造,对大自然来说,并无厚此薄彼的所谓“第一缕”……看日出,本是一件私人性极强、朴素而平静的生命美学行为,一旦搞成热闹的集市,也就失去了其本色和底蕴。想想我们平日里的冷漠与昏迷,想想那些灵魂的呼噜声,这种对光阴的超强重视实为一种讽刺。

对一个习惯了漠视自然,又素无美学心理的人来说,即使你花大钱购下了山的制高点,又能领略到什么呢?

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写道:“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至多他们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像福楼拜,即这种童心未泯的人。还有梭罗、史蒂文森、普里什文、蒲宁、爱德华兹、巴勒斯……我敢断言,假如他们活到今天,在那“第一缕曙光”照着的地方,一定找不着他们的身影。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里看到更多,才能在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在成人世界里,几乎已没有真正生动的自然,只剩下了桌子和墙壁,只剩下了人的游戏规则,只剩下了同人打交道的经验和逻辑……

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访谈:

新作文: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是谁?您眼中的好作家的标准是什么?

王开岭: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一类可读其选集,一类可读其全集。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我最推崇的是罗曼・罗兰和茨威格,我称其为“人类作家”,其属于我方才说的第三类。而茨威格,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罗曼・罗兰有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心目中好作家的标准,好的书和作家本人,会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点。

新作文:在您的文章中,有很多深层次的反思,爱恨都很强烈。

王开岭:一个人,能不能在精神和行动上建立起与时代的关系,决定着一个作家的气象和格局。他要具备两种能力:恨的能力和爱的能力。

要关心时代,要关注我们这个生存共同体的遭遇和命运,责任有多大,才情就有多大。生活态度就是写作态度,这是我的写作立场。我觉得一个好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赤子。

新作文:从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您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

王开岭: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方式,多来自于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的青春期没有网络,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再孤独。

读书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着“有用”,其价值不是速效的,它是缓释的,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从哪里来?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现在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阅读”就是一方水土。当然,水土的成分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效果。

上一篇: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原因浅析及教学对策 下一篇:认知地图在物理解题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