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现代转化

时间:2022-10-20 10:45:31

【前言】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现代转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的《青铜牛虎祭案》带给了我们像看到西班牙画家达利所绘的那荒诞怪异的超现实主义画所给人的震撼。对于雕塑的镂空与负空间、写实与抽象的使用早就出现在这件作品上并表现的淋淋尽致。这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 新疆吐鲁番阿...

中国传统艺术资源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现代转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确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贡布里奇的《艺术哲学》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民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理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也让世界认识了在东方的中国孕育的以“天人合一”为最高传统美学的这片土地,也让国人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与思维方式有了探本求源的依据。“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的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通过认同该地方,人类拥有其外部世界,感到自己与更大的世界相联系,并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1]在过去我们的这种民族身份是很鲜明的,就像世界的其他民族会把中国人称作唐人或者宋人,或者叫汉人一样,这正是因为认同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特征。但是今天的中国,这样的特征似乎开始在慢慢减褪,当然我们并不是需要再回到过去的传统,我们需要的是建立自身历史的连续性和自身文化的延续性。因而也就有了对“我们怎样做中国人?”问题的讨论。在《种花读书报》2002年7月18日张旭东先生在答记者的一段话中讲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想强调的是,越过经济和技术层面,我们会看到“全球化”背后所隐藏的特殊的价值论述。这种假“普遍”之名的特殊价值观决定了全球化过程内在的文化单一性和压抑性。因此,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的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的自主性?如何让价值的、伦理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连续性按照自身的逻辑展开,而不是又一次被强行纳入一种“世界文明主流”的话语和价值系统中去。这并不是说,面对全球化过程,我们一定要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不可兼容性,甚至对抗性;而是说我们要在历史发展的非连续性当中考虑连续性的问题,要寻找一个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的当代表达形式。我觉得这是当代中国知识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片文章中张旭东先生强调的一个重点是“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的当代表达形式”这个慨念,而“历史经验”指的就是传统。

二、中国传统雕塑语言中的现代性

中国雕塑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几乎一样长,原始社会是中国雕塑初具雏形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雕塑风格的形成时期,之后它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美学相结合,使之不断发展与演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确立下来。在对这些传统雕塑的欣赏和研究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些现代的表现形式,结合当代的部分艺术家作品,我发现他们之间的古今对话。

陕西华县出土的《鹰尊》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这件雕塑体量感充足,细节少但集中刻画,使游走的视觉有聚焦而不感到浑浊无味。浑圆的身体与尖尖的鹰嘴相互衬托,互相突出。诙谐的造型反映出祖先简单天真的情趣,这见成熟的作品表现手法大方、干净、简约,对形体的夸张也恰到好处,即使放在现代展览馆也毫无争议。

出土于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的《青铜牛虎祭案》带给了我们像看到西班牙画家达利所绘的那荒诞怪异的超现实主义画所给人的震撼。对于雕塑的镂空与负空间、写实与抽象的使用早就出现在这件作品上并表现的淋淋尽致。这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镇墓兽》是一个人首豹身的雕塑,她与江苏江宁祖堂山出土的南唐《人首鱼身像》一样是人与兽的组合。这种组合的表现方法现在也频频出现在当代雕塑语言创作中。罗丹说:“尊敬传统,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传统是这样地授给你钥匙,用了它你可以跳出因袭地樊笼。这便是传统自己教你永远要探求现实、禁止你盲从任何大师”。在艺术工作者对历史与现代的思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下中国正处于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姿态使得各种思潮、流派例如存在主义、现象学批评、符号学、后现代主义等等接踵而至;电子网络的发展以及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复制型的生产方式、即兴式的思维方式带来的浅阅读方式;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带来的消费文化与当代日常生活审美观念相互纠葛;在这种情况下,谈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现代转化的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原因和条件的。

三、现代转化的几种类型

当代雕塑艺术在传统雕塑意义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视像艺术的出现,波普、观念、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引入,将传统架上雕塑一度排斥在边缘地带,但是危机往往是复兴的起始,处在危机地带的传统雕塑又在这样的冲撞中寻找到新的契机,开始了新时代的延伸和扩展。这样的延伸和扩展一方面模糊了雕塑艺术原有的门类界线,一方面又丰富了它的内容和生命。今天,雕塑的慨念被界定为“物质性和多维度空间及物质性与多维读空间承载的艺术意义与文化内涵”,其外延被广泛地展开。

在这个慨念下,我选取了部分艺术家近年来的部分作品,尝试根据他们对运用中国传统艺术资源的不同方式和作品自身的表现,划分了几种类型进行研究。

1.拿来方式

这种方式指运用一切现成的物品,将他们按照作者需要表达的观念进行新的组合。代表艺术家有蔡国强、陈箴。

蔡国强的装置作品《草船借箭》,从视觉上来看展示效果是非常出色的。作品使用了来自泉州的渔船和上百支木箭,作品被悬掉在高空中,尺寸与距离在观者心里引起了遐想。引用三国时期古代军队机智骗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的历史典故,将中国历史故事与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相联系,以船隐喻和象征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伤痕和谋略。东方人机智地“借箭”,即借用对方的力量智慧,暗示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共存。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令人尊敬的传统,又是可借用和转移的文化元素。

陈箴的装置作品以中国物质为形式却和其作品所处的大背景(国家、城市),小环境(展厅、展地)达成统一,有效地传达作品的内涵观念。

1995年在日内瓦联合国大厦前做的装置《圆桌》,在原材料上选取来自五大洲的29张形态各异的椅子(其中有不少中国式木椅)象征着全球人民的聚集。和一张大圆桌组成貌似中国的风俗“聚餐”与西方的“圆桌会议”状态。其特点在于所有椅子用中国木匠镶嵌法嵌入圆桌之中,形成无法入坐的,不可分割的封闭整体。生活化的简单形式与所处的联合国大厦共筑了一个深刻的观念――世界各民族的共存的虚伪,实际上是无法对话的,暗示联合国的权力制约和政治交易。

2.材料置换

这类作品多是用现代材料转换被赋于了传统文化的事物,突出了第四维空间即时间差距的意义或自然与人的关系。使人对熟悉的事物在视觉差异中感受文化的变迁。代表艺术家有展望、文楼与焦兴涛。

展望《假山石》这一作品中,具有现代含义的不锈钢的材料与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假山石的意义是矛盾的对立的,然而也正是这一特点,使他的假山石获得了多重的当代意义。假山石在传统的园林景观中,是用以小观大的方式来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为假山石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距离里呈现大自然的。而当展望以不锈钢的材料,把假山石改造为《假山石》时,作品本身就已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对抗的含义,而当这个《假山石》被置于北京西客站或某幢写字楼前时。都市的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语义冲突,也就被突显出来。这意味着“假山石”不仅仅只是一个观想的对象,而且是一个思考的对象,观念化的对象。

焦兴涛《门神》是用废旧的铁或铜皮以及其他金属零件焊接的戏曲人物,作品保存了传统戏曲人物在表演中的韵味,使古老题材焕发了新的时代精神。焦心涛在谈到“戏曲系列”时说:“戏曲中璀璨的华服和‘行头’,总是让我想到躲在它后面的表演者:‘他’‘她’扮演的角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尤其是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时候。其实,性别的倒错与疑惑,角色的扮演与压力,现代人有着同样的困惑与焦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破碎感、片段感,日益清晰地成为我创作的主题。”借用传统艺术资源表现当下现实生活并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转换,使其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表达,在视觉上也非常出色。

3.注重“意念”的形式语言

这一类的作品在形式上特别强调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几点精神,即“意““真”的虚化与“气论”的联系。在中国人的眼里“气”是一种物质和信息的合一体,而当气发生作用是我们能感觉到,往往表现为一种场、结构或电磁现象,于是产生能量,并见出某种相应的有序活动,作用于对象和主体本身。

朱铭的《太极》自然天成,淳朴而有意韵。《太极》没有拘于传统中国人物造像的规范,而是将中国传统艺术思维中的神,气、韵提炼出来,将传统中国美学凝练成现代的具体的艺术语言,完美体现了中国书法中提倡的“意在笔先”的境界。

殷小烽的《修复麽麽人》将北方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造型艺术加以结合,将现代材料与图腾气息相联系,体现了起独特的雕塑语言与艺术手法。强烈的视觉冲击给观者原始主义中一种生命气息的遐想,将本土艺术的深厚文化意味挖掘出来。

以上列举的是少数几位雕塑家在对代传统文化中艺术资源在当下的雕塑创作的态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雕塑家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出现的用传统文化的创作思想实际上不是几个成功艺术家和几个国际展览现象表述出的一种偶然性,它是当下这个历史阶段中带有艺术史必然性的“群体创作实践策略”。这样的创作方法与探索在中国雕塑当下发展之路上是主动的、自发的创作良知。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伟.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

的景观.栽于.建筑学报.2004年]

[2]罗丹述,葛塞尔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P99

[3]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析插图与绘画\设计的关系 下一篇:试论舞蹈艺术与时代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