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建设

时间:2022-10-20 12:08:48

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建设

摘 要: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责任观教育的保障,也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建设应体现评估内容的科学性,评估指标的针对性、考核评估体系的动态性等原则。多方面做好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建设。

关键词:责任观教育;评估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44-01

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建设是从机制上促使高等学校重视并提高责任观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责任观教育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有重要意义。

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建设必须要关注到,在评估对象方面,大学生追求个性和多样性发展,不能一致划齐、统一标准,教学过程中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评价带来困难,教育质量不存在绝对相同的标准,人才的质量规格、办学的质量要求都可能是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层次化、类型化、形式化,其实质是人才质量多样化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必然是多样的。

一、建立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为解决由于高等教育责任观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为响应和落实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高校应建立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长效机制。

(二)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是高校责任观教育的保障。人类社会已经进步到规范化阶段,一个好的制度是确保事物按着预期的目标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任务的变化,高校责任观教育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保证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能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高校责任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确保持续有效,考核评估不可或缺。只有通过对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才能确保高校责任观教育收到实际效果。

(三)建立考核评估机制,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但是也必须看到,有的大学生的素质还不够高。因此,很有必要切实加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创新,建立一套适应高校教育工作需要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核评估办法,通过考核评估长效机制来规范约束大学生。

二、建立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基本原则应体现在评估内容的科学性,评估指标的针对性、考核评估体系的动态性等方面。

(一)评估内容的科学性。对大学生责任观教育的评估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考核,还要注重能力的考核;不光要体现社会责任教育,还要重视个体责任的培养。在个体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职业责任、生态责任的教育都要有均衡的考核。

(二)注重考核评估指标的针对性。在设计考核评估指标上,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总体要求,又要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估标准。

(三)注重考核评估体系的动态性。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大学生责任观教育是具体的、发展的、动态的。因而,评估机制应该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高校责任观教育的评估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搞好分类指导,明确具体要求。管理岗位是学校工作的窗口,管理工作成效和管理教师的作风,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通过责任观教育努力建设责任型的管理机关。作为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就是坚持做到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大教师,应真正按照“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对于广大学生来说,就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公民义务,讲文明,讲诚信,勤奋学习,遵纪守法,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于后勤服务人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虚心听取师生员工意见,真诚为师生员工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二)坚持多方面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弹性评估体系。在高校责任观教育中建立统一组织和分类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共性工作目标考核与特色性工作目标考核相结合,切实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三)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结合高校责任观教育要求和学校特点,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建立高校责任观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信息反馈制度。如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检查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等,确保高效责任观教育的顺利实施。

课题属于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教研项目《责任观教育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部分成果,项目代码:2012JY0017

上一篇:借鉴ESL课程理论和实践,创新高职英语语法教学... 下一篇:“90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