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政建设对策

时间:2022-09-27 02:39:50

高校廉政建设对策

【摘 要】高校腐败分为经济腐败和学术腐败。近年来,高校已成为腐败案件高发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领导利用手里掌握的基建、招生、人事、物资采购、后勤管理等各种权利,积极进行寻租;部分高校行政领导学术造假,权学交易,使高校廉洁校园文化遭到破坏。只有加强高校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做到廉政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完善监督,去行政化、强化领导体制,加强学术评议,才能扼制校园腐败。

【关键词】高校 经济腐败 学术腐败 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38-03

一 高校廉政建设背景

继2009年百年学府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原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被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至今,全国高校连续发生地震,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

针对高校连续不断出现的腐败案件,我们不禁产生质疑:高校本是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而一校之长、一院之长更应洁身自好、为人表率,怎么也会产生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呢?全国高校连续发生的校园腐败案,说明高校已不是圣洁的“象牙塔”,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反腐倡廉工作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高校腐败绝非经济腐败一种类型,还有学术腐败。西安交通大学杨绍侃等6名老教授从2007年起,对该院能动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等2007年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进行实名举报。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称,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随着调查的深入,李连生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被发现在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上也存在诸多问题。2012年,从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到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连续被曝光的两起海外高端引进人才造假事件,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对国内学术欺诈行为的高度关注,纯洁的象牙塔再一次蒙尘。2013年,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总裁臧敬五2010年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论文涉嫌造假,一时间引起很大的轰动。就目前来看,学术造假、学风不正、粗制滥造、抄袭剽窃的现象在全国各高校并不少见,这种学术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形象,破坏了高校的学术声誉,抑制了求真务实的学术研究。

不论是经济腐败还是学术腐败,都是高校倡导廉洁校园文化,反腐倡廉的重要内容,而且就腐败行为的发生来看,经济腐败和学术腐败都会涉及高校中的高层领导。经济腐败与学术腐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行贿、托人、请客送礼已成为今天高校职称评定中不争的事实,而此举严重影响了对教师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考查,影响了教师科研积极性的发挥。

为了净化校园空气,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校园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 高校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经济腐败产生的原因

高校的经济腐败主要源于基建工程、招生录取、图书采购、设备采购、人事任免、职称评定和后勤管理等引发的贪污贿赂、渎职失职、等。

第一,高校扩招、基建规模扩大和大学城建设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招生人数与日俱增,各高校大兴土木,扩建新校舍,发展新校区,建设大学城。而基层项目,采购和招标方面的指标都掌握在高校相关领导手里,他们具有决策权,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承揽大学基建项目,紧盯主管基建的校级领导,不惜重金行贿。

第二,自主招生、硕博导师自主命题是腐败产生的另一诱因。近年来,尽管“阳光招生”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招生从过程到结果更加公开透明,但随着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范围的扩大,腐败现象不可避免。一些地区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采取了校长实名推荐、学校保送、班主任搞综合素质测评等形式,为了拿到有限的录取名额,直接掌握此项权力的高校领导自然容易成为各路家长追捧、请托的对象,一些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行贿领导。另外,在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过程中,由教师自主命题招生也容易滋生腐败。

第三,图书采购、后勤管理容易产生腐败。高校每年都要采购众多的教材和教学设备,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商业贿赂的情况。部分高校图书采购人员勾结书商,索要回扣,私吞折扣,这就增加了购书成本,损害了家长和学生的利益。另外,在后勤、食堂管理中,也会产生商业贿赂。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把大量的权力交给了后勤管理部门,并实行一些倾斜政策,为一些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在项目承包、采购、维修、人员安置等方面寻租提供了条件,也成为高校领导职务犯罪的重要根源。

第四,人事任免和职称评定过程中产生的腐败。人事任免和职称评定均要经过公开考查、群众监督等程序,但仍避免不了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现象,一些高校领导和专家学者手中有人事任免的建议权和职称评定的发言权,为了获得对被审查对象有利的因素,他们通风报信,积极举荐,利用手中权力干扰正常评定程序,使得评定过程明显失衡,而被审查对象则给予利益回报,使得人事任免和职称评定中的腐败现象不可避免。

第五,监督机制不够严格。多数高校实施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的思想、倾向和意志很多时候替代了党委的集体决策。而在权力的监督上,各省的教育工委、教育纪工委负责对高校进行监督,但由于高校数量繁多,上级部门的监督感觉力不从心。从校内监督来看,校内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与审计力度也不够。正因如此,造成高校腐败问题频频发生。

2.学术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

高校的学术腐败问题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学术行政化。“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一句古训。在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者谋官、官谋学术”的现象。不少高校的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项目,大多数都是行政官员领衔。不少高校领导整天忙碌于行政事务,但是硕导、博导、学术带头人、专家学者的各种称谓和以他们的名义出版的各种学术成果却非常多,这种学术造假的现象不仅容易滋生“官本位”的思想,还导致了“搭便车”情况的发生。目前在学术界,领导挂名、相互挂名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不少高校知名教授都把谋取一官半职作为成就个人的一种出路,教师想进入学校党政机关,想当官,获得更多的权利、地位和尊重。

第二,职称评审市场化。高校的职称常与工资、课酬、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挂钩,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就要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著书立说。然而,这一正向的激励机制也促使部分急功近利的教师不断去炮制“学术快餐”,导致剽窃之风盛行,有的甚至找“”论文。而论文写成后,为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除了要拉关系,找熟人,还要请客送礼。文章发表后,为了顺利通过职称评审,找人、拉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些掌握着职称评审、课题立项、学术成果界定权利的人一旦缺失了学术道德,将会成为经济反腐的对象。

第三,学术监督体系不健全。近几年来,为了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出台了不少规定和条例。然而,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内部缺乏学术评议和调查机构,对学术不端或失范行为的监督,基本上是由个人来实现的,遵循的原则是“不告不究”,日常很少开展学术纠查活动,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术研究监督体制,对涉嫌学术腐败的相关责任人处罚也较轻,这就为很多制造学术腐败的人提供了便利。

三 高校廉政建设的对策及思考

腐败是一颗毒瘤,一旦缠绕于党的肌体,就会使其腐化变质,而高校是圣洁的殿堂,人才的摇篮,容不得金钱的侵蚀和利欲的诱惑,因此,在高校反腐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1.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廉洁文化包括廉政知识、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要紧密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构建干部教师教书育人、廉洁从教、甘于奉献的服务意识和理念;要围绕高校人才选拔、学术界定和职称评审,营造科学民主、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的良好文化氛围。具体来说,一是要突出思想教育,高校党委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学校党委工作计划,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廉洁从政、党的作风、纪律和群众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重要岗位、重点部位工作人员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干部、教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和诚信方面的教育。二是开展廉洁校园主题活动,要组织领导干部、师生开展廉政从政模范人物学习活动,举办宣传报告会,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在这些事迹的感召、教育、引导和示范作用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以廉为荣、以腐为耻”的舆论环境。

2.高校反腐倡廉工作要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第一,要把高校反腐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除了要做好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外,高校每年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反腐倡廉工作,明确工作重点,制订工作计划,召开专题会议,要经常听取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工作汇报,督促把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要加强高校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围绕高校基建工程、图书、物资采购、人事任免、招生和后勤管理等工作,完善招投标制度、集体决策、民主讨论制度,做到信息公开。依法治校、按章办事。对高校“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一定要遵循制度,按章办事,防止权利滥用,要不断强化法制在校园规范化建设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三,要加强高校反腐倡廉的规范化建设,要建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党委要与学校各级领导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廉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的每一位成员和相关责任人。年终时,围绕党风廉政建设考评指标,对各单位进行严格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

3.要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的审计和监督

高校纪委要围绕学校基建、招生、后勤、财务、采购和职称评定等各项工作,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和监督,加大检查力度。要加强对干部任用、职务聘任、职称评审的监督。在高校干部任免中,学校要加强对干部推荐、提名、考核、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确保做到公平公正。还要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校纪委要参与对基建招投标、招生、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督,依照国家和上级有关财经制度、法规,制订财经安全监督制度,通过参加相关会议和听取汇报等方式,对经济活动全程监督,确保学校资金使用安全,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以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去行政化,教授潜心治学、领导安心管理

第一,破除“官本位”对大学的影响。要确立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使校内利益分配体制逐渐向教师和教学倾斜,提高教师的地位,注重对教师科研成果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要改变高校中教授收入不如处长、院长,甚至不如科长,屈尊就卑、忍辱负重的状况。要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增加相应的教学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要给教师配套科研经费,为教师的学习培训、学术交流、进修提升搭建平台。

第二,提高教师特别是高职称教师在职称评定、事关学校重大发展、教职工利益分配中的话语权,要把学术资源、科研资源的分配权力留给教师,实现专家治校、教授治校,建立起以教学科研业绩为评价体系的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高教师地位,确立教师的责任感、优越感和成就感。

5.强化领导体制,从源头上扼制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的源头在高校各级领导干部。高校各级行政领导要认清学术腐败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地位,要从自身学术反腐开始,把职称评审、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硕士、博士生导师等资格主动让给专业教师,让学术骨干成为真正的学术精英。同时,要减少各种著作、论文和学术成果挂名的机会,创设一种有利于年轻人、新人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

6.加强学术评议,建立健康的学术评价环境

第一,高校要建立不受行政权力影响和制约的学术评议机构和调查机构。该机构要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师成长成才的评价体系,该机构拥有论文评审、职称评定、名师鉴定、科研成果推荐等多项权利,不受行政权力的干预和约束,能充分体现学术至上的原则,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局面。

第二,要依托该机构,加强学术规范性建设,对涉嫌学术腐败的行为,及时启动学术调查并予以纠正,同时,还要制订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办法和意见,以确保校园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只有在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管理体系中,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发挥高校教师的正能量,并在治理学术腐败中保持公平、公正的立场,不缺位、不失声。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就要提高反腐败法律制度执行力,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①高校作为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阵地,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思想观念,真抓实干,依托广大干部教师,脚踏实地地开展一场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的风清气正。

注 释

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3.4.21

参考文献

[1]何金科.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探讨[J].漳州市教育局德育论坛,2008

[2]陈金明、李卫群.高校腐败问题的成因探析与防范治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朱小蓉.高校腐败问题探析[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

上一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与教... 下一篇: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