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之我见

时间:2022-10-20 10:56:28

【前言】我国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之我见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其次音乐中的自律审美观,所谓自律审美观,具体来讲就是把音乐本身作为欣赏和研究的本体,意图去把握、理解和感悟音乐内在的规律、情感、意义等,这就是音乐教学中的自律审美观。自律审美观更强调音乐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认为这种意义和价值主要来源于音响型态规律...

我国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之我见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我国音乐教学正慢慢实现转型,逐渐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教育背景之下,我国音乐教学和谐审美体现的几个方面,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音乐 教育 和谐 审美 建议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正逐渐经历不同程度的改革。在未来的发展中音乐教学更倡导发挥音乐本身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功能,更注重教学双方的良好互动和交流。更鼓励从深层次去体悟音乐音响形式中的审美蕴积等。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他律与自律的和谐审美

首先音乐中的他律审美观,所谓他律审美观。具体来讲就是在审美教学中,运用语义内涵的非音乐因素来阐释、解读、欣赏音乐。或者说从非专业的眼光。融入更多个人情感和因素的角度来看待音乐。这就是音乐教学的他律审美观。一直以来,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即把音乐中并不包含的内容或信息强行融入音乐作品之中。这其中不乏很多主观的因素。我们以实例为证。比如在解读莫扎特的《小夜曲》时,就会认为这首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爱之死”的爱情及其意义,教师在请学生欣赏这首音乐的过程中,也会努力试图把这种爱情及其意义传达给学生。而在声乐之中,我们了解音乐的表现内容。一般都是通过歌词的语义性。或者是通过深入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及创作者的生平背景来探寻一种语义信息。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人们总是试图寻找一种恰当的情感语言或是给音乐加入画面等方式来描绘音乐的特征,这是他律审美观最典型的表现方式之一,从他律审美观的角度来看,音乐本身是没有自我的,其所能体现的价值也是非音乐的价值。这种观念一种深深的影响着音乐教师们,所以我们不难看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着重讲解的都是非音乐方面的价值,并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去体会、感受、领会它,试图通过让学生欣赏、聆听音乐来缓解其压力,放松其心情,集中其精力,促进其身心健康等,进而推动人成长为更加聪慧、完美、更适应社会的社会人。其实从本质而言。这些并非音乐本身所发挥的功能。

其次音乐中的自律审美观,所谓自律审美观,具体来讲就是把音乐本身作为欣赏和研究的本体,意图去把握、理解和感悟音乐内在的规律、情感、意义等,这就是音乐教学中的自律审美观。自律审美观更强调音乐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且认为这种意义和价值主要来源于音响型态规律所内聚的感染力,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陶醉其中,并惬意享受它所提供的无可比拟的体验和感受,在这种状态感染之下,可以使人从尘世化入到审美升华的境界,当然这是在真正领悟和体会音乐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的地步,不仅如此在自律审美过程中,音乐教学关注的重点在于智力价值的音乐信息积累和技巧的培养,在音乐欣赏方面,倡导追求纯音乐飘渺的审美化境,在音乐体验方面,更强调从音乐本身的旋律出发,关注对音乐音响型态规律的体验,比如它是节奏型、节拍、抑或曲式等,总之,如果单从自律审美观的角度出发,它会推动音乐教学朝着精英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换而言之。音乐会逐渐脱离社会,远离世俗,走向纯技术层面。

在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之中,自律审美和他律审美都是很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二者的良好融合和平衡。才能促使音乐教学达到和谐审美的境界和地步。试想一下。如果只是单纯强调他律而否定自律,就会使音乐失去本身的和谐及平衡,还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了音乐的本性。因为他律审美是利用音乐来宣传非音乐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来获得情感体验和共鸣,一旦只重视他律而忽视自律,就无法达到音乐真正的目的。而如果只强调自律而否定他律。就在一定程度上把音乐本身和实际生活割裂开来。破坏了音乐所具备的情感熏陶、净化心灵等功能。导致音乐无法发挥在生活中的力量和普及性。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只注重自律审美而忽视他律审美的做法也是不可行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实现二者的良好融合,取其所长,避其局限,使二者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

二、真实与虚拟的和谐审美

真实与虚拟是音乐审美两大不可或缺的审美特征和去向。但是在当前的中国音乐欣赏之中,真实审美独占鳌头。虚拟审美却无人问津,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我国音乐教学在和谐审美取向上失去了应有的平衡,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音乐在发展历程中,受西方影响和熏陶较为严重。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真实审美。真实审美更注重和强调音乐本身所具备的意义和价值,更倡导人们通过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音色、曲式等元素的把握和掌控,获得可信的联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比如柴可夫斯基在创作《第六交响曲》的终曲时,为了真实表达出绝望、叹息的情感,音乐家运用了一些列不协和和弦的连接,这样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就更容易把握和体会作曲者的心境及其想传达出的情感,又或者贝多芬的作品《第五交响曲》,曲目是以模仿敲门的节奏为开端的。其中敲门中所传达出的惊慌不安,局促无措很好的彰显了“命运敲门声”的主部主题。切合了音乐本身所传达出的情感,总之在真实审美之中。都是力求把音乐形象阐释的更为清晰、真实和可信,让受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运用真实的审美观念去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所谓的真实审美。

其次是虚拟审美,虚拟审美把关注点更多的投放在音乐本身之外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说它更关注一些超艺术的元素。例如情绪、态度、事件、思想等,倡导受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着重体会音乐内在的神韵,突出开放性的联想空间等,虚拟审美强调内在精神的享受和感悟,在这一过程中不掺杂有一点功利因素,只求情感得到自由宣泄,个性追求别具一格,例如在欣赏乐曲《夕阳箫鼓》时,在悠扬的箫鼓声和桨声之中,受众可以很自然的联想到不同人物的存在,而且是极其丰富的。

真实审美和虚拟审美本身就是音乐表现的手段和共同特征。在中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之中,要真正达到和谐审美的效果,实现二者的平衡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中国音乐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对比与统一的和谐审美

对比与统一是音乐发展的两种原则。且两种原则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很显著的区别,首先对比会产生音乐新异的审美感受,统一则会产生音乐内聚力的审美感受,下面我们就进行具体详细的论述。

对比审美是我国较为认同的一种观念,在对比审美的过程中,倡导异中求同、相反相成,在丰富的对比元素中构成音乐冲突,确立审美意象,例如在审美力度上,出现了强弱之分,通过追求强弱对比变化形成独特的音响审美情趣,在和声发展上,对音响紧张度张弛变化进行了对比。并据此给受众带来了了张弛对比变化的美感等,总之,音乐在审美上的各种对比,不断推动着音乐朝着更加快速、健康的方向发展。

音乐审美的统一性,顾名思义就是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更注重同多异少,更追求音乐的和谐、中庸及平和等,具体体现在音乐创作之中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再现、模进等,受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回归体验的感受,这一点在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像结构方式、曲体样式等都处处呈现出内聚力的表现形态,着重减少对比而增加统一。

总之在音乐教学和谐审美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对比和统一这两个原则,决不可顾此失彼,有失偏颇,否则都不利于体现出音乐的和谐之美,过分强调音乐审美的对比。会很容易使音乐出现支离破碎的现象,过分强调统一,则会使音乐缺乏动力及必要的新意和异意,甚至给受众带来呆滞的感觉,故此实现音乐审美中的对比与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实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势在必行,为此相关音乐界认人士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清醒客观的认清当前形势,加强对音乐的研究和探索,争取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加深对音乐审美的把握和认识,进而推动我国音乐事业朝着更加快速、健康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雪.浅谈我国音乐教学的和谐审美之我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2]廖乃雄.传统、“传统”与改革——有关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断想[J].人民音乐,2009,(08).

[3]范立芝.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4]何茜.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透视《外国民族音乐》课程设置[J].艺术百家,2010,(04).

[5]王红艳.我们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6]樊祖荫,谢嘉幸.如何实现中国音乐欣赏中实现和谐统一审美[J].中国音乐,2008,(02).

上一篇:琴韵声腔一咏三叹 下一篇:音乐童话故事中的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