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制国际对比影响

时间:2022-10-20 10:07:17

【前言】高等教育学制国际对比影响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高职教育学制长短不一,却不影响升学路径 美国、俄罗斯及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学制长短不一,悬殊很大。然而,不管高职教育学制长短及是否形成独立体系,都不影响学生升学路径。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分工明确,但在制度层面上通过签订院校间合作协...

高等教育学制国际对比影响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学制概览

1.美国高等教育学制为4—2—4(。6),实行完全学分制。本科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为4年,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若继续接受硕士教育,学习期限为2年,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硕士学位持有者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限为4~6年。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学制的重要特征。除了本科教育外,美国还有短期高等职业教育,学成后可获得副学士学位。若继续修习本科高年级课程,毕业后同可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生培养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如牙医、法律等)两类,所修学分因学校、专业不同而异,专业型硕士须有6学分来自具体专业实践,学术型硕士则要求提交学位论文。各类高等教育相互沟通是美国高等教育学制的重要特征。提供短期高等职业教育的社区学院与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四年制院校通过签订校际间或全州范围内,甚至是跨州的转学协议进行沟通。此外,普通高等教育中学术型和专业型教育也自然融通,如工程类本科教育之后分化出工程硕士和工程学硕士两类,前者强调技术领域课程学习,后者侧重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但进入博士层次两者又合二为一。

2.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为5(6)一3与4—2—3双轨并行,实行学年制。单一与多级并存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的重要特征。旧学制略显单一,高等教育只有文凭专家和副博士教育两个阶段,学制分别为5~6年和3年;新学制较为多样,高等教育分为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后职业教育两阶段。其中,前者又是由不完全高等教育、基础高等教育和完全高等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组成。基础高等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或不完全高等教育毕业生,学习期限分别为4年和2年,毕业后获取基础高等教育证书和学士学位。若继续深造,学习期限为1~2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或专家文凭。硕士学位或专家文凭证书持有者攻读副博士学位,学习期限通常为3年。本科教育长学制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的基本特征。在旧体制中,文凭专家教育就是本科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基础高等教育毕业生,学习期限分别为5~6年和1~2年,毕业后获取高等教育文凭。在新体制中,本科教育包括学士和硕士教育,因现行俄罗斯硕士培养目标与苏联时期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几乎没有层次上的区别,至今硕士教育仍被视为本科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基础高等教育毕业生,学制分别为6年和4年。各类高等教育自然融通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学制的重要特征。俄罗斯人秉持“大职业教育”理念,将整个高等教育视为职业性教育,而通常所指的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则被划人中等职业教育范畴,属于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不完全高等教育层次…,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均按基础职业教育大纲实施教育,毕业生可直接升学进人大学或学院三年级相应专业学习。此外,在完全高等教育阶段,按科学硕士和文凭专家分类培养人才,毕业后都能直接升人副博士教育层次,又融为一体。

3.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制为4—2(3)一3(4),实行学年学分制。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理论型专门人才,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为4年,毕业后获取学士学位。若继续接受硕士教育,学习期限为2~3年。毕业后再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限为3—4年。职、普两类高等教育自成体系、并驾齐驱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制的显著特征。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相平行,高等技职教育体系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旨在培养各级应用型专技人才。专科招收高职毕业生,修业期限为2年。二技本科招收专科毕业生,学习期限为2年;四技本科招收高职毕业生,学习期限为4年,其中实务课专题需1~1.5年完成,毕业后获取学士学位。若继续接受技职硕士教育,学习期限2~3年。硕士学位持有者攻读技职博士学位,学习年限2~7年。职、普两类高等教育沟通程度从本、专科层次较难向博士层次逐渐变易是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制的重要特征。在制度建设上,两大体系各层次均可交叉转学,但实质性沟通在于课程沟通。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两大体系在本、专科层次就互开一些选修课,但沟通程度不高,进入硕士层次,两大体系课程内容才随教育层次高移,相似性增强,趋向融合。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学制特点分析

1.高职教育学制长短不一,却不影响升学路径

美国、俄罗斯及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学制长短不一,悬殊很大。然而,不管高职教育学制长短及是否形成独立体系,都不影响学生升学路径。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分工明确,但在制度层面上通过签订院校间合作协议,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学分互认和课程对接等方式实现双向沟通,故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虽近似单轨型,却能自如应对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俄罗斯情况也类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系统中,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分工明确,前者层级完善,后者也一贯到底,形成并驾齐驱的两大体系。在制度层面上,两类教育交叉沟通;在课程设置上,两类教育在本、专科层次沟通困难,但并不因此阻碍高等技职学生升学路径,而是通过同体系内升学,继续接受高等技职硕博士教育。而且,自硕士层次向上延伸,两类教育渗透性增强,趋向融合。因此,各体系内层层衔接,体系间交叉沟通,人才成长畅通无阻。

2.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单向或双向沟通

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办学层次相差甚远,美俄高职教育只是专科层次;而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则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层次。但不论何种情况,美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均相互沟通,且沟通方式各具特色,主要有:一是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彼此开放,双向沟通。美国就属于这种情况。二是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单向自然沟通。俄罗斯就属于这种情况。三是职、普两类高等教育相向发展,随教育层次高移沟通程度由难及易,趋向融合。台湾地区是个典型例子。

3.高等教育学制分为多类,不同类别差异较大

普通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前者通常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层次,是各国和各地区出现得最早的高等教育类型。在美国,除了学术型高等教育外,19世纪下半叶为适应工商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越发突出,培养方式日渐多样化,专业型硕博士教育开始出现。研究生在招考方式、培养方法、课程设置、学位要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趋向二元化发展。后来,为集中力量办好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育,使大量高中毕业生能进入大学低年级深造,副学士教育产生了,并于二战后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职能日趋多样化,除了转学教育外,还提供职业教育等。俄罗斯也是如此。总之,市场对高等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加大,高等教育势必要走出象牙塔,关注市场需求,由此高等教育学制为学术型、专业型和职业型,学习期限因学制类别不同而异,成了高等教育学制发展的共同趋势。

三、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学制改革

1.延长高职教育学制,构建独立体系

任何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学制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根据本国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选择的结果。例如,美俄存在高职教育,但并不发达,修业年限短。方面,这种情况与美俄存在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高等教育息息相关,如美国有专业型硕博士,俄罗斯有文凭专家等;还与美俄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不无关系。受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美国高等教育紧随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俄罗斯秉持“大职业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是更加关注市场需求的表现。另一方面,这种情况与美俄职、普两类高等教育自由融通直接相关。美国通过学分互认实现职、普两类高等教育的顺利转学,俄罗斯通过学大纲实现提高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自然衔接。

因此,对美俄高等教育而言,建立一个类似于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教育独立体系是没有必要的。恰恰相反,台湾地区高职教育特别发达,自成体系。这不仅是因为台湾地区除了理论型高等教育外几乎没有应用型高等教育,还因为台湾地区本专科层次的职、普高等教育沟通困难,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便发展出了高等技职教育独立体系。因此,大陆高等教育学制改革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国情。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要树立国际化意识,吸取境外的有益经验,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四通八达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另一方面,要立足大陆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大陆尽管存在占高校总数32.6%的专门院校,但除医科大学外,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理论型教育。而且,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彼此割裂。因此,有必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延长高职教育学制,构建起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的高职教育独立体系。

2.实行弹性学制,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学制取决于民族传统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教育任务又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而变化,自然各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学制也就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都是以确保教育质量为终极目标。大陆高等教育学制改革既要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又要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要确定高等教育学制改革的一般规定。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场景性,如美国高等教育学制的单轨性源于其社区学院的基本功能是提供转学教育,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学制的双轨性则源于其高等技职教育自成体系。因此,大陆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应符合历史发展阶段与文化传统,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应保持自身特色。

其次要分析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学制。学术型高等教育注重理论研究,学制可以长些,如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4年;应用型高等教育强调实际应用,学制可以短些,如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2~3年。职业型高等教育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或行业设置专业,更加注重实际运用,学制可以与应用型高等教育相同或更短些,如本科4年,硕士1~1.5年等。最后要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不同学制。比如,在建国初期,为弥补博士数量不足,不少硕士毕业后走上教学科研岗位,故将硕士学制定为3年;如今大量硕士毕业生纷纷走向实践工作岗位,可适时将学制调整为2年。又如,过去大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职教育可以停留在专科层次,学制2年。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可以突破专科层次,将学制酌情延长至4年或6年。

3.沟通职、普两类高等教育,形成立交桥

职、普两类高等教育源自截然不同的教育传统,高职教育是提供特定职业培训,而普通高等教育则是创造或传授系统科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性质发生了变化,对多元技能的需求以及终身学习的日益重视,增强人们的选择性、提高教育的平等性和效率等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在此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纷纷对职、普两类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使其边界模糊且渗透性增强,即高等职业教育学术化和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化。然而,两者的相向发展并不能消除彼此的差异,替代彼此的功能。因此,在两类教育之间建立起沟通与衔接的桥梁,创建一个有效的、渗透性强的、开放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跨体系自由流动,成为各国各地区两类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关注点。学分互认是美国职、普高等教育沟通的纽带,学大纲是俄罗斯两类高等教育衔接的桥梁。

台湾地区两类高等教育由于在本专科层次沟通困难,便发展出了高等技职教育独立体系。因此,促进大陆两类高等教育沟通,既要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有益经验,又要立足自身实际:大陆高职教育规模大,2008年高职院校数、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占普通本专科院校数、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的52.32%、51.11%和55.92%。,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高职教育尚处于专科层次,加上办学历史不长,发展方向不明,教育质量不高等,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引发了“专升本”的热潮。而大陆本科及以上层次基本上是理论型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高职教育相差甚远,学生转轨极为困难。因此,必须建立起职、普两类高等教育的沟通途径,具体为:一是增加高职院校职能,同时提供职、普教育;二是推进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学分互认互换;三是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为转学学生提供必要知识;四是提高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形成独立体系。唯有如此,方能促进人才自由成长。

上一篇:水电站机电技术 下一篇:剖析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