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20 06:03:06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国际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谨慎选择目标市场和并购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化;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9-0027-03

银行国际化是指商业银行由国内银行发展成为跨国银行的发展过程,它揭示商业银行跨越国界发展的趋势。本文就国内银行国际化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同时直接投资参股合适的国外银行。2007年我国银行业加快了海外发展的步伐,积极通过并购、设立新机构等方式,深度拓展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步伐。如工商银行在俄罗斯莫斯科设立分行,中国银行在英国设立子银行,建设银行在澳大利亚悉尼设代表处,交通银行设立德国法兰克福分行、澳门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设立代表处,招商银行在美国设立纽约分行等。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与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建立了行业务关系。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已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机构的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406.1亿美元,增长18%。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与国外银行建立行关系、在境外设分支机构和并购国外的当地银行。根据Ggiddy的三阶段理论,即一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分三个阶段:本国银行的国际业务、本国银行的离岸业务和本国银行的跨国业务。Ggiddv认为银行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只是为本国居民和企业开展国际结算方面的业务,在这个阶段,国内银行只需与国外银行建立行关系就可完成业务。当银行的客户不光是境内企业和居民,还有境外企业和居民时,就为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开辟了道路,这时银行在国外只有行,就会因国际市场上的各种法规壁垒和其他不完全性,造成一定的障碍。而当本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全球贸易时,本国银行的跨国经营就成为必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银行国际化的进程来看。基本符合三段论的步骤。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银行的境外行业务就可满足业务需要,在国外建分支机构或控股当地银行的需要并不迫切。而1990年代末开始,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与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我国银行仅仅靠行业务已满足不了客户的需要,于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

二、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清晰而长远的国际化战略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矛盾仍未解决,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更换仍带有行政色彩,这样不免会带来银行高层更换频繁,而当一家商业银行的高层变化时。一般也预示着银行的战略会发生变化。在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阶段,无论是国内银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还是国外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都会使银行的国际化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这就需要一个清晰而长远的国际化战略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管理层。

张邯珥、田高良(2006)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虽然已搭建起来,但实际运作情况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商业银行未能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经营管理者的选择问题,特别是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中,政府委派经营者仍然是主要的选择方式;二是不能解决好政企分开的问题,在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中,政府或政府企业管理者过度干涉银行经营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缺乏清晰而长远的国际化战略,会使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产生盲目性。以中国银行为例,中国银行在2001年8月收购印尼中央亚细亚银行的51%股权,2007年10月中国银行英国分行总经理葛奇(KennethGe)透露,中行热衷于在欧洲发展,中行向其英国分行注资2亿英镑,以拓展在英国的零售业务。既然要努力在欧洲发展。那么前期收购印尼的亚细亚银行就显盲目,因为以中行现在的实力,还无法在成熟市场和新型市场同时扩充业务。无独有偶,2007年建行国际化经营专项研究大概进行了26项,但一例也没成功。如果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那么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就不会这样步履维艰。

(二)跨国经营的能力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制定并实施“走出去”的海外发展战略,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由此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绝大多数设立在市场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但我国却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这样总部与下属的分支机构在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上都存在差距,由于分支机构权限的限制,一些业务的开展、突发事件的处理需总行批准,而由于总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相对不同步,致使分支机构错过很多机会。这使得总行与分支机构的矛盾凸显出来。

正是由于总行和分支机构的管理理念与行为方式上都存在差距,致使总行对分支机构不知如何管理,导致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授权界定不清楚,最终导致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海外机构案件频发。 银行是为客户服务的。客户之所以选择我国银行的境外机构办理业务,是需要境外机构提供全球化、多元化、标准化的国际化银行服务,而境外的分支机构要提供这样的服务需要总行能够具有这样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国际化进程发展迅速,但实际服务能力不足,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国际市场上客户的需求。

(三)风险管理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而一家跨国银行的主要风险则是市场风险,即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而导致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无疑增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而我国大部分银行刚刚达到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还未在我国实行。根据银监会2007年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国际业务占比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因此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将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虽然由于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并在其帮助下。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了起色,但作为一个体系,风险管理必须渗透到银行业务的每个层次和每个员工,旧的不良贷款刚核销完,新的不良贷款又出现,我国商业银行的普遍看法是风险管理主要是银行稽查部门的工作,而和其它部门无关。同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银行管理的架构有关,当管理架构不合理时,就会出现业务推诿、责任不清、实施不到位的现象。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在搭建

银行的风险管理架构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国际化带来的风险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变得更加复杂,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可以使银行对风险变化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四)缺乏国际化的人力资源

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现代银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性经营刚完成,或还未完成,就同时进行了国际化经营,中间的跨度太大而时间跨度太小,这中间影响最大的就是人才的储备不足。

目前,我国银行国际化最需要中层和高层的国际化人才。这些人员熟知国际间的资金运作、业务清算和国际市场规则,是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海外分支行急需的人才。现在我国银行的海外机构主要是由总部派出或在当地招募华人经营,本地化程度很低,这样就造成我国的跨国银行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节。银行服务与企业的产品服务不同,普通企业以产品质量说话,而银行服务的好坏则主要是客户的印象,我国银行的海外机构本地化程度不高势必影响与当地客户的联系,进而影响当地的业务开展。同时由于海外机构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当地银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不仅海外的分支机构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管理者的总行也同样需要熟知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国际化人才。

谈到人才就有激励问题。高素质人才是需要高薪吸引的,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总行管理者,要始终获得比处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支机构管理者高的薪水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才激励机制上做调整,来适应这种挑战。

三、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表面上已解决了公司治理结构问题,但其深层次矛盾并未解决,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股东的缺位,致使内部人控制现象频出,行长成了董事长,管理者成了所有者。而引进战略投资者,就会使这种内部人控制现象得到抑制,迫使国有股东(国资委)到位,否则战略投资者将获得超过投资额的权力。

近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也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努力。影响较大的如香港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美国新桥投资收购深圳发展银行,美国银行入股建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行,高盛、安联和运通入股工行等。

在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我国银行应避免在股本结构中有太多的财务投资者,他们只关心股票的短期收益,一旦有高于市价的并购,即使对银行的未来发展不利,也会同意。

(二)谨慎选择目标市场

芮玉巧(2004)认为:根据区位优势理论,我国银行在海外机构的地域扩展应首先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制宽松,而且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进入成本和营运成本都较低。同时还能够及时把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脉搏,获得更多关于国际金融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信息。

本文不同意这种看法。尽管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点有以上诸多好处,但它的不利方面也很突出,利弊相权,本文认为在现阶段弊大于利,建议我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应向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倾斜。同时,尽管在贸易量上,欧美等国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主要是在我国的三资企业对外的出口方面,即使是我国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主要是鞋帽等初级产品,他们对跨国银行业务的需求不大,而外资企业则更倾向于国际大银行的金融服务。而像华为、中兴通讯、联想等我国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则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追随他们的脚步,为他们提供跨国的金融服务。

(三)并购是我国银行现阶段国际化的首选模式

孙伯银(2006)认为,由于新设机构不仅面临许多政策障碍,而且当地市场已被分割完毕,新进入者的自我发展会遇到较大困难,因此在目前,并购成为银行国际化扩张的主要方式,原因是并购不仅可以规避政策障碍,而且能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当地市场,实现区域优势互补目标。

本文也认为并购是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国际化的首选模式,前面所论及的人才问题,是我国银行国际化的瓶颈,而这又是短期无法解决的,并购当地金融机构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当地银行的出售不一定是银行资产已经一文不值了,可能与股东的发展战略有关,也可能是银行短期资金出现问题,比如现在花旗银行因美国次级债危机而出现的问题,因此甄选有价值的暂时出现困难的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是银行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制为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设... 下一篇: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