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与借鉴

时间:2022-10-20 05:57:25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与借鉴

信贷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之一,因而贷款定价适当与否,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谓贷款定价,即合理的贷款价格(贷款利率)的确定。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币贷款利率由央行制定,各金融机构有较小幅度的浮动权。在这种严格的利率管制体制之下,商业银行对人民币贷款自主定价的余地是有限的,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自逐步扩大(具体如下表)。但在建立贷款定价模式过程中,由于资金供求矛盾、风险考核、竞争环境、客户选择和市场定位等因素影响,直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论定价与操作实践出现明显背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普遍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借贷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以外,贷款的风险程度也是影响贷款定价的最根本因素。根据这些原理,国外商业银行先后提出了成本加总、基准利率加点、成本收益等具有代表性的定价模式。用公式表示为:

成本加总模式

贷款保本利率=资金成本+贷款管理成本+风险补偿水平+目标收益率

基准利率加点模式

贷款利率=优惠利率+风险加点(主要考虑客户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

成本收益模式

来源于某客户的总收入≥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国际比较公式)

显而易见,成本加总模式可以保证银行每笔贷款有利可图,但这种内向型的定价模式可能影响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基准利率加点模式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导向,但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时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成本收益分析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定价模式,但其前提是进行分客户的收益和成本核算,从现有基础看,短期内国内银行难以实施。三种定价模式是随着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先后出现的,采取何种定价模式取决于银行对经营环境、竞争策略和银行管理水平的判断。

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系统不完善导致定价不同 贷款定价的核心是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在开发或引入信贷风险评估系统,各行强调的因素不尽一致,反映出各行在信贷风险分析方面不同的理解和经验。相对于贷款定价的要求而言,这些系统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缺陷:一是评价目标是客户的整体信用状况而非某笔贷款的风险状况;二是风险等级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后贷款损失的比率,评估系统只能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排序,无法对风险大小进行衡量;三是评估系统只能处理有规范财务报表的企业法人客户,无法评价事业法人客户、项目法人客户的信贷风险,而后者在信贷客户中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四是风险指标考核过严影响贷款定价,由于商业银行夸大了风险考核的因素,使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国内商业银行复杂的竞争环境扭曲了理论定价 国内商业银行在实际定价中,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往往无法严格按照理论定价去操作,而考虑更多的是现实信贷活动中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条件、谈判的技巧、服务的质量以及经营的目标等,而这些影响现实定价的因素与理论定价的核心有较大的差异,并且往往造成定价过低、风险与收益失衡的后果。

国内商业银行忽视了客户贷款需求的价格弹性 利率市场化后,市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必然增强,优质客户对贷款的需求量随贷款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银行如果能够有效利用价格策略拓展客户贷款市场份额,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财务效益反而会增长。我国商业银行现有贷款定价模型中考虑较多的是保本(利)存款业务量,而没有设计保本(利)贷款业务量指标,各行上报贷款利率下浮申请报告时客户的贷款量基本上已经确定,贷款利率作为贷款营销重要手段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借鉴和策略

贷款定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要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需要仔细权衡内、外各种因素,全面考虑主、客观各种条件。为此,笔者认为,对照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成熟的做法和好的经验,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行政策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特点,国内商业银行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其贷款定价策略:

规范贷款定价管理,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力,是商业银行有效管理资产的重要手段,应抓紧做好定价能力的培养。一是要以贷款定价模型为基础对每笔贷款进行认真测算,形成运用贷款定价模型定价的观念和习惯。二是要有意识地积累、整理相应的系统数据,包括分类企业违约状况及其产生的数据。三是设立决策机构,确立贷款定价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四是要完善定价模型和相关参数,逐步规范贷款定价管理,培养和提高自主定价能力,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打下坚实基础。

健全内部风险分析评估系统,合理进行风险量化与分析评估 首先,在受理每笔贷款申请时,要在全面分析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基础上对该笔贷款的风险作出全面评估。贷款风险的评估应有一定的量化指标,统一的评定标准。对于贷款风险量化的结果,应形成一个相对精确的贷款风险度指标,对总体贷款风险度进行测评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单笔贷款的风险度,也要考虑到贷款风险分散化对贷款总体风险的影响。其次,要建立健全定价风险监测体系。一方面要强化监测,建立基于客户价值评价平台的贷款定价监控机制,对贷款定价的合理性与效益性进行监测与评价;另一方面要在有保有压的情况下,对已经形成的总体利率风险进行预警提示,定期形成监测报告。

充分考虑客户价值与风险的关系,实行差别化的贷款定价策略 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有条件运用贷款定价权,采取“综合权衡、互惠互利、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不同类别的客户群体在贷款及其价格上实行区别对待,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同时,利率上浮政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通过风险溢价覆盖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风险和成本的条件。因此,商业银行可通过建立利率风险定价和贷款授权授信制度,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将能得到风险补偿的中小客户纳入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并且可通过使用贷款利率上浮手段,“婉拒”高风险客户。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可考虑设计几种不同档次的贷款利率,对每个档次的贷款利率规定相应的适用条件,分段执行。

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对业务量和价格进行有效组合 固定成本和客户目标收益率确定后,可通过测量本利分析的方法计算出对该客户贷款量和贷款利率的模拟组合。客户的贷款需求量和贷款利率成反比,对银行来说,积极做好贷款营销,以价格换份额,可以通过贷款业务量的增加来抵补贷款利率下降形成的损失。但要注意的是,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贷款业务量越高,边际成本会不断下降,银行总收益越大;但当贷款业务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边际成本会转而上升,当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入时,银行总盈利水而会减少。

优化贷款价格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级授权管理体制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贷款价格审批授权体制和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切实提高贷款价格决策效率和水平,提升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避免由于贷款定价权力的下放,造成“道德风险”。一是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全行性的贷款价格实施意见。二是由信贷审批部具体审批客户贷款价格,包括在进行贷款风险度审查的同时审批该项目适用的贷款价格和审批下级行上报的超授权贷款价格。三是要对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根据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授予一定的贷款价格浮动权限。可根据客户盈利情况对不同客户确定具体的贷款利率水平。

加强信贷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高贷款定价的质量 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要求,银行信贷人员包括客户经理与信审经理两类。出于一种信贷文化的延伸,信贷人员对贷款信用风险调查、鉴别较为关注,但对于贷款定价很少认真分析。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将普遍缺乏贷款定价专业人员。因此各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信贷业务现状及发展方向,有意识地加强信贷队伍贷款定价方面的培训,这将是贷款定价管理执行好坏的根本因素之一。

上一篇:中国银行业:股权激励在路上 下一篇:柜面服务:质量与绩效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