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 外贸引擎新动力

时间:2022-10-20 05:21:20

上海自贸区: 外贸引擎新动力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享受了诸多“世贸红利”,如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外商直接投资源源不断、技术转移与国际市场拓展的力度增强。当前,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需要探索新的形式来释放制度红利。7月3日,国务院通过批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此举展示了政府更加主动实行开放战略的决心。

应运而生

外贸减速 201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11年仅增长了6.19%,增幅为2008年以来最低,并远远低于2001~2011年的平均增速20%。2013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继续以8.6%的均速低速增长,剔除虚增部分,我国外贸可能已经进入长期低速增长期。

导致外贸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国内正经历经济结构调整期,需要经过改革谋取出路;另一方面,国际需求不振、劳动力成本与日俱增导致产业转移。而建设自贸区成为保持外贸这一经济发展引擎动力的新突破口。

国际宏观环境变化对我国外贸体系提出新挑战 为了重构亚太和全球贸易版图,美国一方面加快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另一方面,启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试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轴心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全球两大经济体。

这两大经济体预计经济总量将占全球GDP的六成以上,成为美国扭转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颓势、遏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工具。而中国目前均未参与这两大经济体的谈判。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以及世界贸易格局的可能改变,中国不能完全置之事外,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可为中国参与TPP打好基础。

上海成为自贸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2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86万亿美金,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上海口岸的进出口总额为8700亿美金,约占全国的1/4。

上海进出口商品企业协会会长冯郑州预计,2013年上海进出口量仍占全国总量1/4轻而易举。与此同时,2012年上海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双双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中,有424家总部设在上海。以上种种优势都说明上海的资源要素优越,具备成为最大体量进出口贸易载体的条件。

自贸区突破点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市场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融业的滞后一直牵制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业改革复杂度较高,所以率先在上海自贸区推行金融创新试点,为全国的金融改革积累经验。其中,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市场化最受各界瞩目。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顾名思义就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国目前只有进出口外汇、劳务收入、侨汇等经常项目才能把人民币兑换成外币,或者把外币兑换成人民币。除了少数QFII和QDII,对于直接或间接投资等资本项目,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将会导致国家财富通过资产转移而流失的恶果。

因此,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之一是打开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之门。若自贸区内实现自由兑换,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这既有利于我国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话语权,进而实现金融资产的定价权;又可以简化外贸结算程序,减少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另一闪光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霍德明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汇率市场化的前提,即攘外必先安内。7月,央行取消了贷款利率7折下线,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一大步。然而,存款利率管制尚未放开会削弱贷款利率管制放开的政策效果,制约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上海自贸区将实行存款和贷款利率改革,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市场化引致的市场竞争将倒逼传统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提高内部管理及服务质量,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税收不强调优惠政策,看重制度改革

自贸区获批以来,税收政策一直是最受争议的问题。有关人员透露,区内将实行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而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处长张红否认了该说法。方正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汤云飞认为,实施资产评估增值分期缴纳所得税和股权激励分期缴纳所得税,将对内外资企业进入自贸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随着世界各贸易区税收竞争态势愈演愈烈,上海自贸区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自贸区的设立初衷来看,重点不在于税收制度能优惠多少,而是制度的改革创新能给企业提供一个怎样的外部发展环境。

例如,整体的投资环境是自贸区吸引投资的关键。相较于税收优惠,区内优化的税收优惠导向、宽松的外汇管制、贸易流通的便利化将成为更有利的竞争因素。尤其对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企业来说,税收优惠无非是锦上添花,优惠政策的激励性效用会大打折扣。

海关监管模式创新

海关的监管模式关乎区内进出口企业的成本。原有的监管模式不仅导致较低的货物流通自由度,而且政府管控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管控成本。例如,进出口企业进行某项业务需要相关部门层层盖章收费,收费标准是0.7‰~1.5‰,这无疑给企业增加了额外的负荷。

与保税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不干预”的指导思想不同,上海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监管服务新模式。监管理念也从货物监管转为企业监管,即建立以企业诚信管理为基础的高效监管模式。

由于我国在管理体制、监管思路及法律法规方面与国际自由贸易区还存在差距,因此在监管模式创新中突出“逐步”二字。也就是自贸区在成立初期不会一下子全部对外开放,而是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最终的目标将是一线完全开放。

对于“二线”,自贸区主张“安全高效”管住。此政策暗含着两个目标:一是要管得住,二是要通的快。“管得住”就是要确保区内的货物不能非法流入境内,真正实现“境内关外”。这需要海关转变现有的监管模式,从“事前管住”变为“事前、现场、后续管理”的有机结合模式。“通的快”要求海关管理要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使审批程序更加灵活、更加简化,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确保货物通关顺畅;另一方面,需建立一个涵盖企业、金融机构及所有相关监管部门共享使用的自贸区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涉及自贸区进出口业务的相关数据均可通过此平台实时交换和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拖延。

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从“正面清单”到“负面清单”的转变为上海自贸区添加了最亮丽的一笔。

所谓“负面清单”就是在清单中把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商业活动一一列明,至于其他的事项,政府不需要插手,由市场主导,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

“正面清单”强调的是政府的行政主导作用,实际上是赋予了政府审视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经济活动价值判断的行政垄断权力。由此,避免价值判断错误的信息搜寻成本、扩大执法队伍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维持审批程序稳定的成本,均成为政府维持垄断地位而不得不付出的高昂代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到: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如果将政府比作具有行政职权的企业,实行“正面清单”的成本已经显然过高,政府不得不通过压缩规模减少成本。而变“正面清单”为“负面清单”不仅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还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可谓是一箭双雕。

任重道远

随着美国TPP和TTIP的达成,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加速重构,并且重构的速度和力度超过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于个人,自贸区成立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对于企业,更多国际材料供给和通关便利化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成本,相对廉价的贷款和更多进出口贸易的机会增加企业的盈利;对于整个国家,不仅各要素资源的流入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自贸区还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当然,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同时也将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例如,中央与上海之间的政策协调问题、人民币开放后政府风险管控的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适应金融开放的问题等,都将成为自贸区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因此,自贸区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孙晶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齐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预警 10期 下一篇:提升董事会履职水平完善城商行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