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培养细菌的分布及污染率概述

时间:2022-10-20 05:04:27

儿童血培养细菌的分布及污染率概述

1儿童血培养阳性率及细菌分布

6530份儿童血培养标本,检出细菌314例,阳性率4.8%。其中G+细菌228例,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138例(占43.9%),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占2.9%);G细菌86例,以大肠埃希菌为主30例(占9.6%),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6例(占8.3%)。

2血培养污染率

314例样本中,判定为污染细菌156例(占49.7%),以CNS为主共98例(占31.2%),其次为芽孢杆菌属细菌20例(占6.4%)。

3血标本细菌分布与污染菌检出情况

314例血标本细菌分布与污染菌检出的具体情况见表1。

4讨论

儿童血培养的污染菌主要是来自人体皮肤的定植菌,如CNS、草绿色链球菌、棒状杆菌属、芽孢杆菌属(不包括炭疽杆菌)、丙酸杆菌属以及微球菌属等,特别是医护人员在采血时,未能选用适当有效的皮肤消毒剂或未彻底消毒抽血部位,均能导致上述皮肤定植菌出现于血液培养分离菌中[8-10]。因此,血培养静脉采血时应充分消毒皮肤后再采血。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儿童病原菌种类也发生了变迁。我院2005年-2012年数据显示儿童血培养CNS阳性呈增多趋势。CNS可产生毒力因子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并且随着CNS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对于抵抗力弱的儿童群体,其致病性更突出。CNS是栖于皮肤和黏膜表面的定植菌,儿童采血不顺利、采血时间延长等均可导致该菌入血,而目前全自动血培养仪灵敏度高,能够检测出这种少量入血的细菌,导致CNS检出率增高[11]。总之,CNS不仅在儿童菌血症中感染率高,而且在血培养时血样本污染率也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鉴别儿童血培养阳性分离出的CNS是污染菌还是病原菌就至关重要。CNS菌血症应当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数据和微生物学3个方面的资料来判定[12-14]。儿童血培养采血时机、套数、穿刺部位的消毒,以及血培养瓶盖的消毒过程,都会影响分离结果的正确性,所以医护及检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采血技术和专业知识,尽量避免血样本受到污染,从而降低血培养污染率。上述步骤若有不当导致污染率增高,将严重影响病情诊断,使总分离率偏高,正确率偏低。此外,当污染菌被误判为致病菌时,将造成抗菌药物过度使用,不但影响患者体内正常菌群的平衡,而且会引发耐药菌株产生,导致细菌室鉴定成本和患者医疗费用的增加[15]。

因此,医院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血液培养污染的监控流程。儿童血培养阳性套数也有助于辨别血培养分离菌是否有临床意义[16,17],若所采集的两套血培养当中仅有一套分离出细菌,通常是污染菌。因此建议临床送不同皮肤穿刺部位的两套血培养,使其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的同时提高对污染细菌的鉴别能力。如何提高儿童血培养阳性率并能快速、准确地提供实验室报告是临床和实验室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对判断血培养细菌结果是致病菌还是污染菌的实验方法还很局限,若对污染菌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无疑会增加工作量和经济成本,因此,有必要采用适度而有效的方法联合判断,实验室应根据阳性细菌的种类、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生长缓慢细菌除外)等判定[18],并建立完善的血培养三级报告制度,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对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反应等来综合判断。综上所述,更好地理解儿童血培养结果,临床微生物室应建立一套血培养污染菌的判断准则。在判断血培养分离菌是否有临床意义时,细菌室若不能鉴别,应与临床医师沟通,掌握患者临床相关资料,同临床医师一起对分离菌进行鉴别[19]。同时,对血培养污染率的监测可以直观了解血培养质量,降低血培养污染率,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蒋文强 李红霞 罗军 邓蔷 李芬

上一篇:资料三维变分方法研究 下一篇:颌面部骨折患者CT资料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