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略析

时间:2022-10-19 04:56:36

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略析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同类课文或同篇课文中相同或相关的语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理解和分析。以实现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比较 分析

一、引言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通过对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来帮助学生准确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课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写作特色、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内容等异同,实现更充分、深刻的认识和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二、比较阅读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比较,由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导入,抓住“动情点”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并不失时机地、有针对性地提出疑问,来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如教学《死海不死》课文时,我们先引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百草园”里的传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其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然后再说:“《死海不死》里也有关于古罗马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看这个神话到底讲的是什么?它和“死海不死”的“死”和“不死”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在这篇课文里引用这个神话?……这样既勾起了“动情点”,又带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收到了很好的导读效果。

2.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普通的教法往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领会。但如果用比较的方法就容易把课文的重难点讲清讲透。比如,在分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的重点部分时,可将它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进行比较,通过作者写“悲”景和“喜”景的铺垫,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过渡,再到最后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结句分析比较,学生就不难理解太守所刻意追求的“与民同乐”的意旨了。

3.有助于鉴别欣赏等能力的培养和拓展。

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部分之一,也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和热点。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家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赏析、抽象和概括,除了与读者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和文学修养相关外,还离不开比较和鉴别的重要过程。这也是俗语所说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通过比较才能鉴别孰优孰劣。同时,比较阅读还有助于学生旧知识到新知识过渡,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和拓展。如,学生在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后,懂得了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追求理想的决心,并对二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加以区别,再把它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进行比较、迁移,就很容易地概括出凡是叙事性的作品(诗、散文、小说等)一般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它既是一种创作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品质。

三、比较阅读实践

就内容而言,比较阅读教学中可比较的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可从作品的题材、主旨、表现手法以及文中人物及其情感等方面着手去比较。下面略谈几个方面的比较:

1.比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将《故乡》中的“杨二嫂”和《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人”的形象进行比较,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种泼’”。杨二嫂是江南水乡女子,“泼辣辣”起来也如水乡的弯弯小溪一样让你琢磨不定。菲利普夫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小公务员的妻子,肯定多少受些教育,当然她的泼辣就更细腻些。在教学中找到她们的相似点,进行有效的整合比较之后,人物形象就会呈现出别样的美来。学生通过阅读中的对比,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更全面、更深刻、更到位。

2.情感比较。

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时,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揣摩《破阵子・为陈甫赋壮词以寄之》、《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渔家傲・秋思》和《望江南》这五首词时发现有一个共同主题,即抒写诸样的人生愁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是辛弃疾梦醒时分“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哀伤凄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苏轼身处逆境用来给自己取暖的星星之火,豪迈中透着苍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李清照历经人世沧桑,欲说还休的无尽哀痛;“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古代守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沉重叹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是独处深闺的女子对丈夫的望眼欲穿。

3.主旨比较。

对比《唐宋家散文选读》(选修)教材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酒气淋漓、醉意纵横的美文,都是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之作,而且文中都屡次写到醉。但其“醉”所折射的作者的情感是不同的。

柳宗元的“醉”是“麻醉”,“醉”是表象,“忧”是实质。柳文中有两次“醉”。第一次出现“醉”是往日游览之时,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忧惧的内心。第二次“醉”是在游历西山之后。自己志高品节恰恰在西山峻峭之貌中得以体现。醉而忘归,山水的特别是源于酒杯乃文人最后的精神家园。

欧阳修的“醉”是“陶醉”,“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文中先后出现六个“醉”字,欧阳修又自号为“醉翁”,他究竟因何而醉呢?从文本描绘的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的变幻、百姓的和平安乐、太守宴饮的喧闹,可以体悟到欧阳修其乐融融的陶醉心境。醉于其间,是因为乐在其中,乐在能够与民同乐。

上一篇:以人为本,培养学生阅读个性 下一篇:以读为本,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