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卡片走进语文课堂

时间:2022-07-12 09:11:08

让读书卡片走进语文课堂

把读书卡片引进语文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探索:阅读课,引卡片激发兴趣;讲授课,用卡片培养思维;作文课,借卡片扩展思路。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阅读课――引卡片激发兴趣

兴趣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力往往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怎样激发学生做卡片的兴趣呢?我采用了示范的方法。在一次阅读课上,我结合阅读的内容讲古代的文化常识,请一位做了卡片的同学介绍古代书信的别称:“一函(‘便函’就是便信),二书(‘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三札……四尺牍……五尺素……六鲤鱼……”。话音未落,另一个学生也出示自己摘抄的卡片,来了一段“古今汉语不同现象”的发言,什么“古人悬梁,今人上吊;古人乘舆,今人坐轿;古人加冠束帻,今人但知戴帽”等。像顺口溜一样,令全班同学鼓掌叫绝。

当学生了解到这些知识摘自报刊时,摘抄卡片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这时我便及时指导了摘抄卡片的方法。如“摘要式”、“索引式”、“随感式”。可先摘录语文课本上的重要知识,再扩大到课外阅读的书刊中去等。如在阅读《中国的石拱桥》一文时,先引导学生摘录课本所写的“桥”,然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摘抄郭风、萧红等作家写桥的文章。

为了使学生摘抄卡片的兴趣持久,我还定期组织学生卡片交流,让学生互相比较、补充,从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于是收获渐渐积累,兴趣也自然渐渐高涨。学生在做读书卡片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辩证思维,提高了审美意识。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后,其观察力、想象力都有所增强。

二、讲授课――用卡片培养思维

阅读能力中最核心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在讲授新课中,我运用卡片教学,鼓励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用卡片摘录下来,并附上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教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后,有位学生认为文章中有句话该删去。他依据卡片念了一段话:“文章第四段中‘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这句话从结构上将完全可以删去,从感情表达上讲与全文不协调。当父亲去南京谋生,‘我’回到学校,家中刚办完丧事,哪有心情游山玩水?”这个学生的这种看法正误姑且不论,但是它表明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学生长期做卡片的收获。

三、作文课――借卡片扩展思路

在阅读课、讲授课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在作文课中求得巩固并加以扩展。

首先,通过卡片培养学生写作中的炼字习惯。炼字是一个揣摩的过程,也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字的锤炼,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介绍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有意引导学生摘录古今中外名人炼字的卡片来培养学生这种习惯。一个学生摘录了法国作家福楼拜给他的学生莫泊桑的信中关于炼字的论述后深受启发,她对自己写的一首诗开始“咬文嚼字”起来。她的诗的开头是“假如天空是一个碧蓝碧蓝的大海,月亮就是一只银色闪亮的小舟”。她觉得量词“个”用的不准确,就改为“片”,以后又改为“汪”;“只”显得呆板生硬,便改为“叶”。由“个”到“汪”;由“只”到“叶”,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效果却完全不同,后者使人联想到动的深邃的大海和飘荡在大海里的小船,寓动于静,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引导学生摘录新知识、新经验并和自己的体会联结起来,从而转化为写作的能力。一个学生在摘抄的卡片中发现:两字重叠往往能使原来平淡的语句情趣横生。于是在写作中运用了叠词。他在题为《小街夜市》的观察日记中这样写道:“落地式玻璃门内便是热烘烘、闹嚷嚷的场馆了。……黄灿灿的油炸锅巴,蓬松松的馓子,红艳艳的辣椒,脆生生的腌萝卜……”这里先后用了六个叠词,从气氛、色彩、形态、声音等方面展示了小街夜市的生活美。这样的“借鉴”或“搬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说到用卡片在作文中的创新。当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读书卡片后,我便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创新。例如:给出一幅图画、几朵牵牛花、一只小瓢虫、一个小姑娘、一群小蚂蚁,要求学生看图作文。练写的结果是许多学生写出了童话。有位学生另辟蹊径,借助他摘录的关于昆虫的卡片,写了一篇生动活泼的科学小品,文章中所描写的昆虫达13种之多,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各具风采。经过生物老师核对,所描述的昆虫特点准确无误。这位同学在写作后记中写道:“读书卡片是知识的宝库,源头的活水,它不仅帮助我积累了知识,还帮助我扩展了思路。使我受益匪浅……”

引导学生做卡片是简单易行的事情,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但是要求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让做卡片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上一篇:运用铺叙手法为记叙文\议论文增色 下一篇:让智慧在有效的课堂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