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8 07:12:14

对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摘要】每一个站在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都应当深深体会到,新课程下的作业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庸,它已经成为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让新课程下的作业成为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验苦恼和辛劳,幸福和快乐。

【关键词】初中英语 作业设计

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单一的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通过作业设计,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素养在不同方面得到提高。

一、英语作业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作业布置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传统的英语作业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形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脱离实际的无趣模式,这样的作业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而学生唯有把自己所有的感觉情绪和智慧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也才能发挥其学习潜能。教师应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学生吸取、探究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针对学生的差异,作业设计必须精心考虑,因人而异,分层设计,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使其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英语能力。另外在英语作业的设计中就还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广阔的英语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并把英语学习的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沟通英语和生活的联系。

2.作业布置要实现最佳效果,就必须要把握好“度”。首先要注意作业量的大小,大量的作业容易使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而如果量少的话,难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的。其次,如果作业所需时间过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保持,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就会减弱,还会波及到学生对其他学科作业的兴趣。再次,作业的布置既要兼顾刚学到的新知识,也要有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还要注意考虑学生作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适当的题型,不要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英语作业设计的几点建议

1.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就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2.要紧密的联系生活。 初中英语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课堂中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他们。英语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英语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通过走访、查阅有关资料,对所熟悉的周围环境,人物等进行调查活动,了解生活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的进步,学习身边的榜样。这对丰富学生的阅历,学会与人相处很有帮助。这样把作业设计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英语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英语知识,发展英语能力、创新能力,在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这种创造性地拓展延伸,深化了课文内容,给课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3.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有必要采取新的作业评价方式,不单单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结果,还要与作业方式改革相呼应,应立足于鼓励、激发、引导,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下采取的作业评价方式,不单单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结果,还要与作业方式改革相呼应,把学生的小创作、小论文等纳入评价内容。在布置一些有针对性作业的同时,采取与其作业形式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变教师评价为多元评价,评价才能做到个性化,教育才能个性化。另外,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把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教师在作业评语所使用的语言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师生对话的一种方式。作业批改时,我们所面对的是每一位学生,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因此,教师在评语中不仅要运用充满激励性的语言,所使用的语言还要有实际内容,能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掌握基础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和平县阳明镇第二中学)编辑/张俊英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