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文化语境

时间:2022-09-01 12:18:28

浅析《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文化语境

【摘要】由于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对意义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预测性和选择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厘清作品内部的文化语境,充分发挥语境在理解意义方面的“三性”作用,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起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散文对童真的真诚赞美,对生命活力的细致描写,整篇文章充满人性的光辉,形成了课文独特的内在文化氛围。作者运用自己浓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使得整篇文章有了一种活泼泼的感染力。

【关键词】语用 文化 语境

王建华在《语用学和语文教学》一书中认为:“把语境分为外显性和内隐性的两类更有用处。从功能上看,内隐性语境的作用比较直接,但其对理解的影响程度比外显性语境要大。其中,内隐性语境就包括作品内部的文化环境。而对话语的语用意义理解,经常是采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由于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对意义的理解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预测性和选择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厘清作品内部的文化语境,充分发挥语境在理解意义方面的“三性”作用,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起到“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

下面,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为例,谈如何把握作品的内部文化语境。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她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不仅是她的一句名言,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永远的爱心”融入了她一生的文学创作。读过她的《寄小读者》《小桔灯》等,我们往往能够对她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这句话深有所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散文中,同样流淌着她对儿童发自心底的“爱”,文章通过“我”在颐和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不同角度写出少年儿童的天真浪漫、生机勃勃,整篇文章对童真的真诚赞美,对生命活力的细致描写,整篇文章充满人性的光辉,形成了课文独特的内在文化氛围。

有人曾说:“冰心看到这些平凡的自然之物,就像一般人看到的一样,但是她又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文中所写的确是平凡的,她写闹嚷嚷地挤着出门的孩子,写知春亭畔坐了满地的姿态各异的孩子,写湖面上荡舟嬉戏的孩子,写一群一群与我撞满怀的孩子,写在大海棠树下一起观花的孩子,这些场景,我们看到文字时头脑中自然就会浮现出相应的情景,每年的春天,相类似的情景都会在我们的身边上演。它的确是平凡的。

可是,在冰心的眼中,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却又变得与平常不太一样,她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文章多处写“人多”,却角度不同,写孩子多,在写出门时,她说“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吵吵闹闹的孩子,在爱的眼光下都是可爱的,连挤着出门的样儿都成了飞涌而出的小天使。在知春亭畔,她用自己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孩子们充满生命的活力,她说:“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是动的描写,再看静的,“也有些孩子……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着小人书。”一静一动,有张有弛。也有衬托,看,“一面一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未见一人,却仿佛已经看到了孩子们划船嬉戏的快乐情景。

再看细节描写,作者也是匠心独运,把平常的词诗化。如平常最为常见的“一”字,在冰心的笔下竟也是千姿百态,个性各异,具有了一种活泼泼的如孩童一般的诗意美。全文中,作者一共用了17个“一”字,其中,表示量词的有“一群、一堆、一面、一点、一个、一关”,写孩子的多,作者用“一群接着一群”“东一堆,西一堆”“一面一面”这几个叠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勾勒出一幅春日童真图。这些平常之词,在作者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儿童的天真、可爱,充满活力。在描写海棠花时,作者写道:“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作者把“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比作“喷花的飞泉……”由静转动,不仅写出了花儿开得繁盛,开得灿烂,像“喷花的飞泉”的奇特想象更让人听到了从树枝到树梢的密密层层的花一起绽放的声音,如诗如画……鲜花、笑脸在阳光下竞相辉映,自然地过渡到了“‘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样的主旨!

在突出文章的主旨时,作者运用自己浓厚的古典文学的底蕴,把一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进行巧妙的变换。在她的心目中,孩子永远是最美的,他们才是真正的春天,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看到孩子,自然就“游人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诗在全文中出现了3次,可是每一次的出现却作用各异,第一次是触景生情,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升华,使得整篇文章有了一种活泼泼的感染力。这两处与文题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一唱三咏,回味无穷。

作者一贯的作品风格构成了《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细腻鲜活,充满生活张力的内在文化语境,其每一处的描写也均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两者相辅相成,抓住作品这一独特的文化语境,使得对文章意义的理解由上至下,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五墩实验小学)编辑/张俊英

上一篇:对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