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课程中的动作动机探索

时间:2022-10-18 04:49:57

舞蹈编导课程中的动作动机探索

舞蹈作为肢体语言,动作是其根本。当身体在空间中运动,动作就会呈现出来,而经过编排的动作就可成为舞蹈。舞蹈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肢体在空间中的变化传达出编导和舞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与观者进行交流。随着舞蹈的发展,单纯的程式化动作和哑剧性的手势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了,因此很多舞蹈家们开始尝试让动作的呈现变得不再对称,不再规整,尝试让肢体的运动呈现新的方式。肢体语言在不断开发着自身的潜能,不断创造着新动作,舞蹈编导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而这样的创造是通过对生命体验的呈现,将这种体验转化成为一种肢体符号予以表达,舞蹈编导课程就是学习怎样创造并合理运用这些肢体符号。

舞蹈编导的技法课要从基础开始,由单一的动作入手,慢慢地变成短句和段落,最后学习怎样创作作品,那么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要解决创造动作的问题。

动作动机,是舞蹈动作的来源,是舞蹈创作初期从单一动作向舞蹈短句转化的根本。舞蹈创作的基础是出动作,也就是要解决动作呈现的问题。动作的出现既要合情合理,又要与众不同就很难了,所以动作动机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只有在解决了出动作的问题以后才真正地开始进入舞蹈技法的学习中。动作动机是一道“坎”,刚开始学习舞蹈编导的人总是觉得没有动作,或者总觉得编的动作没新意。这就需要在动作来源上多下点功夫。

动作动机需要不断研究寻找,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针对动作动机的训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生活中寻找动作动机: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确很多的舞蹈动作取材就是来自于生活中的事物。首先是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是对模仿的解释。这就说明要有现成的事物作为主体,例如:舞蹈作品《雀之灵》就是模仿孔雀的动作而产生的动作,《雀之灵》中舞者用手指模仿孔雀头部的动作,就是在仿效主体的外形,它生动地再现了孔雀多动而灵活的头部动作,编导对孔雀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就是对主体特性进行研究并提炼而成的舞蹈动作,从而提高作品的“灵”性。其次是对于生活中事物的发现,一位舞者这样形容舞蹈家杨丽萍:“她似乎是生命的旁观者,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看一棵树是怎么生长,雨丝怎么滑落,白云怎么飘,鸟儿怎么梳理羽毛。”因此学习如何发现生活,寻找动作动机对于舞蹈编导很重要。在综合性高校的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对于观察生活,找到动作动机的方式开展并不多,主要是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

二、即兴舞蹈中寻找动作动机

即兴编舞是一种很实用的舞蹈创作方式,被很多现代舞者当作编舞利器。即兴编舞大师崔士・布朗就在即兴舞蹈中找到了“自由”。即兴是一种开发舞者潜力的训练方式,是对舞者原有动作习惯的打破,让身体在无意识或半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出新的动作,即兴出现的舞蹈动作包括连接及呈现方式往往是很独特的,是平时无法想象的,是通过肢体自身的思考产生。以即兴的方式出现动作动机,基本上是运用以下两个方式:

1、无目的的即兴,是通过身体“当时”的感受,随即产生动作,并且运用DV设备将即兴录下来,然后再观看录像,针对录像中的单个即兴动作或者成段的即兴动作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需要的动作。

2、带有目的性的即兴,目的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象的。意象是指它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物体或事态感知,但它不会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东西。例如:感受时间的快与慢。抽象是指一种存在的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与思维中的抽离提练,当然它也会偏离真正视觉中的形态和意义。具象的又可分为“内空间”和“外空间”,内空间可以是感受身体内部的关节和部位,外空间可以去感受外在空间的事物。例如:感受“肩”关节的即兴,这样即兴出来的动作会始终和肩关节有关联,这样的即兴伴随一些简单的目的性,开始接触的时候可以尝试从这样的即兴练习中找到动作动机。

即兴对于身体而言是一种“思考”状态,肢体凭借自然的感受转化成肢体的一种外在符号,随即就产生了一种交流。即兴所呈现的动作是肢体本身所潜在的运动能力,即兴的方式就是开发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在后期的创作上可以得到延伸。

在综合性高校的舞蹈专业课程中即兴课并没有成为单独的课程,而往往和创作课连在一起。

三、抽象动作中寻找动作动机

抽象一词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在现代舞的发展过程中抽象动作舞蹈(也有称为纯舞蹈)的出现,使得舞蹈回归真正的身体阶段,肢体所传达出的含义可以是对表现对象外观加以简约、提炼或重组之后出现的舞蹈动作;也可以是完全舍弃表现对象,以纯粹形象构成的舞蹈动作。 “抽象动作舞蹈”一方面拓展了舞蹈创作的空间,另一方面又解放了传统舞蹈对肢体的束缚。运用“纯舞蹈”动作找寻动作源的方式是希望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动作本身入手,一般是这样的两种方式开展:

1、空间点方式,所谓空间点是在空间中形成一个三维的立方体,舞者处于立方体的中间,立方体的长、宽与舞者自身的身高接近,高度略比身高高出一些。这个立方体形成了一个上、下、前、后、左、右6个平面和12条线。首先我们要将舞者正前方的这个平面左手边的这条线命名为“前左线”;同样右手边的为“前右线”;前面这个平面的正中线我们命名为“前中线”,然后我们对舞者左边平面的正中线命名为“中左线”;右边平面的正中线命名为“中右线”;我们把立方体的正中线命名为“中中线”,最后是舞者背对的平面左边的线为“后左线”;右边的为“后右线”;后面平面的正中成为“后中线”。经过命名以后立方体中出现了9条相互平行的线,在这9条线的上、中、下分别各确定一个点,这样在这9条线上一共出现了27个空间点,分别是:前左上、前左中、前左下;前中上、前中中、前中下;前右上、前右中、前右下;中左上,中左中、中左下;中中上、中中中、中中下;中右上、中右中、中右下;后左上、后左中、后左下;后中上、后中中、后中下;后右上、后右中、后右下。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身体在这个空间中运动,让身体的某一部位去感受这27个点中的任意一个,例如:用左边肩膀去感受右中中这个点,在感受这个点的时候动作就出现了。在这个空间中可以任意运用自身去感受这27个点,所出现的动作会有很大的不同,也可以增加练习的要求,例如:同时用两个部位去感受不同的空间点,或者用一个部位去感受距离较远的空间点等等,要求的不同,所呈现出的动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出现动作以后可以将这些动作任意组合,会发现动作的连接是那么的巧妙。

空间点的练习相对于后面要介绍的分拆法而言要具象一些,空间点是将舞者放置在一个小的空间中,运用身体与不同的点所做出的感受,从而形成动作,是抽象动作起步阶段很好的出动作方式,并且通过空间点的训练可以增加动作之间的连接能力,让动作的连接呈现简洁清晰的轨迹。空间点训练的不足之处是有以下两点:第一,空间点训练所呈现的动作中有些是以往见到或跳过的熟悉动作,对于动作的创新需要更加合理的训练。第二,空间点所创造出的动作缺少统一性,就是说动作整体看上去缺少主线,如果要将空间点出现的动作编排起来呈现舞段,可以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动作源的方式进行创作。

2、分拆法方式,分拆法主要是针对出动作而言,从单一的动作出发可以产生无穷的动作。在“分拆“的初期,可以将人体分为4部分,这4部分是从人体正中线分开,将人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从人体额状轴分开,将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当人体出现一个造型动作的时候,改变这四个空间中的任意一个,改变后就会出现一个新动作,而出现的这个动作又与前面的造型有着一定的关系。在这个造型中任意的改变一个空间就可以分拆出若干个动作,同样也可以改变两个空间或三个空间,这样所能够出现的动作就会更加丰富,动作间始终保持着某种联系,又与最初的造型有相似的地方。在熟练掌握之后还可以将空间划分得更加细致,可以在原来的4个部分的基础上细分为8个、16个、32个或者更多,分得越多,所拆的可能性就越大,动作的变量就会越大。分拆法所强调的就是“分”与“拆”,分得越是细致,拆得就会越多。

分拆从单一的动作入手,经过分拆可以得到以原型动作为基础的最大动作可能。分拆法是针对动作而言,所分拆出来的动作有些也许不适合呈现,有些也许会和生活中的某些动作发生冲突,或者分拆出的某些动作在生活中并不适用的肢体动作,那么就需要后期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形成独特的舞蹈语汇。

空间点和分拆法更加适合综合性高校的舞蹈编导教学,综合性高校的舞蹈编导在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上与专业艺术院校差距比较大,因此对于综合性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而言,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创造动作的方式,对于学习创作技法将有很大帮助。

结合综合性高校舞蹈专业的教学特点和自身的师资能力,在舞蹈创作课程上应尽可能地启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创作课的初期如果不能及时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动作创造能力,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舞蹈编导的兴趣。对于动作动机的寻找和有效运用方法提升动作的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玛丽・魏格曼说过:“舞蹈是表现人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是翱翔在现实世界智商的一种艺术启示;目的在于以较高水平来表达人内在情绪的意向和隐喻,并要求以舞者自己的身体直接传达给别人。”这种传达能力的强与弱,在于掌握这门语言的程度,就是说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我们的身体的话,这样的交流就能更加丰富。围绕一个动作或一个主体作为基础而变化出的无穷动作会使得这个动作或主体充满力量,因此解决了动作动机的问题,就解决了舞蹈创作中最为基础的肢体问题,也只有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舞蹈编导课程才能顺利进行。

毅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戏剧舞蹈系

上一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青海省人民政府... 下一篇:个性情感在绘画风格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