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建筑设计中互动观演模式分析

时间:2022-10-18 04:07:52

体育建筑设计中互动观演模式分析

1.互动观演需求在观演领域的不断涌现

在有些交换场地的比赛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观众为更好地近距离观看自己喜爱的队伍并为其呐喊助威,也会出现伴随着比赛双方运动员交换场地,改变自己观看位置的现象。2012伦敦奥运会也首次提出了“社交奥运”的概念。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社交网络全面融入伦敦奥运会,不仅成为运动员与粉丝互动的平台,还变成公众参与奥运的全新渠道。营销人员、体育迷、运动员都通过社交媒体渠道表达观点,借助社交媒体鼓励各方人员的信息互动,使得这届奥运成为首届、真正的“社交奥运”。这一全新理念对互动观演模式注入新的生命,对体育建筑设计提出了全新的功能需求。

2.互动观演模式的发展历程与从属界定

“观演关系”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时代的“观众和演员完全分开”发展到了阿尔托以强烈的舞台效果刺激观众,追求“真实刺激”感官效果的残酷剧场。在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出现了“观演分离”、“观演有限接触”、“观演有限参与”、“观演结合”等多个模式。互动观演模式应从属于“观演有限接触”这一模式,即竞技比赛中运动员主动突破了“观演”的界线,运用行动或语言影响观众,同时观众也给与一定的回应。这种观演关系的主动方是运动员,观众是完全接受的被动方,观众反应并不是竞技比赛的主要部分,只能反作用于运动员,更好地促进运动员竞技发挥。

3.互动观演模式的构成要素与存在条件

在体育建筑中运动员的比赛是互动观演模式的中心核心要素,观演模式的开展都围绕着运动员的竞技比赛进行。这也是互动观演关系成立的一个前提。观众的观看不是竞技比赛的核心要素,但它是与竞技比赛同样重要的接受活动,是构成要素。缺少观众,竞技比赛就是不完整的。同时在竞技比赛和观众之间还要存在一定的距离要素,适当的距离既可保证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的比赛空间,不受观众的干扰影响,又可以保证运动员和观众在传递信息的互动过程中不会因距离过远而发生信息流失。要实现这个互动的过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要有适当的互动距离。不同的竞技比赛需要建立不同的观演关系,而不同的观演关系又需要不同的观赏距离来支撑主体运动员的比赛。最佳设计为不影响运动员竞技比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拉近运动员和观众的距离。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常用设计办法有设置缓冲带、布置交通沟、运动员和观众流线分离等。

要有畅通的联系渠道。信息的传递需要简洁、快速、不失真的渠道。运动员的信息传递到现场观众一般都是用声音、语言、肢体动作所表达的,需要音响、现场屏幕等放大设备转递到广大观众;而观众传达给运动员的信息渠道则比较简陋,只能通过呐喊、口哨、乐器、挥舞旗帜、衣着化妆等手段进行表达,至于信息的传达度,肯定是大打折扣的。要有反应的变化空间。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想表达自己还受诸多物理空间所限制的,想向观众索要助威引起共鸣,但场地空间太大声音不能达到,用肢体语言表达信息又有限。观众为追逐运动场上的偶像,希望能尽可能的靠近运动员为其呐喊打气助威,但观众席座席为固定座席,不能随之移动。这一需求也促进了能随运动员比赛变化而移动的观赏座席的出现。要有良性的反馈循环。运动员在竞技比赛所传递的信息有些是单方面通过电视信号等技术手段传递给观众的,如电视机前的观众。但场外观众的反应不能及时的反馈给运动员,造成了运动员的孤单失落感,从而影响比赛成绩。所以建立良性的反馈循环,能使运动员和观众双方面都得以信心满满、热情高涨,使运动员进入最佳比赛状态,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同时也使观众的情绪得以释放,提高观众的心理满足程度。

4.在体育建筑设计中的应对策略与具体手法

从单纯的重视竞技场上的比赛,到比赛时关照观众,再到重视观众,甚至让观众成为竞技比赛的一部分,我们看到观演模式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是理念上的。这些变化对体育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客观上也促动了体育建筑的不断发展与功能创新。

4.1比赛场地多能化

场地是体育设施的灵魂,对场地的可动性进行技术研究是探究核心问题、直击主要矛盾的必由途径。

4.1.1大小改变

体育比赛场地的大小变换是发生次数最频繁、最容易被人们看到的变化。为满足不同比赛的需求,容纳更多的比赛内容,有充分的空间让运动员和观众更好地互动,一般情况下,场地大小有如下变化。比赛场地整体扩大:利用不同比赛场地的大小差异空间作为运动员与观众互动的环道。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主体育场可以从固定的中层看台和高看台下移出或缩进15米,在足球或橄榄球比赛时,移动看台可拉出放置在跑道上以容纳更多的观众。在田径比赛时,移动看台可后退15米,部分缩进到移动看台的下面。比赛场地结合扩大:利用正式比赛场地旁的训练场地、舞台、活动房等,采用可动隔断、移墙等方式,把两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结合为一个大空间。黑河市体育馆,对场地布置采取了横向摆放,训练馆位于场地长向的一端,之间隔以可动的幕布,既可以在需要时把场地扩大到极限,又可以根据建设者的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入口层的座席进行取舍,有着更强的可变灵活性。

4.1.2升降运动

有些观赏性较强的比赛和表演,如职业格斗、演唱会等,为创造一定的比赛和表演氛围,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迫切需要场地能随着比赛或演出的进程而进行变化。当体育场馆内存在固定看台时,固定看台的视点是确定的、不能再改变的,可以满足场地减小时的视线要求而在场地扩大时,设计视点也随之向外扩大,只能采用预留地坑、场地下内置液压设备,使比赛场地或舞台能向上缓慢移动,以提升视点,满足固定看台观众通视的要求。GMP的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概念设计方案,是大规模使用液压机进行场地升降的一个较好的例子。液压式升降场地不但被广泛地利用在固定的场地上,在日本福冈体育馆还通过对游泳馆池底进行液压升降,完成游泳馆到体育馆之间的转换。

4.1.3平缓转动

随着“旋转舞台”、“旋转餐厅”等技术条件的不断成熟,使整个竞技比赛场地的平缓转动也成为可能。通过场地下的曲线滑轨和电动小滑车的应用,整个比赛场地可以围绕着比赛场地的圆心做缓慢地水平转动,实现运动员在交换场地时把场地缓慢转动到自己的观众方,无需观众离开座位就可以缩减运动员和观众间的互动距离,实现观众最大限度接近运动员的需求。

4.1.4水平移动

小规模的比赛可以利用大场地进行水平移动式的比赛。竞技比赛的场地,可以根据比赛的输赢情况向不同观众的拉拉队不断靠近,比分领先的越多,向本方观众靠近的距离越近,就更能促动观众和运动员的观演热情,从而促使运动员发挥出最好的成绩。比赛场地的大小改变、升降、转动、移动等也不是单一的、非此即彼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简单运动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复杂运动,进而使比赛场地的变化呈现出丰富多彩形式,能为互动观演模式的需求提供各种崭新的、突破性的建筑支持。

4.2观众座席灵活化

大多数竞技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对场地要求比较严格,不允许任何移动,要实现连续、多角度、三维的互动观演效果只能靠观众坐席的移动来实现。

4.2.1可伸缩

可伸缩的座席是目前比较常见的方式,其动力方式有人力和电力两种。座席每组一般都是矩形的,利用每排之间的高差把较低的一排收到较高一排的下面,排排层叠,最后收成宽0.8米的一排,达到减少占地面积的目的。这种可伸缩的可动座席一般在展开后都有自锁装置,防止自行收缩和滑动。按照座椅的摆放位置分又分前置和后置式两种。

4.2.2可平动

在中小型体育场馆中,因体育场馆规模较小,观众席都是平行于比赛场地矩形布置的,而观众的视线都是指向场地方向,因此角部的观众座席视觉舒适性差。解决办法是把观众的椅子改为可沿中轴线自由旋转的椅子,使观众通过椅子的旋转把坐姿调整到与视线基本一致的方向上。另在楼座的前部区域,在观众疏散出口前部的二到四排观众座席,可以设计为可平动的观众座席,设置轨道和履带,前后循环移动,这就实现了观众位置的均好性,能先后体验到左部、中间、右部观看感受。这种方法也可以随着运动员交换场地而改变位置,使观众一直近距离同步尾随运动员,实现与运动员的互动(图4)。

4.2.3可旋转

在大中型体育场馆中,为较好地解决矩形场地和圆形视线之间的矛盾,观众座席都布置为圆形或由圆弧拼合的椭圆形,这样就使某排整个等高的观众座席围绕场地旋转成为可能。可旋转观众座席可以根据运动员与观众的互动程度改变,可根据比赛的紧张程度调整旋转的速度,观众座席时左时右、时快时慢,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观感活动体验。

4.2.4可升降

可升降的观众座席是为了适应不同大小场地的需求,利用液压机械等改变座席的高低,进而避免观众视线遮挡,实现观众席前低后高的需求。局部单体气压升降是平拉加长型可动看台在进行竞技比赛和舞台表演转换时,把每排的第二个座席通过单体气压的方式进行升降,以实现不被第一排遮挡的目的。整体单元液压升降是普通座席在进行大小不同的竞技比赛切换时,如排球和手球之间转换,为实现前低后高前后视线不遮挡,把每排座席作为一个升降单元单独进行高低控制。全部个体零散升降是体育场馆内所有观众座席都以液压的方式进行电动升降,每个座席与周围其它座席不发生联系,可以独立控制进行升降。局部履带移动升降是把普通座席的某一通长连续部分作为可移动单元,通过预先设计好的移动路径穿梭移动在不同的排数上,从而实现近低远高的移动方式。

4.2.5可悬挂

可悬挂的观众座席是利用30度有效视觉角度范围外的空间,通过悬挂在屋盖下的方式布置观众座席。国内最早由同济大学钱峰教授提出,在实际建筑实践中还没有应用。这种布置方式能减小观众视距,在相同的观众数量下减小体育建筑的跨度,从而极大地缩减了造价,有着可观的经济性。但在安全疏散、结构荷载、交通方式等方面技术还不成熟,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

4.3信息表达多样化

要完成运动员与观众两者之间的互动,信息传递是必不可少的。有限的信息表达途径会造成传达不畅或信息失真,所以扩充信息传播途径和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损耗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考虑要素。

4.4组织过程互动化

从行为建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需要、欲望、情绪等组织行为活动需求是人们的核心需求,而设计所提供的空间、建筑及环境只是用来满足其行为心理要求的必要外在条件。正确的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完善竞技比赛互动观演模式的组织行为设计,最终都会在体育建筑设计中得以外在的物化体现。

5.互动观演的理想化设计与对未来展望

2012年伦敦奥运会鞍马比赛的电视转播中,跨时代地使用了三维“全息再现”的电脑技术,在运动员腾空做动作的瞬间,数十个摄像机固定好位置同时拍摄,再通过电脑合成,使观看者能多角度、全方位、可选择的观看运动员的空中姿态。随着“全息再现”、“鹰眼”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未来比赛与观看互动观演模式的呈现完全可以用数字化的技术进行充分的表达。随着比赛场地的完全可动、观众坐席的自由移动和内场界面的信息化,观众可以坐在包厢里选择任意角度、任意距离、任意快慢的欣赏比赛,甚至将来“三维全息再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突破,观众可以无限地拉近与运动员的距离,“面对面、肩并肩”地真实体验运动员的现场感受。即使不能如此近距离给运动员呐喊助威,观众也可以控制场内特定区域的音响系统和电子屏幕来进行个人情感表达,实现个人信息传递的最大化,完成与现场比赛运动员的良好互动。

随着人们对互动式观演的需求,给体育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相信在高信息、高科技时代,互动式观演模式会有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作者:王峰 单位: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一篇: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下一篇:民用住宅建筑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