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的行为诊断与行动策略

时间:2022-10-18 07:46:52

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的行为诊断与行动策略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综合性课程,其教学内容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博大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因此,需要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需要。

多媒体资源是品德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目前正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并直接影响了教学进程、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以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为案例,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资源开发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诊断,并制定出相应的行动策略。

典型问题一:多媒体资源开发不到位

三年级下册第13课《我们共同的家》――

师:首先我们拿出地球仪,在上面找找我们的国家。咱们祖国版图的形状像什么?再找找咱们的家乡――江苏苏州。

认知学习――认识祖国真大。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在这上面能找到江苏吗?江苏位于祖国领土的东部。在江苏的版图上能找到苏州吗?(点击苏州区域,使其闪烁)

【行为诊断】

本案例注重知识的传授,多媒体课件只起到了挂图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知识传授的目的虽可以达到,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机械地、过于单一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能走过去的“老路”。本课的目标是既要让孩子知道我国的领土面积、民族等概况,明白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也要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抽丝剥茧地说,也就是要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大、美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这些是不能分割的,是有机融合的。可案例中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太单一了,没有将各目标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有些品德课教学,尤其是公开课,似乎无课件不能成课。但不当的多媒体运用,使课堂被过多的信息充斥,不仅没起到强化刺激、巩固知识的作用,相反,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使教学流于形式。

【行动策略】

多媒体资源开发要将多种教学目标有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中,可采用“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的备课思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多媒体出示部分学生家庭的照片,感受小家的宽敞明亮、温暖和睦;第二步:播放班级、学校的录像,感受班级和学校的占地之大、快乐幸福;第三步:出示家乡的地图,同时配以可以自由点击的图片,联系学生乘车走亲访友等生活实际,感受家乡的富饶美丽、地域之广;第四步:将家乡地图缩小出示在中国地图上,或采用计算祖国疆域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多姿壮美、幅员辽阔。

如此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不仅让学生脑海中有地图的概念,而且还有丰富的色彩、灵动的表象、美好的感觉等。学生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祖国之大”和“祖国之美”,更激发了学生爱家庭、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样便让多种教学目标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更多社会知识,同时也使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体现出学科特色。

多媒体资源开发要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上的设计其实还符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如让学生说说在家乡走亲访友和旅游时所用的时间和路程,从而感受“家乡之大”,为了解“祖国之大”埋下伏笔,让学生有事可说、有据可查、有情可表。

在交流祖国的气候时,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重组教材:“祖国这么大、这么美,真想去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大家都知道,学校的机器人大赛举办得很成功,今年寒假,学校要组织学生分别去哈尔滨和海南交流学习,你们想去吗?”接着教师可引领学生去网上了解这两个地方,让学生交流要带哪些物品,最后再讨论为什么同一时间哈尔滨与海南的气候相差这么大。

多媒体资源开发要采取儿童乐于并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多媒体资源能将一些原本抽象、不易感知的内容,以声、视、图的立体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此案例中可采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在孩子们高歌一曲《大中国》时,配以祖国各地风光录像,让学生在唱中看,看中悟,悟中赞;把中国气候编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边拍手边哼唱,学生的印象会深刻得多;在了解“中国的世界之最”时,还可以采用知识竞猜和图片搜集等形式。

典型问题二:多媒体资源整合不合理

三年级上册第6课《平安回家》――

事例煽情,导入新课:

第一步:听故事录音。(故事梗概:中山市一个小朋友被一个自称是妈妈朋友的阿姨卖到四川后受尽折磨,场面很血腥。)

第二步:请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第三步:教师播放一段交通事故发生现场的录像。

第四步:教师设计安全用语。

【行为诊断】

这位教师播放事故录像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被血腥的场面震惊了。教室里骚动起来,惊叹声、尖叫声、讨论声混杂在一起,教师希图迫使学生马上安静下来,于是较为牵强地引入设计安全用语这一环节……然而,此时教室如何能安静下来?原因何在?

原因一:教师选择的案例不切合教学主题。

本课主要是学生回家途中交通安全的教育。教师导入时所选择的案例没有很好地切合本课主题,而之后选择的交通事故的案例又过于血腥,引起了课堂上的不安定。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但是要很好地引用生活资源,使其为教学所用,需要精心设计。出现上例这样的偏差,究其原因是,教师备课过于呆板,思路狭隘,没有选择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因素进行教学。

原因二:教师未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录像进行必要说明。

每个学生都是情感、思想、思维的独立个体,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他们不能只作为旁观者、评价者、模仿者。教师在交通事故录像资源的运用中粗枝大叶,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没能抓住契机让学生展开表达,课堂出现了思维的空白、体悟的断层,品德的力量与价值显得极其苍白无力。所以教师要根据资源的不同特点,配合教学内容,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行动策略】

选择资源要符合主题

在上课开始,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学生熟悉的场景录像,如家长接送学生,马路上人来车往、拥挤不堪,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重现于他们眼前。如此从学生的生活切入,基于他们的经验开展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会关注周围的社会现象。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知

课文中提供的三幅插图浓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不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在教学的处理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三幅插图,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了课程资源的恰当合理使用,相信课堂气氛一定会非常活跃,学生也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重视课堂场景资源的开发,真正达到道德认知的目的

学生平安回家,这一主题源于学生的生活,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本节课真正的课堂应在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处,而不是让学生端坐教室观看一些血腥的场面。因此,在教室里可以模拟设计一个简单的十字路口,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平台,新课也就从平等交流中开始了。通过教师的娓娓而谈,学生的尽情讨论与参与模拟场景,学生自然而然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典型问题三:媒体资源运用过多、过滥

二年级下册第4课《我会打电话、看电视》――

活动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个谜语。(出示课件)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我会打电话、看电视》。(出示课件)

活动二:看录像辨析。

师:老师首先要考考小朋友们,录像中的小朋友在打电话时碰到了什么问题?(出示课件)

师:(出示投影)他们这样打电话对吗?为什么?对的话送他一面小红旗,不对的话送他一面小蓝旗。(出示课件)

活动三:说一说。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遇到下列情况怎么办?(出示课件)

情况一,爸爸不在家,有人打电话来找爸爸,应该怎么说?

情况二,当自己正集中注意力做作业时,突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对方拨错了号码。

师:(引导学生)除了这两件事,生活中打电话还可能遇到哪些麻烦?

【行为诊断】

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面对的始终是多媒体。实际上,有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语言、手势等简便直观的手段来说明问题,有的内容可以通过板书完成,有的可以让学生表演体验……

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目的是为了更透彻地讲解教材、更清晰地明确道理、更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为教学本身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如果教师为课件而课件,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花哨”,一味地罗列材料、播放录像、展示高水准的动画,一节课下来,学生仿佛看了一场电影,对于其中的录像、图片、动画记忆犹新,而对于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却淡忘了。这就失去了教学本身的意义。

【行动策略】

精选教学媒体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若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那么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由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我们必须明确,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多媒体,而非为了使用多媒体而教学;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多媒体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即选择哪种媒体形式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多则滥。本案例中活动一的谜语和导入新课完全不必做在课件中,直接由教师说出来或板书在黑板上,效果反而会更好。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把播放无意义课件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学习。

在本案例活动二和活动三中,可以让学生模拟体验、合作体验。通过生与生、师与生共同打电话的模拟练习,即通过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不同的情境。这样放手让学生做出评价,教师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可使学生在相互欣赏和鼓励中找出不足,学会打电话。

要想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不能只是多媒体的“操作员”、“解说员”和“评论员”,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运用好课程资源,明确这些课程资源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应该强调的是,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手段,教学中一切要从学生出发,从实际出发,合理地、综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以不同的形式充分开发多媒体资源和传统媒体资源,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走出旧的教学模式,为品德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创新教师发展之路 下一篇:数字化平台支持下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