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文化危机论

时间:2022-10-18 02:11:50

档案馆文化危机论

写下这个题目,恐怕又让某些同仁不屑:档案馆危机?开什么玩笑!危机在哪里,在哪里呀?这让笔者想起几年前,中国电信界开会讨论中国电信的危机与挑战问题,会上竞无一人能说出境外竞争者是谁,挑战者在哪里。

而今,电信界已从应对危机的探讨转入搏击于竞争的旋涡,丈化界的危机则正“山雨欲来风满楼”。2005年6月2日《大众日报》刊登消息:“长‘腿’的图书馆走遍乡村”,初看题目还以为是哪家图书馆送书下乡呢,读后才知道办馆主体是邹平县新华书店。他们与企业、机关、学校、部队联姻,在邹平乡村建立起26个流动图书馆,累计藏书50万册。随后,笔者又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条消息:一位北京市民带着自己2000年以来获得的荣誉证书,委托首都图书馆负责为其保存。

文化界有危机感是好事。书店有危机感,重压之下挑战图书馆业务,图书馆有危机感,遂来挑战档案馆业务。郭红解在《中国档案》2005年12期上载文“为冯骥才们的‘文化行为’所撼动”。作者说:“冯骥才们的‘文化行为’对我们的‘档案行为’无疑是一种拷问。存史,是档案馆的基本职能。”“在当代城市变迁历程的记录和记录材料的收集中,档案馆的屡屡‘缺位’和博物馆、民间团体、文化人士、市民百姓的不时‘补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对“当今社会对文化资源包括档案资源日益增长的关注度”,他“不由得为之担忧”,担忧“档案馆独特的社会功能将有可能削弱”。

对此有人无动于衷,觉得档案部门局馆合一,大树底下好乘凉,没什么危机根由。其实未必。《中国文化报》2005年10月13日一则“文化不归文化局管之后”的消息说:“北京市海淀区‘把担负着公共服务职责的26家医院和文、图、博集中到一起’,划归公共委管理,而与原对口主管部门脱钩,逐步建立契约关系。”如果因局馆合一的体制让档案馆人对文化竞争麻木不仁,那么,档案界的体制危机和改革就很可能会紧随海淀文、博、图三馆之后。

档案界不能没有危机感,因为档案馆在法律上已经被定位为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又是我国档案事业的中心。从大处看,全球竞争正在向以文化竞争为核心的方向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保持其经济发达领先地位的战略核心。我国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发展战略自然重视。但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文化竞争国际地位并不十分有利。《中国文化报》2005年11月4日王亚川的“南方论道:文化产业的‘珠三角’视野”说:“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在进出口上处于绝对逆差的地位。据估计,沿海地区文化产业贸易逆差在8:1到10:1之间,内地则达到18:1到25:1之间。”中华文化对外正战官渡、征淝水,对内正演义春秋战国,这形势哪能容得下没有危机感的档案人呢!在档案文化责任面前,倘若档案馆屡屡缺位,由非档案馆者不时补位,长此以往,缺位会不会变成让位,补位会不会变成代位呢?

《易》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为:君子终日健行不息,时刻戒惕忧惧,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能免遭灾祸。目下的档案馆有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上班管开馆门,下班管锁馆门,不见用户,只管喝茶。一种是档案馆俨然体育馆,工作俨然百米竞赛,万马奔腾,山呼海啸,佼佼者胜出,相形见绌者出局,好戏连台,观者如云。此乃档案馆文化品牌雄风乍起之气象。第一种生存方式者,缺位不知失职恨,清水衙门老掉牙,危其危也。档案馆人应丢掉第一种生存方式,选择第二种生存方式!

上一篇:电子档案对档案法规的冲击 下一篇:新农村档案建设“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