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14 20:40:15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档案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自觉运用人才成长规律,对于打造一支创新型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障非常有必要。本文以北京市在职的142名具有档案系列高级职称的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调查问卷、文献调研、访谈等形式开展研究,寻找其成长规律。

一、北京市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情况

(一)几个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明确相关概念,是统一思想、消除模糊认识的根本,是研究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指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没有职称,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数量之和,是可能成为档案专业技术人才的人员总量。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并已取得相应级别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本文研究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指档案工作者中具有档案系列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以上关系如图1“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相关概念示意图”所示。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是北京地区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成长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总量

截止到2011年底,取得北京市档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共有240人,在职的有142人,其中,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的8人,取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的134人。北京市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约4000人,在职的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约占总量的3.6%。以下数字及分析都是指在职的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三)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

从单位结构分析,机关(含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75人,约占53%;事业单位34人,约占24%;企业33人,约占23%。从学历结构分析,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约占2%;硕士研究生学历20人,约占14%,本科学历100人,约占71%,大专学历19人,约占13%。从年龄结构分析,35岁及以下4人,约占3%,36-50岁107人,约占75%;51-60岁31人,约占22%。从性别结构分析,男21人,约占15%,女122人,约占85%。

二、北京市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

(一)高级专业训练规律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承载三项基本任务: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对先进的知识或技能,具备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职业操守,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必要的知识或技术创新;具有专业技术性,实现知识、技术、职业操守的良好传承。接受高级专业训练是提供承载这三项任务能力的良好方式。通过学习,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传承下来,是人才获得优势积累的最基本的方式,这种传承关系在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过程中非常明显。

其一,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从专业训练的主要途径看,学历教育训练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博士与硕士)。统计表明,学历越高,越易成为高层次人才。在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3人,约占16%,本科学历100人,约占71%,研究生和本科毕业学历人数达到87%。高等教育基础知识扎实是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二,有扎实的档案学知识背景。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多数具有档案专业背景,在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中,档案专业毕业的有7人,约占88%,在具有档案系列正副高职称人员中,档案专业毕业的有86人,约占64%。经研究,在教育阶段和职业生涯期间,毕业于著名档案高等教育学府,师从大家,更容易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约占61%。

其三,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注重提高学历层次。以8名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他们参加工作时的学历为大学本科7人,大专1人;工作以后,他们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参评职称时达到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2人。其次,重视接受前沿知识与技术培训。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知识非常渴望,经常参加研讨会、培训会,以获得档案工作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二)工作实践历练规律

实践过程不仅是熟能生巧、固化专业的过程,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常年工作实践锻炼”与“高等教育基础知识扎实”一样是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工作成绩的重要因素。以北京市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8人中有7人一直从事档案工作,1人有过转岗经历,参加正高评审时,从事档案工作时间最少的为7年,最多的为24年,平均从事档案工作17年;至2011年底,他们平均从事档案工作23年;他们绝大多数经过多个岗位磨砺,平均每人经历过4个档案工作岗位的锻炼。

(三)科研项目带动规律

档案科研项目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一定创新性的工作,这种工作不仅需要有很多优秀人才参与,同时也能促进人才把自身的潜能调动与开发出来。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居全国前沿水平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档案科研课题的机会”成为档案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北京市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的人员为例,每人都曾参与过档案科研项目,其中有3人获奖的科研课题达到9项。此外,这些人员还深入研究档案工作,6人曾参与编写著作,有的人员编著和参编的教材达到4部:最多者达到68篇,平均每人撰写论文26篇。

(四)“竞争选择”规律

人才竞争是一种必然现象。正是这种社会竞争培育了人的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成为高层次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人才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过程,每一个关口都面临着竞争。正是在这些竞争中,能者脱颖而出。档案系列职称制度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培养、选拔不同层级档案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政策措施。档案工作者以北京市档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为目标,不断努力,促进自己成才。根据历年数据分析,有的参评人员经过4次答辩才取得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资格。正是有这样的竞争选择才能促进档案工作者不断学习、加速成长。

(五)组织依托规律

在某些特定单位、群体中有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涌现的倾向,即一个目标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人际关

系融洽的组织,有利于内部人才之间的切磋砥砺,取长补短,客观上加速了人才的优势积累,有利于一大批成员都取得良好成就。截至2011年底,在北京市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中,北京市档案局(馆)的人员有6位,占75%:在档案系列正副高职称中,北京市档案局(馆)的人员有34位,占25%。北京市档案局(馆)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这与其工作人员承担科研课题、接受继续教育、聆听档案领域和相关领域专家授课的机会多,能够较早触及档案领域前沿知识有关,也与其成员之间能够经常切磋砥砺,互相启发有关。

(六)把握最佳成才年龄规律

人才成长都要经过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四个阶段,因此,人才发挥作用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以创造期为中心,是人才学习、创造进而贡献社会的最好时期。据研究,专业技术人才的最佳发挥作用时间是30-50岁,目前最佳年龄期有推后和明显延长现象。

据统计,北京市取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资格人员的最低年龄是31岁,最高年龄是55岁,平均年龄是41岁。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资格人员的最低年龄为38岁,最高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44岁;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资格人员获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资格时的平均年龄为36岁,比只取得副高未取得正高的档案系列职称人员的平均年龄提早5年。

三、对档案工作者成为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的思考

广大档案工作者都有成才的愿望,而人才成长又受多种因素制约,分析这些因素非常必要。

(一)影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在职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北京市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的3.6%;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22%,35岁及以下的青年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只占3%。这些与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北京建设世界人才高地的目标相比有很大差距。

2011年,北京市档案局在全市专职档案员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了有效调查问卷641份。在回答“晋升高一级职称时的障碍”时,202位被访者认为是“学术成果不够”,148位被访者认为是“不能通过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在回答“不想取得高一级职称的原因”时,269位被访者认为是“本人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104位被访者认为是“职称不与工资挂钩”。可见,“本人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学术成果不够”、“不能通过职称外语等级考试”、“职称不与工资挂钩”是影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

(二)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

人才成长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人努力是成才的内因。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下:

1.长期扎根档案事业,实现积累优势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优势积累的过程,优势积累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知识与经验逐渐积累起来,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积累优势时,其素质与能力便会产生飞跃,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同样的自身条件和时代条件下,高层次人才成长与优势积累的效率和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优势积累的效率越高,人才的质量越高。高级专业训练、工作实践历练是效率较高的优势积累方式。优势积累需要长期扎根某项工作,几十年来如一日,刻苦钻研。档案工作者应该把发展档案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为外界环境左右,心无旁鹜,潜心钻研档案工作,不断积累,最终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工作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如果只重视实践工作,忽视理论研究,或者只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工作,在事业上难有大作为。档案工作者要注重从实践工作领域寻找档案学研究的新生点,不要畏惧写作,要勤于动笔,写出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用理论指导现实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实现更高层次的进步,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3.终身学习,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拥有超人的毅力,终身学习,勤奋地著书立说,总是站在档案事业的前沿。档案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岗位,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手段的发展变化。要不断提高学历水平,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不但学习档案学知识、还广泛学习法学、历史学、信息学知识,融几门学科为一炉,达到以通驭专的境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在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使自己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三)优化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环境的几点措施

人才成长除个人努力外,成长环境等外因也非常重要。应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档案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一是深化档案职称评审改革,使人才能顺利地向高层次发展。建立并落实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指标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探讨档案高层次人才的职称破格参考条件,研究评价指标的设置向一线人员倾斜,向创新人才倾斜。

二是为档案人才成长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实践锻炼平台。采取各种学习方式,让档案人才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知识水平。继续为档案人才提供到首都高校学习档案专业的机会,提高其学历层次。搭建档案人才终身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进行强化培训。提供实践机会,不断搭梯子、压担子,引导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

三是强化对档案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有效发挥激励作用。现在档案系统中有些人员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职称不与工资挂钩,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驱动力量减弱。面对这种情况,要建立对杰出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奖励制度,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精神奖励,以不断激励档案工作者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引导其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是发挥杰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育人作用,尤其发挥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以他们丰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格魅力带动、影响档案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他们成长。

注释:

[1][2][9][11][12]:北京市档案局.档案系列高级职称数据库[z].1994-2011

[3][4][5][10]: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Z].1994-2011

[6][7][8][13]:北京市档案局.2011年度北京市档案局问卷调查[z].2011

参考文献:

1.孟秀勤,史绍洁.北京人才工作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里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徐颂陶,孙建立.中国人事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4.宋丰景.围绕世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1.1档案信息化管理主要停留在满足档案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阶段,远没有达到通过信息平台利用档案的目标

目前,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起了内部档案管理系统,但系统的功能、易用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无法较好地满足企业档案管理需求。档案系统也仅停留在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用阶段,不能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同时,系统中的数据也只是保存了档案检索条目,造成企业员工无法检索现有档案条目,或检索到条目也很难方便地查阅、利用档案资源。

1.2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就是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简单工作,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也不必配备专业的人才,从而造成档案从业人员来源杂乱、档案专业知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对档案工作影响较大。

1.3国家对档案信息化工作越来越重视,从政府层面

跨入建筑企业行业领域国家档案局于2011年初制定了《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企业档案信息化提出了详细要求:以计算机网络硬件和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建设档案数据库系统、电子文件归档系统、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数字档案信息利用系统、打造“一站式”档案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2007年,原建设部下发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对施工企业信息化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已建立并开通了企业外部网站使用了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同年下发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施工企业信息化考评标准,对竣工文件的编制、管理和档案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政府层面对企业档案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奋斗目标,极大地推动了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

2对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2.1从顶层设计着手,完善企业档案总体规划、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

以国家和行业的规划为依据,追根溯源,从企业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将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企业大发展的战略规划当中,结合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档案信息化规划。要从档案信息化的现状分析情况、与企业总体信息化的关系、建设的目标、系统架构、行动路线等方面进行总体的规划,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既有长期目标,又有短期要求,使档案信息化不至于盲从、杂乱。同时,企业还应当完善档案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全球的IT技术日新月异,以IT技术为基础的各类电子产品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信息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信息的标准化,施工企业档案管理相关的很多规章制度都是以针对传统工作方式制定的,不能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理解档案与信息化结合的特点,修订完善以信息标准化为基础管理制度,顺应信息化潮流,优化档案管理流程,适应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2.2培育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夯实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

(1)要加强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为了提高档案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各级档案部门应开展多种教育培训,如岗位培训、学历培训、专业学历教育等,通过培训把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业务技能,拓宽视野。(2)加强现代化信息技术培训。为了保证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能够符合规范要求,要加强对档案数据输入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数据的规范采集、软件的正确运用及网络知识的运用等方面。通过培训,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掌握档案管理应用软件的各种功能,成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行家能手,确保档案管理系统平稳、正常的运行。(3)适时引进专业人才,充分利用和开发档案管理系统。随着科技的日月更新,档案信息化软件也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尤其是挖掘档案系统的潜能开发,更需要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设备维修技术、网页制作技术、甚至美工设计等专业人才,只有这些相应专业人才的拥有,才可能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化平台的潜力,从而更为有效地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为企业服好务。

2.3拓展档案应用新方法,以应用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以归档、保管工作为主导,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为企业创效能力低,极大地制约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应当转变思路,形成不仅重视档案保存,更注重档案应用的理念,扩展档案应用的范围,形成全员参与档案管理、全员重视档案管理的氛围。为此,笔者认为建筑施工企业应当从三个方面展开档案信息化建设:(1)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计算平台的档案数据库系统,逐步构建起施工企业内部的电子档案馆,这是提升档案应用水平的前提和基础。(2)以虚拟化和云计算为基础,构建分布式的档案检索访问门户,让企业所有员工都能方便、快捷地通过门户检索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这是档案与用户交流的平台基础。(3)构建施工企业竣工资料和电子档案移交管理系统,让施工企业分布在全国的项目现场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系统平台及时、标准地提交电子档案,这是企业电子档案馆信息的主要来源基础。

2.4充分利用IT新技术,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新思路

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数字档案馆和“一站式”平台建设的目标,这两项工作对数据库容量、对数据访问的并发要求、对平台的稳定性等方面要求都非常高,必须深度依赖信息技术。目前IT技术发展中主流的大数据处理技术、虚拟化计算和私有云技术能够较好的满足需求,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与信息化专业人员共同分析、研究、充分利用IT技术,创新档案信息化新思路,使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走向正轨,有灿烂的明天。

2.5重视档案信息化安全,切实维护企业核心利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会使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更高、档案应用更为便捷,同时,企业档案被窃的安全风险剧增。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中积累的施工技术、方案等都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如被竞争对手窃取,必将损害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在进行档案信息规划、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做好档案信息安全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并且应随着IT技术的发展,不断升级、完善信息安全的硬件、软件设施;必须坚持档案安全性和异地备份原则,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以及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安全措施,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3结束语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边缘性、基础性工作,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档案信息本身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一旦被利用,就能为企业解决各种经济纠纷,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应不断整合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挖掘潜在价值,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度信息支持,为企业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提供了快捷、高质量的服务。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特点人员要求质量管理

一、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的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档案不同于普通的档案,属于科技档案,它的特点主要有:专业性、成套性、阶段性、更改性、纪实性。

专业性

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是由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燃气等各专业的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合作设计的产物。因此,建筑工程的技术档案在分类、编目等工作时,都要考虑到技术档案的专业性,以及各专业间相互联系的特点。不同专业的技术档案不能混淆在一起,在分类时要考虑档案所属专业。

成套性

由于建筑工程设计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它的成套性。建筑工程的技术档案按照一个独立的工程项目把它们组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其中每一页文字、每一张图纸都是该工程档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它的成套性。建筑工程的技术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管理工作,都为这种成套性的特点所制约。

阶段性

建筑工程技术档案记录了建筑工程项目从“酝酿――设计――施工――建成”,一个复杂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像等各种载体的工程档案资料,其中包括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依据的前期批文、勘察测绘文件、设计文件(各设计周期的文件即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的设计),竣工验收文件等内容。各不同的设计阶段之间,既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阶段之分。因此,每个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分别组成各自的有机整体,决定了建筑工程设计档案的阶段性。 前一阶段的设计工作没有完成,无法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

更改性

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有设计初期意想不到的突况,会有甲方的临时变更要求,会有新的法规、标准的要求,会有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要求,会有设计不完善的地方……这些情况需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原设计进行更改。这些修改是不可避免的。

纪实性

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活动,保存了这些设计信息资源,并作为设计成品可追溯的依据,对于设计单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认真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要求

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掌握、领会国家及地方性法律,做好建章立制工作、规范管理。工作中要做好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各阶段的收集、整理、保存过程。保存就是为了利用,也就是它的社会性。

档案管理人员要忠于职守,遵守档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的归档,做好档案的分类、编目、保管、借阅、利用、鉴定、统计、保密等各项制度。

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者应具备基本的档案管理能力,还应具备一些建筑工程设计各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设计周期,能识别各专业的图纸、文件。档案管理人员只有不断提高管理的业务水平,这样管理起来才会更加有条理。

每个建筑工程设计形成的技术档案,都是一个独立的档案,具有唯一性。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形成的图纸、文件必然具有数量大、信息量大、不断递增的特点。所以,在管理上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服务意识,又要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同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同配合,运用档案信息化系统,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发挥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也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具有信息加工处理方面的技术。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成为具有多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加入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应设计活动的文件材料,是工程设计、业务建设成果的真实记录,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信息资源。为了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满足工程设计文件、资料可追溯性的要求,保证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的有效性,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应加入质量管理,使其管理更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档案的技术效用和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项目从设计开始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问题,要杜绝发生档案的丢失、遗漏,保障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将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纳入质量管理范畴,运用质量管理,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的绝对安全。

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工作的性质:

第一、它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既表现在建筑工程技术档案本身是一项专业技术的记录和一项技术活动的产物,同时还表现在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第二、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工具,科学地管理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做好档案的利用工作,进一步发挥档案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科技档案的质量,质量、效率是我们在管理科技档案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提供利用等环节中,必须把科技档案的质量管理要求贯穿于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要研究那些影响档案质量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来控制它们,这就要求抓好各个环节、各个过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积累的建筑工程技术档案的质量好坏,控制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档案质量是档案的生命线,档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效用。我们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必须树立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使档案质量不断提高。

四、建筑工程档案的利用

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直接手段,做好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档案管理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要加强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就必须加强档案基础管理。档案管理员除了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方面下功夫外,还应着重做好档案的编目、检索工作,建立健全检索档案管理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及时、系统、完整地提供满足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

同时加强档案库房设施建设,减少外界条件对档案造成的损害。在管理好档案的基础上,档案管理工作也要适应需求的变化,寻求更为有效的服务新途径,及时与设计所沟通,以提高档案利用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档案的作用,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全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的全面进步,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服务。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1.学科建设发展缓慢,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由于高等学校档案部门在规划、协调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方面尚有欠缺,教育对象专业性原则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加之档案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机构管理体制分散,缺乏良好的协作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档案专业的继续教育体系,培训对象、内容、教育经费及教育时间得不到保障,尚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性。

2.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对终身学习体系认识不足的问题:其一,对再教育重视不足,管理人员的使用、考核不能与继续教育有效地挂钩,对受教育者起不到激励作用。其二,与教学人员比较,竞争压力相对偏小,缺少自我提高、自我学习意识。3.学科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档案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教学主体仍是按传统的档案专业课本授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先进的档案专业管理技术并没有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欠缺社会与法律诸方面的知识,对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知识技能的了解也不够深入。

二、加强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继续教育,应以“求实、务实、扎实”的态度为思想与专业诉求,内容上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开放的视野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中吸收创新性、普及性知识,修正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暴露的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建设新时期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因此,加强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是新时期适应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其一,依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所呈现出的特点、任务,档案部门应参照自身设定的各时期发展目标,科学规划,指导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继续教育,倡导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其二,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规章制度,包括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以及考核目标、质量标准;具体规定继续教育的人员范围、专业学习目标,使之形成制度、规范与技能标准,逐步将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形成有组织的管理体系。

2.建立激励机制,倡导专业技术竞争。其一,从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事业人才梯队建设的需要出发,结合资格证书建立档案管理与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培训人员的资格认定,使继续教育证书成为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考核、评聘的重要依据,调动档案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档案管理学科建设。

3.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档案专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教师队伍匮乏,进而继续教育的建设无法得到稳固的发展。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满足当下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基石。继而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培训、考核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举办专业师资培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使其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为学科及专业技术发展补充知识、研究方法、创造人才培养结构提供有利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勤于探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获取时展信息,建立完善档案专业教材体系,促进继续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随着国家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日益成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的需要。加强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是做好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保证,对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以及档案事业可持续性发展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国家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国家体系中的职能机构,承担着群体预防任务,各种疾病的监测及分析、防治等重大任务,在各项工作中, 如开展疾病控制、卫生监测科研教学及健康教育等业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业务技术档案,而大量的业务技术档案如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不但会失去许多珍贵的统计数据,而且也不能合理地利用这些档案资源,发挥档案资源的价值,从而加以合理利用,因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档案管理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

从各地各级疾病预防防控制中心档案主体的卫生防疫业务档案采取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有的是采用科存档案、中心存目录;有的则分散在科室,或固定人员管理,或干脆分散在个人手中。笔者认为对疾控中心业务档案应采取分级管理的方法,这样既符合档案工作基本原则,又能满足卫生防疫业务开展的需要。

一、疾控中心业务档案两级管理原则

疾控中心档案有两大类;一类是行政往来各种文件形成的档案,另一类是各业务科室在工作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业务档案。而这些档案的两级管理是指在疾控中心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防疫业务形成的技术档案实行站级、科级两级管理,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将疾控中心业务档案纳入中心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同其他门类的档案一样,业务档案的管理也应在接受中心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由中心档案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2.将业务档案分为中心、科两级,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疾病防治、卫生监测档案,分别为中心业务档案和科级业务档案两个层次。

3.中心级业务档案管理:凡划归的中心级管理的业务档案,由各科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立卷定期向中心档案归档,交由中心档案室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4.科级业务档案管理:凡划归为科级管理的业务档案,交科保存。由各科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整理、立卷,并负责保管和提供利用。

二、中心级、科级档案范围的确定

中心级档案和科级档案各有其划分的范围和界限,中心级档案的划分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中心级档案,以确保中心级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档案:

1.业务工作法规、标准及技术方法的研究档案,包括有关证书、研究报告、编制说明及验证报告单。

2.年度或跨年度的法定传染病、地方病及中小学常见病等疾病防治方案及总结、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等。

3.年度或跨年度的卫生监测的总结分析。

4.重大事故、疫情暴发、中毒调查处理的有关材料,包括调查报告、现场调查记录及有关的行政处罚材料等或年度综合性分析总结。

5.专题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调查报告或总结、统计汇总等材料。

6.各项业务工作的统计月报,年报。

7.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业务论文。

科级档案的划分范围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中心在日常业务活动中直接形成服务对象的档案,这些材料的保管周期不易确定,需随所服务的企业存亡而定,而且不少材料还因工作需要逐年加以补充,因此,科保存更为便利。

2.常规性卫生监测材料:包括所辖地区和监测点或直管单位公共卫生监测材料、监测记录、记事、监测小结、控制结果、监测报告等材料。

3.一般性违法案例、疫情、污染事故,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材料,包括个案调查表、现场调查笔录、人员录访记录,检验结果及处理报告等。

4.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卫生知识培训材料,包括体检表、检验单、统计表、培训计划、教材及小结等。

三、实施两级管理的意义

1.两级管理使业务档案查找方便,节省空间。我中心在工作中形成大量的业务档案,如果不分两级管理,使各种重要的,保存价值大的档案和一般性的、基础性的材料档案混杂在一起,查找起来很不方便,分散在各科室,也不利于全中心档案工作的统一布置和指导,如果把全站综合性的材料统一归纳到档案室,便于档案的管理,也为各科室节省了空间。

2.中心级档案管理有利于防疫业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第一,中心级业务档案管理可使中心档案能够反映业务工作全貌和工作水平,对于中心领导及时把握全局,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第二,由于中心级业务归档范围明确,将具有总结分析性、学术性的材料交中心归档,从而要求各科业务人员不能再仅停留在做一般性工作小结的基础上,而是要在大量的监测材料上进一步加工,形成分析性报告,从而促进了业务工作的提高。第三,中心档案室人员针对业务档案开展信息加工,通过各种编研材料为全站科研防病工作服务,有利于防疫机构科研工作的开展。第四,中心级档案管理便于开展中心级防疫信息交流,为全市的防疫工作提供利用。

3.科级管理是有利于满足防疫业务工作日常的需要。防疫业务有延续性,在对监测点,直管意境的监测中要经常使用其前一年或前几年形成的监测档案,特别是随着生产经营单位的变化,有些档案要还不断进行补充或注销,因此,科级管理就要以及时满足卫生防疫的日常需要。

综上所述,将业务档案实行两级管理,是疾控中心贯彻我国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基本原则而建立的一种档案管理模式,它符合卫生防疫业务工作的特点和需要,随着业务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它将会更加完善,一定会为卫生防疫业务工作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疾控中心档案的利用价值逐渐体现出来,各级疾控中心档案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特别是自档案目标管理活动开展以来,更是将档案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档案利用价值也就是档案的编研工作要以业务档案入手,编研材料才有可能专业特色,才能更有效为卫生防疫工作服务,选题应围绕和反映单位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业务活动,脱离业务工作的选题就谈不上编研材料的专业性。主要内容应以开展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等为重点,掌握各科业务工作档案的精髓,对比以前年度的监测数据,特别是开展预防医学科学研究时,更要有大量的跨年度的统一数据做依据,才能有针对性地统计和分析,所以,应将编研工作重点放在能系统的提供高度浓缩的业务档案上。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一、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现状

1.服务意识不强,手段单一。档案部门是各单位的服务性机构,也是作为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传播利用信息的重要部门。充分发挥档案部门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为业务发展、工作创新服务。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事业由于历史、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处在封闭状况,向外界宣传较少,档案工作者处于被动服务方式,在思想观念上不同程度地缺乏市场经济意识,依然处在看家守摊、你查我找的水平,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许多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不能发挥其作用。

2.档案人员业务技能水平较低。当前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如人意,专职档案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具有高级职称的档案管理人员更是匮乏。一些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更缺乏从事学术研究、史料研究的基本能力,由于自身知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限,无法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管理,以致于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诸如:收集材料时玉石不分、材料残缺不全;收集和归档不及时,对有些该归档的材料未能及时归档,或归档材料有头无尾,存在破损、字迹不清等现象;有的档案甚至出现同一份材料重复收集的现象;查(借)阅利用过程把关不严,手续不全,不按章办事,造成混乱、档案材料丢失等等。

3.缺乏档案保护意识,未能真正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档案保护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要定期检查,随时反省,防患于未然,一个疏忽将会给社会带来无法换回的损失。在民族地区一些档案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从事档案工作必须的职业素养。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只是把档案工作作为“职业”而不是“事业”去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比较被动,缺乏档案保护意识,出问题了相互推诿,责任不清。

4.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普遍有待提高。一些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较低,尽管对这类人员不定期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培训,但多数档案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较差,专业水准较低,加之兼职过多,对档案工作考核不到位,即便有成绩也得不到肯定,从而形成了混日子的不良局面;部分档案管理人员是在过去特定条件下安排的一般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水平较低,缺少作为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一部分非档案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通过自学和实践对档案学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管理工作往往力不从心。

二、新时期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档案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一是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对政治上的不同倾向和观点有敏锐的观察和识别能力。二是意志坚定性。要有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理想,严守党和国家机密

,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埋头苦干、扎根民族地区档案事业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和磨练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这样才能在平凡岗位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工作业绩来。要做到想利用者之所想,急利用者之所急,要有“为人找档”与“为档找人”的服务精神,满腔热情地为利用者和社会服务。

2.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档案专业人员应该安心本职工作,热爱档案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懂得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外档案史等档案专业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法规和方针政策,熟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种业务规定,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能把档案专业法规、政策和档案专业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实际,熟练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

3.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除了掌握档案学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近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和与档案内容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或与业务工作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档案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领导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知识。只有掌握具备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档案工作。

4.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素质。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有开拓进取、大胆创新的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将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档案馆(室)若想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得到更大的发展,需要档案工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推陈出新、解决问题。档案工作者要主动寻找新的信息点,通过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挖掘档案的价值,敢想、敢做,主动将现代科技手段和档案工作结合,以与时俱进的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展现档案事业新的面貌、新的生命。

三、提高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对策

1.抓住机遇,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促进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要紧紧抓住国家扶持藏区发展的有力时机,制定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档案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机制,大力开展中东部地区与民族地区档案馆的帮扶合作工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盘活现有档案人才资源,把他们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要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要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方针,把打造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人才事业平台作为稳定、用好人才的关键,大力加强档案专业人员培训机制,用制度促进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2.完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民族地区档案部门的信息服务能力较弱,使档案工作进入了边缘化的恶性循环。为了优化档案队伍,要建立健全民族地区档案人员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档案业务人员工作能力评估体系,执行资格准入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从事档案事业,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相对沉闷和乏味的工作,做好做坏都无成就感可言,工作缺乏激情。因此,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注重从满足档案管理人员的情感需求入手,充分了解他们的愿望,将工作业绩与年终奖励、职务职称晋升相结合,通过心理引导和政策激励,采取丰富多样的措施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考核。为激发民族地区档案人员学习业务知识的热情,使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适应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档案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不定期组织灵活多样、不同层次的档案人员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推动民族地区档案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

3.加强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优化人员知识结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档案载体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

,要想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档案工作者的业务培训。要牢牢把握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时机,建立民族地区档案业务培训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方式可以根据民族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实际灵活多样,既可以脱产定向学习,也可以在职学习或参加学术科研活动,同时也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民族地区档案管理人员到中东部发达省份参观学习、交流考察,开阔眼界,取长补短;或者邀请档案管理方面的专家到民族地区来开专题讲座、办专题培训班,传授全新的档案管理理论和先进的工作理念,使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尽快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4.建立档案工作者终身学习制度。档案工作者只有经常参加系统的知识更新学习与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提高学历层次,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以新的知识信息学习为主要内容,以系统进修、培训、讲座或自学为主要形式的素质教育,将成为档案工作者任职的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任务。作为一名现代档案工作者,在当今人类知识急剧增长的时代,应注意拓宽自己的视野,善于捕捉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鉴别与取舍。档案人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将潜在的优势提升为工作优势,并在专业工作领域中得到充分发挥。

5.加大档案管理人员科研交流力度,提高业务能力。民族地区档案管理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了重实践,轻科研的工作习惯。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善于通过在实践中学习,既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指导实践,又可以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科研活动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有利于学习和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开阔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地区的档案工作者要创造条件参加一些诸如学术研究、技术交流、专家讲座等科研活动,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实际,汇报工作情况,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特别要善于总结和研究档案工作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努力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方法。档案工作者要结合服务社会、参与科研的具体实践,积极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探索出一定的规律,撰写出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形成正确的理论导向,跟上时代步伐,提高为民族地区发展服务的能力。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学校档案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真实历史记录,记载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体现了学校管理水平、发展轨迹、文化积淀、办学特色等内容。通过对中专学校档案的分析,对于总结学校发展的成败、得失,为以后学校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加强学校档案管理水平对于加强学校建设、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受自身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尤其是中专学校档案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档案收集偏重于文书档案,门类单一,无法适应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从表面看,大多数中专学校制订了一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如档案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编研、利用等)、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每年也撰写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也往往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写,说的多,做的少。

2.缺乏稳定的档案人员队伍

档案工作本身枯燥、乏味,不易出成绩,需要有较强的工作耐心。因此,这一岗位对年轻缺乏吸引力。在中专学校,档案部门属于教学辅助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属于教学辅助人员,这一机构往往不受重视,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由其他部门人员兼职,缺乏专业背景。而且许多人年龄偏大,学历低,知识比较单一。再加上日常工作的忙碌,造成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结构老化,甚至档案队伍不稳定的局面。

3.档案基础建设比较落后

不少中专学校档案室的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室,电子档案分别保存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中,“硬件”投入远远不够,设备陈旧老化,办公条件比较差,导致档案丢失现象严重,无法给教学、科研提供更多的支持。

4.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不少中专学校的档案管理仍以手工为主,没有实现档案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主要表现为:收集的档案材料仍以纸质为主,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步伐缓慢,导致档案的查询非常不便;档案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主动,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管理的方法掌握程度较低,有的甚至不想了解,更不想接触,要想掌握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得过且过,不求进取的想法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是非常不利的。

二、提高中专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措施

针对中专学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档案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有序的基本保证。为此,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的指导下,制定并完善本单位的《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室管理制度》等制度规章,做到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从而使中专学校档案工作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发展轨道。

2.建立一支稳定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

中专学校要重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要把档案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图书管理人员同等对待。要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要依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尤其是要结合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业务熟悉程度来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有关档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了解档案界的研究动态、档案工作发展趋势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等内容。鉴于许多中专学校经费不足的现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使他们获得多样化的信息来源。这样,既可以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又可以节约经费,同时又解决了工学矛盾。

3.加强对档案基础设施的投入

中专学校要加大对档案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起专门的档案室,定期更新、添置必要的档案设备,尤其是要不断更新管理软件,以便于开展工作。这一工作如果能得到长期坚持的话,每年的投入并不算大。所以,学校要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投入到“硬件”建设中去,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从而使档案工作能真正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

4.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档案管理方式也显得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因此,中专学校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发挥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建立起现代模式的档案数据库。当然,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并不是要完全排斥纸质档案,许多档案原件的保留仍要以坚持纸质和电子档案同时保留的方式,以确保其准确性。

档案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精神病院;档案编制;提高策略

精神病医院的档案编制工作是档案管理中基础又重要的一项,对医院体制的完善改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文字、视频、声音、图像的方式对各种病例档案信息进行记录,使呈现方式更加直接,能够有效的提高档案的作用,方便医务工作者从中便捷的获取到想要查询到的病例。为了推动医院的档案编制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要对医院的档案管理现状做好充分的调查人事,对管理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总结分析档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提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对策,完善医院档案编制工作,提升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

1 要加强对医院档案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分析档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的档案编制工作对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性

精神病院因为治疗的病人的特殊性,其档案编制工作也应有不同于其他医院的要求。档案的编制工作对于医院的科学管理,提高治疗水平,降低精神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编制工作时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加强管理,避免档案信息的泄露,做好保密工作,档案信息的借阅流程应该严谨,通过制定完善的档案借阅制度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保证病人的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对精神病医院来说,档案信息能够为医院的改革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大量有价值、有参考意义的资料和数字依据,因此要加大对档案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分析研究档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改进。

1.2 档案编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工作效率不高

档案编制工作是一项难度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对编制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编制人员的工作水平决定了档案信息的记录编制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档案信息的不完整会影响对档案信息进行更深层次、更科学的研究,会影响档案信息对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价值。

1.3 档案资料缺失严重,信息不完整

由于医院的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编制人员在档案信息的整理过程中存在着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操作的不规范会使得档案的收集、保管、分类工作出现问题,不同类型的档案混乱现象较严重,影响查找、阅读档案的效率。医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编制人员没有加大对档案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工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技术水平落后,会影响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影响档案具有的价值。

2 探索提高医院档案编制工作的策略

2.1 对档案编制技术进行改进,实现现代化管理

档案信息编制工作的意义在于对在病患的治疗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深层次、多渠道的开发,从而能够实现档案的使用价值,提高精神病院在治愈精神病患者、提高精神状况的能力。因此档案编制水平的高低对医院的治疗水平有重大的影响,要加大对档案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对档案信息进行合理的保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1]和完善,可以将计算机和档案编制相结合,实现档案编制的数字化,通过开发专业的软件,简化档案信息的录入工作量,可以对各种类型的精神病例进行查阅、学习,而且支持与档案工作人员的在线交流,对档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档案数据资源的共享,提供传输效率。

2.2 促进档案编制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工作能力

当前医院在人事、医疗水平、制度管理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要提高精神病院的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建设,就要加强档案编制的质量,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价值。档案编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研究性很强的工作,对编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熟练度、技术掌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编制人员,要培养编制人员将档案信息特色化的能力,从而促进医院档案工作的发展和进取。要求档案编制人员具有较高的医疗专业知识和阅读分析业务技术报告的能力,善于总结分析档案信息的着重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档案编制人员应该与医务工作人员做好充分的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专业水平,更好的完成对档案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应对档案编制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的编制人员不同的工作能力氛围[2]短、中、长期培训,从而对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整体提高档案编制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

2.3 大力开发有医院特色的档案编制材料

要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程度和参考水平,突出其医疗卫生专业特色,可以根据精神病院的属性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档案编制材料,实现在传统的档案编制上的突破,在原有的档案资料上作出改进,使其更加具有有效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要建立精神病院的额档案编制材料,可以以病患为中心进行建立,从技术、科研、设备等方面对病例资料进行详细的记录,突出记录资料的专业性,对之后精神病院治疗水平的提高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体现出档案编制材料[3]的独具特色。要突出精神病院档案编制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对编制材料做好选题工作。首先应该以病患为中心,充分了解医院的专攻领域和主要业务工作,对病患的身体状况和通过治疗之后精神方面的改进情况做好详细的检查和记录,充分了解医院中各类病例的典型代表,整理的档案编制材料应该具有参考性,不能脱离业务工作,以便更好的为中心工作服务,提高医院的专业能力和医疗水平。档案编制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各医疗业务工作的特点和内容,对各个材料选好题目并进行适合的分类整理,做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水平也应得到提高,针对精神病院的患者,应该提高治疗技术,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患者[4]的生活质量。要提高精神病院的治疗技术,就要从原有的治疗技术上做出改进,档案编制工作质量对治疗技术的改进发挥很大的作用,编制人员能够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记录,参考价值提高,医务工作人员才能够在原有的治疗水平上做出改进,因此要采取措施提高编制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提高医院的档案信息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如,刘文东.浅谈医院档案人员素质要求[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4,23(21):3961-3962.

[2]刘琴.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述评及趋势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4(5):20-23.

[3]高丽.对当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及对策[J].才智,2015,(29).

上一篇:电厂专业技术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语文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