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1 01:39:13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2016年完成的主要工作

2016年是该项目建设启动年,为了有序推进全省工作,我处重点完成了以下工作。一是根据全省馆藏国家重点档案情况,经过分析平衡,审慎编制了2016年度及2017年度全省国家重点档案目录体系建设项目书及申报表,上报国家档案局。二是组织召开了全省国家重点档案目录采集推进会,会上针对2016年工作任务详细解读了全国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制定的《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采集操作办法》,对如何开展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三是起草了《河北省“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征求意见稿)》,在推M会上进行了讨论。四是组织完成了2016年度申报任务,全省采集革命历史档案文件级目录34105条,涉及省档案馆及石家庄、承德、秦皇岛三个市,对采集条目进行多次质检,质检率100%。目前数据已移交全国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通过了审核验收。

二、2017年主要任务

2017年全省申报文件级目录48万余条,涉及三个目录中心建设,由省档案馆、10个设区市档案馆以及47个县级馆承担完成。鉴于2016年目录采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 以及任务要求,2017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不仅改善本馆国家重点档案目录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状况,完善基础对档案实施有效保护,而且为开发国家重点档案信息资源提供坚实基础,是国家投入单位受益的一项工作,更是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伟大事业。因此,承担任务的各级档案馆要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严抓细做,效果上如期完成。二是印发《河北省“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目录基础体系建设工作计划》,按照国家档案局“十三五”期间完成50%国家重点档案文件级目录采集任务的要求,指导全省扎实推进,力争与国家档案局同步完成。三是加大目录采集工作培训力度。今年全省目录采集涉及明清档案、民国档案及革命历史档案,采集标准和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加强培训指导工作。在全省培训的基础上,再分区域重点指导讲解,必要时进行点对点辅导,确保全省高质量如期完成任务。四是建立多渠道沟通平台,以便交流经验、业务商讨,及时解决各种问题。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档案数字化

档案利用工作,是档案部门通过一定方式使档案资料直接为社会组织和公民服务的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档案价值、发挥档案作用的途径。为进一步强化档案利用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满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需求,笔者对平谷区档案馆近五年来(2011~2015年)档案利用服务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平谷区档案馆利用服务情况分析

近五年来,平谷区档案馆全力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进程,不断提高档案提供利用服务水平,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利用数量逐年增多,个人利用占全年总利用人数的95%;档案利用内容不断拓展,民生档案利用占总利用率的84%;档案利用效果在各行业、各部门逐渐凸显,档案惠民、利民成效显著。具体如下:

(一)个人成为档案利用的主体,民生档案利用占主导地位

2011至2015年,平谷区档案馆接待查档利用人员共计83954人次,提供利用档案共计105493卷次。其中,社会个人利用79598人次,占总利用人数的95%;利用68340卷次,占总利用卷次的65%,个人利用档案人数高于单位利用人数的现象较为突出。在此基础上,民生档案利用占主导地位,房产、婚姻、招工、知青等档案利用占重中之重。近五年来,民生档案利用占全年总利用人次的84%,卷次的54%。如表1所示。

(二)档案服务社会功能逐步提升

近五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档案内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档案服务社会的功能也在逐步提升。平谷区档案馆围绕区域建设,紧抓重点工作、专项工作、特色活动,主动提供各项档案利用服务。如针对夏各庄村、韩庄村拆迁、分房等重点工作,党费专项检查、土地房产确权、干部档案核实、单位公车改革等专项工作,以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展览等特色活动,平谷区档案馆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提前谋划,将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前置,为相关部门查阅提供翔实、准确的档案资料,极大地满足了各方利用档案的需求。

(三)档案数字化成果有效发挥,快捷查档成为常态

近五年来,平谷区档案馆加大馆(室)藏档案数字化的转化力度。截至2016年9月底,平谷区档案馆已数字化161839卷/件,占馆藏档案的60.4%,未转化78981卷/件,占29.5%,不需要转化的占10.1%。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知青、招工、婚姻、房产、二胎、革命历史、教学、收养等16个专题数据库。目前,据笔者了解,档案数字化副本在查档利用中占比达90%以上,查档时间也由原来的20分钟缩短至少于5分钟,调阅档案卷数比2011年减少了1.3倍。

二、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规范查档、便捷查档、高效查档与信息共建共享利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目前区级档案馆在利用工作中存在跨区档案馆之间同类档案利用制度不统一、档案馆(室)之间档案利用不同步以及跨部门之间档案利用不共享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档案利用制度

目前,区级档案利用工作制度均由各区档案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等法规规定,结合本区档案利用情况制定。由于全市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档案利用规范性文件,导致各区档案馆查阅同类档案所需的手续不尽相同。这种情况在民生档案的利用中最为明显。据笔者了解,目前除了婚姻档案查阅有《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以外,其他像房产、招工、知青、独生子女、兵役档案等民生档案查阅都没有较为详细的档案利用规范性文件。例如,北京市共有10个区级档案馆藏涉及房产档案,由于各区查阅房产档案所需手续并不一致,导致利用者十分困惑,进而给查档利用工作带来了较大不便。

(二)信息环境下馆(室)藏档案利用不同步

虽然很多区级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程度较高,档案利用便捷高效,但是基层档案室室藏档案数字转化程度相对缓慢甚至没有开展,这种馆(室)藏档案信息不同步的现象,致使数字化档案资源不能有效共享,极大地影响了各机关档案信息和馆藏档案的综合开发利用。

(三)缺乏各部门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数字化r代,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全面准确的档案信息,需要建立高效的档案查询系统及资源平台。然而目前,各区缺乏区域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档案馆与同区的户籍、民政、计生、武装、乡镇、村等部门存在一定的信息壁垒,户籍、婚姻、房产、兵役、独生子女等民生档案资源信息并不能共享,导致老百姓查阅同类民生档案往往需要多次往返于不同部门,无形中增加了老百姓的查档负担。

三、优化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对策

(一)制定统一的档案利用制度

为使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出台统一的档案利用制度标准,赋予其强制性与约束力,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制定统一的档案利用规范性文件,解决全市跨区档案馆同类档案利用手续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实现档案馆(室)之间档案利用制度的统一和有效衔接,解决馆(室)之间档案利用手续不一致的问题。三是结合行业部门的专业要求,制定统一的专业档案特别是民生档案利用制度,解决同类档案利用手续不一致的问题。这样,通过制定统一的档案利用制度,可以有效减少查档纠纷,进而实现便捷查档、规范查档、高效查档。

(二)推动基层档案数字转化

1.实现馆(室)藏档案数字化协同发展。统筹部署室藏档案数字化与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平谷区档案馆将基层单位室藏档案数字转化工作列入区档案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发展目标;下发《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关于印发〈平谷区2017-2020年室藏档案数字转化工作计划〉的通知》,有计划地开展基层数字转化工作;制订每年基层数字转化工作方案,确定每年数字化转化工作重点,确保基层数字转化的同步完成;制订《平谷区基层档案室数字转化技术标准》,规范开展基层档案室数字转化工作。

2.以“点”带“面”,逐步推动,用实际效果提高对室藏档案数字化的认识。2014年底,平谷区档案馆将刘家店镇和金海湖镇档案室作为创新工作的突破点,开展基层档案数字转化工作。2015年6月,上述两个乡镇已基本完成档案室藏需进馆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实现不进库房即可查阅档案目录及原文,并在村委换届,村干部补贴发放和党员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实现了档案快速查阅服务。2016年,平谷区档案馆将全部镇街室藏档案数字转化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列入工作计划。同时,平谷区档案馆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将完成50%的一、二级立档单位室藏档案数字转化工作,并遵循“馆室衔接”“先后有序”“确保重点”的原则,将基层档案数字化推向深入,实现馆(室)藏数字化的有效衔接。

(三)实现区域内民生档案资源共享

1.构建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平谷区档案馆积极调整档案资源结构与布局,特别是将各类民生档案资源全部整合进区综合档案馆。与此同时,联合区发改委、卫计委、住建委、教委、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分局、规划分局、工商分局、地税局等涉民部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馆内外民生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以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对于公路局、工商分局、海关等不在档案接收进馆范围内的市属单位的档案,考虑到其中大部分都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档案,建议采用“实体分散保存,资源集中共享”的管理模式,即档案原件暂由本单位保管,区档案局指导建立民生档案专柜,并将专门目录报送档案馆备查,以便百姓查阅。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14年3月,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颁布了《NARA2014-2018财政年度战略规划》(U.S.Na⁃tionalArchivesandRecordsAdministrationFISCALYEAR2014–2018STRATEGICPLAN),[1]该规划包括三个部分,即背景、任务和愿景、战略目标。其指出2014年至2018年NARA的前进方向,是指导NARA调整工作重心及分配资源的依据。事实上,NARA早有制订未来工作计划的传统,1997年,NARA就向总统、国会及美国公众提交了《NARA1997-2007年度战略规划》,该规划于2000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2003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改。[3]2006年,NARA又制订了《NARA2006-2016年度战略规划》,并于2009年做出修改。[4]可见,NARA一直在根据时代的变化对战略规划进行修改,其内容也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档案事业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其档案事业战略规划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档案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变化

(一)利用服务的对象、范围和方式有所扩展利用服务是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核心任务。尽管如此,在不同时期,NARA的战略规划对“利用服务”核心任务提法的不同,使其利用服务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利用服务的对象、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扩展,利用服务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1.第一阶段(1997~2005年),NARA的任务是“保障民众、公务人员、总统、国会和法院对重要证据的及时获取。”[5]在该阶段,NARA利用服务的对象和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服务对象侧重于民众、公务员、总统、国会和法院,对其他组织和机构的利用服务少有提及;服务范围则倾向于提供档案的证据价值,而忽略了档案情报价值。在第一阶段,NARA过于强调档案的证据价值,而忽略情报价值,且对档案用户的认识较为狭隘。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档案工作者与社会往往比较重视档案的证据价值,对其情报价值有所忽视。在发挥档案作用中,有些本属情报价值的,人们也一概称为凭证作用,掩盖了档案的情报价值。[6]这也导致NARA过于关注档案凭证价值的利用者,如公务员、国会和法院,而忽略了档案情报价值的用户,如企业。2.第二阶段(2006~2013年),NARA提出“提供用户对馆藏档案的快速、简便、安全的获取”;[7]对利用服务对象不再加以限制,而扩展为所有用户;提供利用的内容为馆藏档案,不再片面强调档案的凭证价值。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由于用户对方便获取档案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NARA开始关注用户获取档案的方式,以实现用户对馆藏档案的快速、简便和安全的获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NARA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第一,实现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和提供利用;第二,将那些利用频繁的传统形式的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化,并对所有馆藏档案进行在线著录;第三,对那些有深层挖掘档案信息需求的研究者,NARA继续为其提供研究室和专家咨询服务。这些举措保证了用户对NARA馆藏档案的快速、简便、安全的获取。3.第三阶段(2014年至今),NARA对利用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在《NARA2014-2018财政年度战略规划》中确立了四项目标,其首要目标是“实现公众对档案的获取”。“这一目标的确立也标志着NARA在战略和目的方面的重要转变:NARA超越将档案提供利用的传统角色,转而通过灵活的工具和促进公众参与的可获取的资源来实现用户对档案的获取。”[8]在这一时期,NARA主要通过数字平台实现用户对所有文件的可获取性,从而保障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到NARA的馆藏,并从中有所发现和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NARA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继续对馆藏档案进行在线著录,加速模拟档案向数字档案转化,以确保用户可以获取到更丰富的资源。不难看出,NARA在第三阶段的利用服务工作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的,许多工作在第二阶段就已经着手在做,经过近十年的努力,NARA在不断“实现公众对档案的获取”,提高其利用服务水平。

(二)重视档案经济价值的发挥和新技术的应用档案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产生经济价值。档案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加快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保证。基于此,NARA十分重视档案经济价值的发挥。“实现NARA价值的最大化”是《NARA2014-2018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新增的内容,在以往的任何规划中都不曾提及,这说明NARA开始发现并重视档案价值的扩展。NARA将政府信息提供给民众利用并从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是对档案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极大补充。为此,NARA确立了两个分目标:第一,通过改革使文件管理政策和实践现代化,更有效地支持联邦政府向数字政府转变。为支持联邦政府向数字政府转变,NARA对各个联邦机构管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的要求;同时为了减轻电子文件管理的负担,NARA将加大在应用研究方面的投资。第二,以促进公众和商业对政府文件的利用,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NARA将以机器可读的形式来提供对电子文件数据的直接利用,以保证对馆藏信息的有效获取。从《NARA2014-2018财政年度战略规划》中可以看出,NARA通过加快对新技术的应用来提供对电子文件数据的直接利用,保证用户对馆藏信息的有效获取,从而以促进公众和商业对电子文件的利用,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新技术是挖掘档案经济价值的手段和支撑,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促进档案经济价值的实现:第一,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提供用户对档案的直接利用,保证用户方便、快捷地获取档案信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加快档案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步伐。这正是NARA所采取的措施。第二,通过采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挖掘其中蕴藏的经济价值,将潜在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实在的经济价值。目前,主要通过国家档案馆目录实现。国家档案馆目录(NationalArchivesCatalog)是NARA为了便于用户利用档案而开发的文件信息在线利用门户,独家提供了超过200万份ERA电子文件的在线利用。该目录是在档案研究目录(ARC)和在线公共获取系统(OPA)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ARC在2013年8月份退役并被OPA系统所取代,如今OPA系统已为新的改良版本——国家档案馆目录所取代。

(三)将继续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子文件的管理逐渐成为NARA关注的重点,NARA开始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NARA逐渐开始关注电子文件,认识到档案工作处于电子文件的环境中。在《NARA1997-2007年度战略规划》中提出:“NARA必须解决电子文件的管理、保存、利用问题,这些电子文件涉及数字声音、地理信息系统、网站及其他电子文件格式。”[10]2006年以前,NARA处于电子文件挑战认识的萌芽阶段,刚开始认识到电子文件对档案管理的影响;而在2006年以后,电子文件呈指数级增长,NARA已经明确了“有能力发现、管理、利用、共享和适当处理电子文件对联邦政府职能的发挥至关重要。”[11]可以说,2006年以后,NARA将“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来确保实现NARA在数字时代的任务”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来推进,并提出应对电子文件挑战的具体策略。[12]另外,为了制定《NARA2014-2018年度战略规划》,NARA在2012年至2013年开展了背景调查活动。在该项调查中,NARA发现其外部挑战主要有电子文件的激增、大数据、云计算、开放数据和数字政府等挑战,通过这些外部挑战,不难看出未来仍将面临电子文件的挑战。电子文件档案馆(ERA)是NARA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问题的重要举措。ERA的目的是保管美国政府生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电子文件,并提供长期利用;同时把所有政府文件的生命周期管理纳入到电子政府框架中。ERA有多个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并管理着不同法律框架下的电子文件,其功能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第一,移交功能(Submission),政府部门利用移交功能将电子文件和元数据移交给ERA。第二,贮藏功能(Repository),保存和评估电子文件的功能。第三,元数据功能(Metadata),即描述电子文件的数据,包括电子文件的创建者、创建原因、处理程序等数据。第四,存取功能(Access),用户通过该功能实现对电子文件的获取。ERA项目的启动保存了美国历史,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改善了电子文件管理活动,使获取总统文件变得更加便利,方便了公众对档案的获取。但是,ERA也有亟需完善之处:目前ERA不能提供将电子文件迁移到国家档案馆目录的全自动工具,这限制了国家档案馆目录中可利用电子文件的数量;ERA只提供了对电子文件相关的元数据的研究,对电子文件基于内容的研究尚未进行;ERA的保存处理功能尚未开通运行;ERA中对联邦文件利用限制审查和编辑功能尚未运行。

二、启示

(一)转变服务理念,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美国国家档案馆一直将利用服务作为其核心任务,与时俱进,不断提出新的内容。在我国,利用服务也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例如《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于利用服务也有提及,其中“十一五”规划将档案信息利用与社会服务作为一项任务“,十二五”规划也提到“加快档案整理鉴定的进度,依法开放应开放的档案,利用先进技术,为社会各界提供快捷、便利的档案利用服务”。尽管如此,目前我国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仍然不高,在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这方面的内容仍需强化。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公民有权查看、审查、了解联邦政府文件的理念。美国档案工作者也都认同利用馆藏档案是美国公民的权利,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民众利用档案提供服务。而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档案工作者努力改变过去“重藏轻用”的思想和局面,但是由于历史及传统等原因,服务理念的转变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在未来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服务理念的转变。没有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做铺垫,利用服务就无从谈起。美国国家档案馆之所以强调利用服务,是因为其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不仅馆藏内容极大丰富,而且馆藏形式较为多样。就我国而言,馆藏内容仍不太丰富、结构不够合理,档案信息资源问题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短板。因此,我国的当务之急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为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档案的经济价值档案作为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除了可以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以外,还可以利用档案进行经济建设,产生经济效益。在我国,档案是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家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中,应该突出档案的经济价值。首先,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挖掘其中隐藏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或融入企业生产等形式生成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家、为地方、为企业等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档案部门带来生机。其次,采用新技术,创新利用服务方式,充分利用新兴社交媒体平台,丰富和深化档案利用服务,缩短档案转变为经济效益的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经济价值。

(三)迎接电子文件的挑战,制定全面详尽的发展规划与美国一样,我国同样面临电子文件的挑战。虽然自1996年起国家和地方档案部门开始着手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比国外一些电子文件管理先进的国家以及国内的实际管理需求看,电子文件管理远未达到理想的目标。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电子文件管理实践都有一定的计划:“十一五”规划中设立了“建立一批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电子文件管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但是,我国在电子文件管理实践中仍面临着缺乏制度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电子文件质量难以保障、电子文件真实性难以维护等问题。因此,在即将制定的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电子文件管理仍需有一个全面详尽的计划,以解决上述问题。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朝阳区档案局召开2017年档案移交工作培训会会上,区档案局工作人员结合《2017年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内容》和馆藏档案实体,讲解了各门类档案在移交进馆前各项准备工作,如何填报移交进馆时所需的文件材料,以及“朝阳馆室一体化协作系统”的操作方法,并重点强调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和实体安全的重要性,为各单位顺利完成档案移交工作任务打下基础。今年有档案移交任务的22家区属单位的档案人员参加了培训。(张敬煜)

丰台区档案局启动2017年档案行政执法“双随机”抽查工作2017年是开展档案行政执法“双随机”抽查工作的第二年。为进一步做好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区档案局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17年对区属立档单位开展三次相对集中的档案行政执法“双随机”抽查工作,并制发《丰台区档案局关于开展2017年档案行政执法随机抽查的通知》。近日,通过随机抽取,确定了区财政局等10家一季度执法检查对象及执法检查人员名单,并在网站进行了公告,区档案局将于3月下旬对被抽查单位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张德元)

门头沟区档案局召开2017年档案接收工作部署会区档案局有关人员重点讲解了本轮档案接收工作范围和接收流程,对历年档案接收工作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并强调了重大活动档案、重点工程档案和电子档案的接收。此次会议,为落实2017年接收工作计划,规范各单位档案整理工作,保障档案进馆质量奠定了基础。全区共62个立档单位的档案员参加了会议。(高莹)

西城区档案局(馆)推新书记忆街道变迁区档案局(馆)分别与牛街街道办事处和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开展合作编研,出版了两本具有档案文化特色的画册――《牛街记忆》与《西长安街记忆》。作为区档案局(馆)“留存城市记忆”的重点工程,该画册从计划、编校到付梓出版历时三年时间,依据档案史料内容撰写近8万字文稿并摘录千余张珍贵图片,记述了街道1300多年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在“十三五”时期,区档案局(馆)将继续发挥档案资源优势,配合我区文化魅力提升工程建设,编研推出具有档案文化特色的读物。(庞晨)

海淀区档案局(馆)主动介入街道拆除腾退工作记录城市发展轨迹近日,市长蔡奇就青龙桥街道辖区内的二河开21号院拆除腾退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区委书记崔述强、区长于军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要求迅速落实市相关要求,同步做好拆除腾退的历史档案留存工作。区档案局(馆)在获悉该项工作动态后,精心部署,主动出击,责成相关部门及时与青龙桥街道对接,并第一时间赴二河开拆迁腾退办公室就档案资料留存工作进行了前期指导,要求根据拆迁腾退安排,在各阶段时间节点进行影像资料的留存。(张梅红)

石景山^档案局研究部署2017年工作一是抓好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继续开展“石景山记忆”主题征集活动;做好市数字档案馆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基层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工作。二是抓好档案服务品牌建设。深入推进“档案记录高端绿色发展工程”;密切关注“一轴三园”建设进展;加强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档案工作的监管和服务;密切跟进重点领域改革进程,完整收集、规范整理、安全保管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全面推行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三是抓好档案文化建设,坚持“六位一体”的档案文化品牌建设。四是强化重点档案监管和档案依法行政。(董艳萍)

房山区档案局召开2017年度档案工作研讨会会上,全局五科一室的负责人分别提出本科室今年工作的初步构想,共列出档案业务指导、档案行政执法、档案信息化等47项工作。局长就确保2017年度档案工作顺利进行提出了四点意见:一是各业务科室要早动手,抢占先机为全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尽快完善工作计划,做到思路清晰,责任到人;三是各分管领导要抓难点、促重点,一抓到底,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四是要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潜力提升干事谋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何涛)

通州区召开档案馆新馆建设工作推进协调会前不久,副区长雷晓宁亲自主持召开了区档案馆新馆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听取区档案局领导关于新馆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以及规划、国土、新馆代建单位的意见后,副区长指出档案馆新馆要建成与城市副中心相匹配的高标准、高定位、满足未来需要的档案馆,要求规划分局抓紧办理地块规控的报审工作,代建单位与相关单位配合启动征地拆迁工作,区档案局尽快落实新馆设计方案,区发改委积极配合各相关单位完善前期手续的报批。最后,副区长还要求,区档案局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理清工程时间节点,全力推进档案馆新馆建设,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完善功能需求。(刘颖)

昌平区档案局积极谋划2017年重点工作区档案局2017年将重点推进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加速推进档案法治建设。开展档案行政执法“双随机”抽查,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档案法治宣传,推进依法治档;二是全面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抓好农业嘉年华等重大活动和工程项目档案监督指导工作,开展“见证城市变迁,记录昌平发展”摄影征集工作;三是全面加强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优化查阅环境,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利用手续,提升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四是全面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档案馆新馆建设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强党性、敢担当、出实效”主题活动。(汤俊峰)

平谷区档案局(馆)完成公共服务事项梳理工作为了简化、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方便基层群众办事创业,区档案局(馆)按照市统一部署,完成了公共服务事项梳理工作,且顺利通过市档案局和区编办的审核,最终共保留3项其他权利、2项行政确认、1项行政裁决、1项行政奖励和2项行政审批,共9项公共服务事项,并已录入“北京市公共服务事项平台”。此项工作为编制统一的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和办事指南奠定了基础。(杨有启)

密云区档案局制定《2017年镇街档案责任制考核办法》为落实区委区政府与各镇街签订的责任书,做好2017年镇街档案责任制考核工作,近日,区档案局制定了《2017年镇街档案责任制考核办法》,明确了考核范围、考核依据、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突出日常考核比重,并对被评为市级优秀的镇街给予加分奖励,促进镇街档案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文件将于近期下发。(曹金波)

顺义区档案局(馆)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区档案局(馆)从两方面着手,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一方面针对馆藏档案,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截至目前,已完成98%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入库。另一方面对于新入馆档案,要求全区各立档单位在移交档案进馆时,必须同步移交电子版档案目录。2016年全年,区档案局(馆)共接收区地方工业公司、区种植中心等18家立档单位档案目录61785条。区档案局(馆)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稳步推M。(乔砚潮)

大兴区档案局圆满完成2016年城市面貌记录声像资料接收工作为真实记录大兴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面貌,确保反映区城市发展进程的档案资料得到完整记录和有效保护,区档案局在全区内开展城市面貌记录照片及视频资料的接收工作。截至目前,共接收了23家立档单位报送的城市面貌记录声像档案,其中照片1409张、视频9.66G,内容涉及大兴西瓜节、京台高速修建、永定河平原造林、新机场征地拆迁、魏善庄镇城镇化建设、高米店街道老旧小区改造等重大项目。(钱睿)

怀柔区档案馆圆满完成1985年度馆藏开放档案鉴定开放工作区档案馆在总结1984年度开放档案鉴定工作经验基础上,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馆制定的《北京市怀柔区档案局(馆)馆藏档案开放工作实施细则》,多次召开座谈研讨会,形成一套标准统一、可操作性强的《延期开放档案鉴定操作使用手册》用以指导档案鉴定工作。目前,馆藏1985年度开放档案鉴定工作圆满结束,共鉴定74个全宗25993件档案,其中宜开放档案10474件,拟延期开放档案15519件,开放率为40.30%。(马元申)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档案;集体记忆;南京审计大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40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50- 03

0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旨在遴选和保存最具代表意义的社会记忆遗产,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徽章。在2001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首届档案学博士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社会记忆”成为研讨的焦点,众多学者在重申社会记忆价值的同时,强调档案部门在社会记忆保存中的责任与使命[1]。2004年在奥地利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围绕“档案、记忆与知识”主题讨论档案作为人类记忆库的重要社会功能及相关核心问题。随着“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档案记忆观”的理论内涵逐渐清晰,促使人们对档案和档案事业进行新的思考。

1 对集体记忆和档案记忆观的理解

1.1 集体记忆理论

集体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特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群对共同事物的记忆就是一种集体记忆。1925年,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开创性地提出“集体记忆”这一概念。集体记忆是指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共同记忆。哈布赫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一种符号象征,或某种精神含义的东西、某种附着于并强加在这种物质现实之上为群体共享的东西。他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2]。

1.2 档案记忆观理论

这个概念是指档案自身具有记录历史文化的性质。一般认为档案记忆观就是人们将档案作为社会各种活动的原始记录保存下来,进而发挥其构建人类社会记忆及价值观念的作用[3]。档案记忆观的中心含义是透过对档案记忆属性的深层次认识,将档案和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历史记忆联系起来,将档案看作是一种历史的、集体的记忆,档案馆是“人类对历史文化记忆的保存场所”,要求人们站在历史发展的根源、民族身份感的高度认识到档案保护的重要性[4]。

1.3 集体记忆和档案记忆观的联系

档案具有记忆属性,但是档案并不是“记忆”本身。它是集体(社会)记忆的实物表现形式。丁华东教授在《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中总结到,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大致表现为四种:一种是载体关系,认为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载体。第二种是客化关系,把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物化形态,是“冻结”起来的社会记忆。第三种是建构关系,是记忆主题根据新的历史发展重新认识过去,如甲骨档案对认识商周历史的帮助。第四种是控制关系,认为档案是权力控制人们群体记忆的工具,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清康熙、乾隆帝大兴“文字狱”行为[5]。档案是建构社会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记忆观为档案管理开辟了新的天地,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促使高校档案工作者要主体意识,自觉参与到集体记忆建构与维护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记忆作用。

2 高校档案与集体记忆

高等学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6]。在每一所高校的建设、管理、变迁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就是这所高校的集体记忆。

2.1 高校档案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高校大多是随着国家、行业需要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如南京审计大学是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2002年与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合并。2005年,南审人在浦口兴建了新校区,校园环境和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南京审计学院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同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共建高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历任审计长、校领导和教职员工在南京审计大学的组织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档案资料。高校和高校档案就是“集体记忆”的载体,高校档案是一个地区或者行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构建高校“集体记忆”方面有着重要责任c得天独厚的优势。

2.2 高校档案在“集体记忆”构建方面的优势

第一,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在保护与传承“集体记忆”方面,高校档案能够以文字、图片、照片、数字等形式,广泛收集与保存“集体记忆”。第二,专业的人才资源。近年来南京审计大学档案馆通过培训、知识技能讲座、调研实践等方式培养了一批专业档案馆员,在挖掘、整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能力方面有了提升,结合重大活动及重要事件来构建学校的“集体记忆”。第三,开放的文化环境优势。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档案事业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即把档案的开放开发放在了突出位置,及时捕获和收集承载学校集体记忆的信息和记录,主动为之建档存档。

2.3 “集体记忆”构建给高校档案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记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档案在高校“集体记忆”构建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档案来了解和反映“集体记忆”,高校档案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档案参与“集体记忆”构建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比如档案编纂材料的出版,高校年鉴的出版发行,历史事件珍贵档案的展出等。高校档案馆在积极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扩大收集范围,丰富馆藏资源,变被动接受的理念为及时主动建档的理念,档案人员要培养自己较强的信息素养和鉴别能力,积极构建多维的、立体的、广泛的学校集体记忆,丰富和传承高校文化,更好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7]。

3 高校档案馆在构建学校“集体记忆”中的重要措施

3.1 建立南京审计大学博物馆

以档案馆为载体,构建学校“集体记忆”为目的,南京审计大学成立了南京审计大学博物馆(货币博物馆和审计文化与教育博物馆)。货币馆现有古今中外各种货币,票据、有价证券等藏品。中国货币展品有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各种铸币、纸币、五套人民币等。外国货币展品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部分国家的纸币和硬币。审计馆现有:算筹、红木算盘、审计活字墙等精品典藏。以及开设世界审计经纬、审计名人廊、中外审计教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审计文化。同时,博物馆协助校办等部门制作《审计―问道》节目。以对话形式问道各国审计长和审计官员,以期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参观博物馆和观看审计知识系列节目,深化对审计文化的认识和记忆,对构建学校“集体记忆”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3.2 成立南京审计大学校史展览馆

校史展览馆不仅仅是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学校风貌的重要窗口,更是积累和构建学校“集体记忆”的场所。南京审计大学在校史馆展示内容安排和校史材料收集工作方面,展示四方面内容:第一,办学历史方面(学校简介、学校组织沿革、历任领导简介、优秀校友简介、大事记)。第二,成就方面(专业发展、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第三,展望方面(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目标、校园全景沙盘、校庆录像播放)。第四,实物展示方面(师资队伍、教学类、学生类、对外交流类、荣誉类)[8]。档案人员还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挖掘师生感兴趣内容(比如展示师生的趣闻轶事、苦练勤学的感人故事、外国审计长来校参观访问的趣事等),使得师生在参观中收获更多感动、更多的震撼、更多的难忘等情感体验。

3.3 开展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档案的修复和搬迁工作

2002年,南京审计学院和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后,学校一直以教学、科研为工作重点,致使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遗留的档案没有得到很好地维护和保管。现今,南京审计学院已经升格为南京审计大学,本着保全历史,让史说话的目的,馆领导决定将原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遗留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并且专门设置了三间房间,还请了原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档案工作人员来帮助复原、修复遗留的材料,这项工作不仅切实保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留档案资料,而且满足了广大师生对档案的查询和利用需求,惠及整个社会。

4 高校档案馆在构建学校“集体记忆”中实施的策略

4.1 以项目制模式推动“集体记忆”专项活动的展_

项目制一般是指根据单一或多个选题运作的全流程设定任务目标,以项目目标为中心进行流动重构的项目组模式,既有直线职能性组织结构的组织性又有横向联合的灵活性等特点。[9]在高校构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档案馆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参照学校的工作计划和重点,预测重点档案需求,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南京审计大学三十年校庆、审计干部培训学院建设、2017年本科审核评估,通过前端控制来加强重大项目档案资源的收集,即以高校档案馆馆长或学校领导为负责人,负责整个“集体记忆”项目体系与发展方向的设计和项目组组织工作。其次,根据学校某个“集体记忆”项目所需要的学科与人才资源,在学校挑选专家组成员,形成包括档案馆馆员、专业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在内的团队。第三,根据项目需要,确定执行方案,搭建一个开放互动的信息平台,由一个档案馆主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共同投入到保护与传承“集体记忆”的构建事业中。

4.2 整合内外资源,构建“集体记忆”数字档案馆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产生了大量电子文件,无论是“个人记忆”还是“集体记忆”,都是“数字记忆”。因而,建设“集体记忆”工程的核心是建设“集体记忆”数字档案馆,最终目的是实现“集体记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第一,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标准规范的研究、开发,形成一套高校“集体记忆”工程共同遵守的中文核心元数据标准、资源加工处理标准、关联体系等标准。第二,充实已有的资源库,完善各类主题资源库群及各类资源子库的结构,丰富、扩展信息资源内容。如对高校名人档案、学术科研档案、外事档案等材料的收集。第三,完善“集体记忆”数字档案馆网站,立足构建学校的“集体记忆”,以教学档案、学生档案和口述历史档案为支撑点,结合讲座、展览、论坛等档案馆服务学校师生形式开展网站的个性化服务。

4.3 加强高校档案馆之间以及与专门档案馆和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

“集体记忆”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配合。高校档案馆依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应加强高校档案馆之间以及与专门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沟通与合作。第一,高校档案馆应推动本区域档案馆联盟的形成和建设,推动档案馆联盟合作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形成与完善,在“集体记忆”构建方面形成共建共享的资源体系,在沟通方式上,完善内部公共检索、馆际互借[10]。第二,在与专门档案馆和博物馆合作方面,高校档案馆应当吸收专门档案馆和博物馆已有的建设“集体记忆”的经验,联合专门档案馆、博物馆,通过对原有数据的整合及新数据的制作,建成“集体记忆”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搭建一个元数据交换平台,构建“集体记忆”特色数据库及资源导航,进行资源的合作保存,共同致力于高校“集体记忆”的构建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钱程程.从档案记忆观视角看档案与档案工作[J].云南档案,2010(5).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薛匡勇.现代档案观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2).

[4]李颖.档案记忆观视野下的企业档案管理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3(1).

[5]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2009(1).

[6]教育部,国家档案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S].2008-08-20.

[7]曹兴华,强飚.基于集体记忆视角下的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5(1).

[8]严旭萍.高校校史展示内容学生感兴趣程度调查研究[J].兰台世界,2015(2).

[9]赵惠.试论项目制在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运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平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刘中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应对各种挑战,开拓进取、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政府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致力于稳增长促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11.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6亿元,年均增长8.4%。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7.1%,成为全省第15个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县市。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和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13个,利用外资连续16年进入全省“十强”。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49.3亿美元,出口170.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获得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中国服装制造名城、中国电动童车之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致力于调结构促创新,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4.6:63.1:32.3调整为3.1:57.4:39.5。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69.8%、26.4%、32.9%。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占比从32.3%提高到39.5%。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70%,农村土地流转率从32.8%提高到64.8%。获得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首批授牌。实施“接轨上海”首位发展战略,在对接上海公共资源、引进上海优质企业、吸引上海优秀人才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平湖经济开发区升格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获得全省外贸、利用外资双十强开发区称号。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口岸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创建成为中国LPG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致力于强功能优环境,城乡发展更趋协调的五年。编制完善了以市域总规为龙头的城乡规划体系,形成了“一核一主三次四区”的城乡发展空间格局,城市化水平达到61.1%,建成区面积从25平方公里扩大到38.6平方公里。加快南环线、乍兴公路、杭平申线航道平湖段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567”骨干交通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太浦河引水、市民文化中心、第一人民医院、客运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使用。完成“三改一拆”2726.5万平方米,其中拆违833.2万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83.2%。724条“三河”全面清理,关停各类污染企业460多家,工业生产性废水实现全入网,散养生猪全部清零,实现了普遍劣五类水质到四类水质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建成农村圩区23个,保护面积18.2万亩。新增绿化3.9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从16.5%提高到20.8%,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复评。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全省“无违建”创建工作先进市、全省“清三河”达标市、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市、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省级生态镇街道实现全覆盖。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致力于办实事促和谐,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五年。实施政府实事项目52项,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提高1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和9.7%。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发放低保金1.2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15.1万平方米,城镇危旧房改造治理12.2万平方米。顺利完成“六五”普法,省平安市创建实现“十一连冠”,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乌镇峰会等保障任务。创建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市、全国健康促进市、全国书香城市、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省文明市、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市。

国防动员、人防、统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红十字会、外事侨务、对台、民宗、史志、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老龄、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进展。与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得到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发挥。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致力于转作风强队伍,自身建设全面加强的五年。依法行政意识和履职能力不断加强,建立完善百姓事、企业事、执法事“马上办”系列平台,建成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955件、政协提案1041件。完成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调整,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和“四个平台”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三公”经费下降65.9%。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我们的最大体会是必须始终牢记“五个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发展定力。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重大战略目标、战略方向,谋篇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以思想理念的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转型升级的先行赢得战略主动,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正确方向。把环境整治作为倒逼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念好“拆治归”三字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整治和城乡建设,下大力气整治“低小散”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空间、扫清障碍。

三是始终坚持“突出惠民利民效果导向,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的目标追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谋划大事与做好小事的关系,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我们的发展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四是始终坚持“盯住干,马上办”的工作理念。我们把狠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倡导“没有执行一切都是零”的理念。增强团队意识,坚持部门联动、上下协作,推进政策快落实、项目快推进、矛盾快处理。以项目化排定工作计划,以信息化推进“痕迹化”管理,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五是始终坚持“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的优良作风。我们以打造“狮子型”干部队伍为目标,大力弘扬“四敢一不怕”精神,强化政治担当、使命担当和责任担当,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依法办成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打造一支懂业务、敢创新、会破难的政府工作队伍。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四届政府届末之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政府全面落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1351”工作思路和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扎实做好补短板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3.1亿元、增长6.6%;实现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8亿元、增长11.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9775元、29028元,增长7.1%和7.6%。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注重质量效益,经济发展保持平稳。全面推进接轨上海三年行动计划,从规划政策、基础设施、产业平台、社会事业等方面项目化推进,增进两地合作。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年活动,全年合同利用外资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65亿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77.8亿元,引进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和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4个。加快推进“三个百亿”工程重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3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152.6亿元、服务业投资142亿元,分别增长15.8%、13.5%和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7亿元、增长10.5%。实现进出口总额311.8亿元,出口226.9亿元。全面推进“强平工程”,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328.7亿元、增长4.5%,新增“个转企”235家、“小升规”44家、新三板挂牌6家。深入实施服务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2.8亿元、增长8%,生产业投资55.1亿元、增长36.2%。抓好农业“两区”建设,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2个2.92万亩,新埭镇列入省第一批特色农业强镇。各平台坚持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长江经济带部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列入全省海洋港口“十三五”重点发展港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正式获上海张江管委会批复设立,九龙山航空运动小镇列入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二)聚焦转型升级,改革创新步伐加快。围绕“3567”改革思路,全面推进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深化省级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扎实推进“四换三名”专项行动,完成“四换”项目530项,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17.6亿元、增长22.7%。深入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全年获得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231.8亩,腾退低效用地2286亩、直接收回1464亩。实施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审批服务模式,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时限压缩50%。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科技型企业8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5%。R&D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8%。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31.5%和14.6%,新增省著名商标2件、名牌产品5个。国家实现零的突破,引育国家、省“”专家共9名。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市科创中心二期建成使用。创建成为“两化”融合部级示范区、首批省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市。启动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整合,成立平湖市国有资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13.7亿元“16平湖债”,引进外商融资租赁企业2家。

(三)强化一体发展,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坚持规划引领,中心城区单元控规实现全覆盖,完成美丽县城行动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编制,深化南河头等重点地块城市设计。加快项目建设,南市新区“三纵三横”市政路网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市路延伸段及南市大桥、怀橘路一期、毓秀路一期竣工投入使用。市民文化中心、明湖景区、城市展示馆完成建设。有序推进东湖新区功能配套建设,建成三港大桥,瑞丰国际广场商贸综合体竣工。实施新华路、解放路等主要道路综合整治提升。启动建国中路、老电影院等4个地块、259户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城南路沿线等地块全面完成征收,南混堂弄历史街区建筑基本完成保护维修。完成平湖大道、南环线一期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加快新07省道、平廊公路绿化改造提升工程,南环线二期、乍兴公路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杭平申线航道平湖段工程完工。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新建改建51个城乡公交候车亭。新增2条对接沪杭高铁的公交快线,沪乍杭铁路平湖段列入国家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计划。深化“四位一体”城乡环卫保洁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置工作。深化“美丽乡村”建设,优化“1+X+n”村庄布点规划,完成农房图集设计,新增集聚农户1898户,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872.8亩。新埭镇列入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广陈三兴村等被列为全省土地民主管理试点村。完善市镇村户四级联创机制,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打造新仓三叉河、新埭姚浜等4个省级特色精品村落,曹桥马厩村列入部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序列。

(四)突出拆治并重,生态环境日趋向好。完成“三改一拆”840.6万平方米,其中拆违221.8万平方米。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房前屋后“扮美扮靓”、公路沿线农房立面整治提升、蓝色屋面专项整治、镇街道低小散企业进园区专项整治、码头堆场整治扫尾和“回头看”、绿化等级提升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深化“河长制”管理,跨行政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8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四类标准。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32公里,启动东西片污水管网连通工程。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11640户,农户总受益率达到84.4%,成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市。启动城区阳台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完成治理2.1万户。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巩固生猪散养清零成果。完成河道综合整治88公里,清淤疏浚288公里,建成投运农村圩区4个。开展省节水型城市创建,改造城乡供水管网114.2公里。联动推进“五气共治”,淘汰改造燃煤锅炉224台,淘汰黄标车170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6%,PM2.5平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为嘉兴最低。开展创建省森林城市“269+”绿化行动,新增绿化1万亩、城市绿道8公里。

(五)坚持成果共享,民生事业持续发展。财政民生支出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8%。积极推进参保扩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新增城乡就业16216人,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5790人。推进“救急难”国家试点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工作。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等工作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普高一批上线率达到17%。技校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创建。平湖中学与华师大二附中合作办学,东湖中学育才校区、枫叶国际学校、瑞杰实验幼儿园投入使用,福臻中学、东湖小学崇文校区开工建设。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等合作办医医院5家,分级诊疗县域就诊率达到92.3%。精神卫生中心投入使用。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功举办西瓜灯文化节。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市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市档案馆创建成部级规范化数字档案馆。深化“平安平湖”建设,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入选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专项示范地区。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消防、防汛防台等工作。

各位代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热心推动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锐意进取、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平湖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平湖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压力和土地、环境等约束不断加大,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对人才的吸附力还不够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需深化;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日趋多元的需求;城市功能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政府服务效率、机关作风建设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等等。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改进。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金平湖”的关键时期。当前,国际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新旧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平湖随着沪乍杭铁路建设、独山港口岸开放,即将迎来动车时代、海港时代,区位交通优势将进一步放大,势必加快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为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海自贸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为此,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平湖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定不移“干好十三五、奋勇当标尖”,创新实干不动摇,全力转型求突破,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市“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市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46,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接轨上海、创新驱动、以港兴市、城乡一体、生态文明、民生幸福六大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金平湖”而不懈奋斗。

具体目标是:

经济实力更强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投资结构稳步改善,消费贡献有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城乡发展更均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全市发展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扎实推进,不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生态环境更优美。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绝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战略部署继续全面推进,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大幅提升。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型生产体系加快构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社会治理更高效。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法治平湖”“平安平湖”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和谐度、群众安全感全面提升。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接轨上海,努力汇聚更多融入发展的动力源泉

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和上海全球城市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我市背靠上海优势,坚持互利共赢理念,加快成为与上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先行地、上海中高端产业的协作地、上海人才的创业地、上海市民休闲旅游的目的地、上海安全农产品的重要来源地。增强对上海高端产业、优势资本、先进技术、优秀人才、优质服务的吸引能力,与上海建立起多层面联系、多形式合作、多领域拓展的全方位合作态势,全力打造成为浙沪协同发展的示范区。

(二)坚持创新驱动,努力构建更高质量效益的产业形态

工业要向“中高端”迈进,细分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构建“战略性主导产业+成长性产业+提升型传统产业”的产业发展体系,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实施服务业发展五大计划,加快形成“4+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农业,创新发展新时期“新仓经验”,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和销售模式转变,实现一二三产跨界融合发展。将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促进城乡统筹,努力彰显更具特色品位的功能形象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形成“一心四廊、一主四片”的城市格局,不断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宜居品质,彰显特色风貌。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进一步提高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加快“智慧平湖”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市试点和新市镇建设,围绕构建“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布局形态紧凑”的现代化小镇目标,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实施“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房改造集聚,加快打造一批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镇和特色精品村。

(四)优化生态环境,努力营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坚定不移打好拆违攻坚战、污水剿灭战。深化“三改一拆”,强化违法建筑分类处置,持续加大重点领域拆违攻坚力度,创建成为省无违建县市。深化“五水共治”,严格实行“河长制”,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疏浚等工作,严防生猪散养和“三河”反弹,确保“十三五”末河道水质稳定在四类水以上。深化“五气共治”,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0%以上。构筑生态屏障,高标准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河流湿地生态、海洋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持续改善民生,努力提升更为富裕和谐的幸福感受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深化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进诚信社会建设。鼓励大众创业,做好低收入群体增收,全面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扎实开展困难群体救助工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建成为省教育现代化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试点、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建设,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基本形成“9643”养老服务格局。

(六)强化综合治理,努力建设更加平安稳定的发展环境

全面提高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进一步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履行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透明、合法有效。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加强“三治”“三社”“三网”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发挥“马上办”系列平台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健全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源头预防、动态排查、多元调处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巩固平安平湖创建成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任务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意义重大。结合我市实际和综合考虑,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其中工业生产性投资增长8%以上、服务业投资增长11.3%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主要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经济创新”“环境整治”“民生共享”“铁军打造”四大工程,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趋势特征,经济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

1.深入实施接轨上海。全面对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紧密对接上海核心功能、上海企业、上海市民。做好对接上海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深化两地市民卡、公交卡互通共用,增开2条与沪公交快线,加快张江大道等重点道路建设,推进沪乍杭铁路前期工作。深化与虹桥商务区、上海自贸区等对接联系,全年从上海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10个以上。争取与上海知名学校、知名医院合作共建,实现我市医保卡与上海相关医院点对点结算。大力宣传平湖城市形象,开展精准营销推广,提高在沪知名度和美誉度。

2.聚焦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为成长性产业,以服装、箱包为提升型传统产业的产业发展体系。深入实施“强平工程”,加强工业企业梯度培育,全年新增规上企业60家,其中“小升规”企业50家。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深化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企业转型升级。加大“四换三名”和“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力度,完成“四换”重点项目460项以上,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突破80。加大“低小散”企业清理、腾退,实施“退散进集”企业400家,全年腾退低效用地2000亩,其中退低进高用地1000亩。新建改建“两创”中心4个、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服务业“4+3”重点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生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年内成熟楼宇入住率达88%以上,培育创建重点楼宇和特色楼宇各1幢,打造特色街区1条。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农业“一区一镇”创建,推动镇街道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三大融合产业。强化“店小二”式的全程、真情、精准服务,多措并举为企业减负担、降成本。

3.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完善招商路线图,深化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产业“招大引强选优”,做大产业集群。巩固日韩招商优势、拓展欧美等重点区域,年内引进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和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项目3个以上,总投资2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个以上。实现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60亿元,注册资金30亿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56亿元。加强重大项目谋划招引,扎实推进省“411”计划、嘉兴市“615”计划、平湖市“三个百亿”重大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实施项目推进全流程管理,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确保新建项目开工率75%以上。加大向上争取力度,谋划实施一批政府投资项目。

4.着力提升平台能级。进一步明确和细分产业发展定位,以特色小镇理念分块改造提升各平台园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欧洲(德国)产业园建设,推进光机电智造小镇建设。与张江平湖科技园联合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利用口岸开放契机,推进产业配套设施和疏港体系建设,推动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化工新材料和现代港口物流业优化发展。张江平湖科技园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深化与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争取平湖张江高新小镇列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推进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5.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科技型企业66家。着力优化市科创中心孵化环境,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业创新孵化器和众创平台。打造创新型镇街道升级版,着力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平湖节点。加快筹建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推进科技支行、科技大市场、网上技术市场等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00件以上。R&D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引育国家、省“”专家8名,嘉兴市领军人才10名。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

6.大力深化重点改革。全面深化省级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试点,深化“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优化权力运行流程,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并联高效审批,实施“三联动”等服务机制,健全中介机构公开公平竞争市场和自律机制。强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一批PPP、产业基金项目落地,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

(二)始终坚持高标准目标要求,环境整治更加注重特色彰显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全面执行“多规合一”空间规划,开展市域总规中期评估和城市规划研究,完成中心城区部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抓好各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快南市新区开发建设,编制完善南拓区块规划,推进市政路桥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加快东湖新区二期开发,三港大桥延伸段建成通车,实现与三港新城无缝对接。北部新城突出产城融合,推进平湖智创园、罗腾堡小镇、开发区公园等项目。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有机更新工作。

2.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建成大胜路三期、书香路、池海路二期等道路,完成新华路道路改造和平湖大道拓宽大修工程,拓宽改造城北路,启动东方路改造和建国南路改造工程。打通望湖路、三港路等断头路,疏通永丰路、松枫港路等瓶颈路。启动望湖路东侧景观公园建设。建成乍兴公路一期、独广公路等一批重点公路项目,加快推进乍兴公路二期、南环线二期建设。完成新07省道、平廊公路绿化改造提升工程,推进平兴公路绿化改造提升。实施经开客运站项目建设,做好城乡公交候车亭更新改造。延伸拓展“数字城管”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3.坚持治城治乡并举。深化“三改一拆”,开展“无违建”市创建工作。全年完成“三改一拆”400万平方米,其中拆违200万平方米,拆后土地利用率达85%以上。大力实施危旧房治理改造,排除各类隐患。开展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小城镇重要街区、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整治项目设计,全面开展规划设计引领、卫生镇创建、“道乱占”治理、“车乱开”治理、“线乱拉”治理和“低小散”块状行业治理等六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金平湖·美丽乡村”建设,深化美丽乡村示范镇、精品村、重点村建设。开展自然村落有机更新,稳步推进农房集聚。

4.提升治水治气成效。深化“五水共治”,坚决打好打赢劣五类水剿灭战,严格落实“河长制”,行政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确保合格以上。加快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完成河道综合整治50公里,清淤疏浚200公里。继续推进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建设。启动新一轮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全年新建一级污水管网10公里。扎实推进餐饮业污水、阳台污废水收集治理专项行动。加快实施东西片污水管网连通线建设、东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扩容。深化“五气共治”,开展臭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完成热电、玻璃企业清洁排放改造,全面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严格落实秸秆“双禁”和综合利用。环境空气质量考核良好以上,优良率80%以上。

5.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立项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面积1600亩,完成复垦1000亩。强化计划指标市场化配置,推进用地计划精准化、差别化管理。强化能源“双控”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实差别化减排任务和排污权交易政策,保障排污权资源向主平台、重点产业和好项目集中。

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启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功能区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饮用水源生态补偿制度,强化负面清单管理,优化项目空间布局。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全年绿化造林1.1万亩,创建成为省森林城市。

(三)牢固树立精准化工作理念,民生共享更加注重需求引领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000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00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全面推进参保扩面,实现本地户籍人口应保尽保。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医保支付改革。加快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成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提质工作,启动市老年公寓三期工程,探索建立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和老年人健康评估体系,加快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完善“四位一体”社会救助矩阵建设,市社会福利院投入使用。

2.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统筹推进教育协调发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深入实施学前教育第三轮行动计划,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创建技师学院。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滨江幼儿园等7所幼儿园和实验小学启元校区等4所小学建设,大力支持嘉兴学院平湖校区转型发展。合理布局医疗卫生资源,加快推进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启动市第一人民医院“三乙”创建。推进分级诊疗和责任医生签约,建立“金平湖健康热线”服务平台。加快“文化平湖”建设,陆维钊书画院展厅扩建、玺印篆刻博物馆等工程开工建设,博物馆新馆等项目扎实推进。

3.创新加强社会治理。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七五”普法教育。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防暴防恐软硬件建设,打好禁赌防骗攻坚战。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重点行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完善食品药品、道路交通、公共卫生、消防、危化品等公共安全重点领域监管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扎实推进平安系列创建活动,大力推动群众参与、共建共享,成功夺取平安“金鼎”。

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人防、双拥、爱国卫生、红十字会、外事侨务、对台、民宗、档案、史志、气象、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认真办好2017年政府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征程、新的形势,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决策部署,大力实施“铁军打造”工程,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树形象,切实担当起推动平湖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强化争抢意识,提高竞争力。抓落实是政府工作的第一任务,抓落实就是要争抓机遇、抢抓先机,我们要时刻保持决策不拖延、落实不过夜的速度,拿出猛虎下山、虎口夺食的拼劲,在抓经济创新、环境整治、民生共享等各方面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步步为营不退却,不达目的不罢休。致力于解放思想,践行“四敢一不怕”精神,善于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强化效能监察和工作督查,坚决整治“庸懒散”和不作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

强化团队意识,提高战斗力。全力打造更富战斗力的政府工作团队,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勇于担重任,敢于打硬仗,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继续营造全市上下合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珍视团结、维护团结、增进团结,同心同德应对风险挑战,群策群力推动平湖发展。完善人人有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的工作责任制,形成主体之间、部门之间主动配合、主动补位,干部之间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工作局面。

强化法治意识,提高公信力。不断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起依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在法定、高效、公开上下功夫。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强化督查督办机制,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水平和落实成效。

强化廉洁意识,提高约束力。对照《准则》《条例》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践行“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从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28条办法”“六项禁令”等要求,着眼于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长效机制的构建,把监督的螺栓拧得更紧,把制度的篱笆扎得更牢。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建设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落实,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骆世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我县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绿色引领、生态支撑、创新发展、实绩为基”的发展理念,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县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4.6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9.5%,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11.6%,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1亿元,增长4.1%,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固定资产投资91.76亿元,增长22%,增速在全市县区排名第二;税收收入12.37亿元,增长8.7%;外贸进出口总额33.5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2亿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9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0元,增长11.7%。税收超千万元乡镇达13个。

一、坚持“双轮驱动”,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发展新动能不断蓄积。在全省率先启动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建设。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政策,“十三五”期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奖励。实施“扬帆计划”,与暨南大学合作共建全市首家“人才驿站”。县科技创新中心、县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县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启动建设,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在孵企业11家,科技创新成果育成体系基本形成。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提前超额实现倍增计划。新增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0家,申请专利386件,获省市级科学进步奖4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持续推进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投入3.3亿元,完成扩园1.3平方公里,“三通一平”1800亩,“三路一小河”投入使用,文体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连接园区、县城和市区的主干道全线通车,产业共建承载力进一步增强。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新型材料、健康等产业和县城工业园核心区、深东共建物流产业园、水库移民“双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瞄准珠三角产业外溢,设立驻深招商联络办,强化招商专业队作用,成功举办系列经贸活动,新签约项目13个,合同投资总额45.3亿元。强化“三赛”责任,落实领导挂钩联系责任制,破解“卡壳”问题,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新开工项目23个,投产项目11个,完成投资15.9亿元。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个,新开工项目4个,完成投资17.5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正能量山泉等健康水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实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持续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战,完成技改投资15.2亿元,推动19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其中实施“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企业12家。

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出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严守25.7万亩基本农田红线,完成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8080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达21.12万吨,实现五连增。打造“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创建特色农产品专业镇9个,特色农业生态园区4个,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巩固扩大。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家庭农场160家。推广“互联网+农业”,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通畅。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绿色生态、温泉养生、乡村休闲三大旅游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扎实推进,叶园温泉通过国家4A级景区质量复核,黄龙岩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康泉十八国际生态健康旅游城正式营业,万绿生态村等旅游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旅游产业与养老、文化等产业加速融合,广东畲族宫、金桃源养老产业园等项目启动建设。全年接待游客727.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2亿元,分别增长12.9%和14.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125.83亿元和117.24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3.9%。广东省普惠金融试点县建设通过省验收。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深东”现代综合物流园项目基本完成前期工作,绿然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启动建设。商贸体系持续完善,新增商贸主体1659家,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家。

二、坚持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县城品质更优。严格执行县城总体规划,完成县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和滨江新城、仙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东源大道全线通车,完成新河大道一期、行政大道升级改造,县城路网与市区、园区路网实现无缝对接。县文化科技中心、滨江公园、临江亲水河堤景观、木京河湿地公园等公共设施基本建成或投入使用。完成县中心集贸市场建设,县崇文实验中学、县第三小学、县第一幼儿园、县人民医院新院、县公安武警基地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购房优惠政策,销售商品房6450套,增长91.57%,建成商住小区11个,建筑面积121.8万平方米,大润发购物广场建成使用,县城中心商圈加速形成。“创文”、“创卫”扎实推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开展七大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三违四抢”,县城宜居宜业宜游水平进一步提升。

镇村面貌更美。新一轮城乡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完成新港、灯塔、蓝口及顺天镇总体规划编制。“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创建扎实推进,基本完成5个特色小镇、6个美丽乡村规划编制。继续落实农村“一事一议”和小城镇发展三大政策,完成圩镇水泥路面改造7.16公里,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45.9公里,农村危房改造1299户。创建市级宜居城镇1个、宜居村庄11个。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渗漏液处理系统建设,建成乡镇生活垃圾转运设施21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35个。

发展基础更实。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0亿元。赣深高铁东源段启动建设,汕昆高速公路东源段完成路面总工程量的80%,河惠莞高速公路东源段征地拆迁基本完成。省道S230线蓝口乐村至源城胜利段、S253线灯塔至源西段、S229线船塘至骆湖段、S243线康禾曲龙至长芨段等路面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柳城东江大桥完成总工程量的75%,蓝口工业大桥启动建设,义合阮啸仙纪念大桥、古云东江大桥完成前期工作。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3亿元,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02.8公里,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工程43宗,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0宗,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5宗。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42亿元,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上寨至塔岭输电线路建成投产,完成71个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光纤入户3.36万户,新建4G基站1251个。

三、坚持绿色引领,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生态高地优势凸显。实施主体功能区差别化考核机制,对新丰江库区锡场、半江、新回龙、双江四镇强化生态环保质量考核。率先在粤东西北启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成省级生态示范镇3个,省、市级生态示范村50个。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入选“广东十大最美湿地”,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广东十大最美森林”,启动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工作。康禾、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得到加强。

绿色优势巩固提升。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扎实开展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关闭禁养区养殖场690家,打捞水浮莲10.3万吨。基本完成5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主体工程和配套管网建设。完成新丰江水库上游拦截漂浮物工程一期建设,建立清漂长效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段长制,14条考核河流水质总体好转。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Ⅰ类标准,辖区内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深入推进绿化东源大行动,完成森林碳汇造林抚育10万亩,生态景观林带套种补植96公里。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完成县、镇两级森林公园规划编制,建成镇级森林公园5个,乡村绿化工程示范点33个。实施最严格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森林火灾防控形势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达74.37%。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严格项目环保审批,“三同时”和环评执行率均达100%。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行动”,严厉打击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淘汰锅炉6台、黄标车1358辆,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二级标准。完成节能目标任务,化解过剩钢铁产能42万吨,关闭非法砖厂17家,单位GDP能耗下降3.16%。

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修订及永久基本农田、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生态严格控制区划定并上报省审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面达标。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清理闲置土地108宗664.5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实施减排项目14个,新增清洁生产企业3家。

四、坚持共建共享,民生事业持续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出版《阮啸仙》、《古成之》等系列历史人物丛书。新建改建二级文化站4个,建成村级文体功能场室284个。持续开展“文化东源”系列活动,播放公益电影3096场,成功举办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完成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成功发掘船塘龙尾排商代墓葬群遗址,出土文物250件。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5个乡镇通过省教育创强复评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111.82%、94.03%、95.05%,各类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本科上线人数增长23.42%,高考入围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东源教师参加市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居全市五县之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全面落实,药占比下降14%。县中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稳步推进,启动4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面落实国家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8%以上。全面二孩政策平稳实施,优生优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首届县运会,承办协办风筝、动力摩托、马拉松等多项国际赛事。东源代表团在市第四届运动会上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社保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实现医疗保险省内异地即时结算,启动涉农资金应用社会保障卡发放试点工作。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职工“五大险种”和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任务全面完成。发放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4亿元,增长29.4%。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招聘会,新增就业岗位6015个,充分就业村覆盖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以内。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新建公租房廉租房96套。

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平安东源建设深入推进,建设和升级改造社会治安视频监控300个,建成治安卡口15个,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飓风2016”等专项打击整治行动,禁毒人民战争取得新成效,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扎实开展“大、大接访、大化解”活动,一批突出问题及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道路交通、消防、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基层治理不断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日臻完善。

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坚持把脱贫攻坚当作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出台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意见,制定贫困村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完成261个村(居)9900户28628人建档立卡和精准识别工作,实现贫困人口挂钩帮扶全覆盖。坚持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实施脱贫攻坚八项工程,投入扶贫资金1.2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613个,实现省定贫困人口10531人稳定脱贫,脱贫率达36.79%。出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细则,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十件实事”成效显著。污水处理设施、崇文实验中学、公租房等“十件实事”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五、坚持依法行政,政府效能持续提升

重点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事项得到全面清理。财税制度改革持续推进,部门预算覆盖面不断扩大,完成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启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营改增”深入推进。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2645户,增长43.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金融改革、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完成442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核实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有效落实。

民主法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6—2020)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有效加强。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完善并依法向社会公开。“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

行政效能有效提升。县、镇、村三级政务外网建设有序推进。全面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基本完成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办事环节和流程进一步优化。坚持实绩为基,政务督查、审计监督和效能监察得到加强,抓执行、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办理人大建议32件、政协提案26件,办结率均达100%。

廉洁从政深入人心。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认真贯彻党内系列法规、条例、准则,党内监督进一步加强。严格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行政监察体制持续完善,反腐倡廉建设取得实效。严守国务院“约法三章”,“三公”经费进一步压减。

此外,统战、外事侨务、移民、科协、工会、工商联、民族宗教、残联、社工委、关工委、老区、共青团、妇女儿童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防建设、人防、民兵预备役、“双拥”工作扎实推进;统计、调查、粮食、机关事务、接待、供销、编制、烟草、盐务、对台、打私、机要、保密、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县人大依法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深圳盐田区委、区政府鼎力帮扶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宏观形势持续严峻,实体经济发展压力增大;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待加快;制约新型城镇化因素较多;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任务更加艰巨;补齐民生短板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行政效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我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振兴发展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二次全会、县第七次党代会和县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绿色引领、生态支撑、创新发展、实绩为基”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产业兴县、生态立县、人才强县,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紧紧扭住“三大抓手”,打好“两大战役”,加快与深莞惠“五个一体化”,努力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振兴发展。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下;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着力打好产业大会战,促进实体经济培育壮大

做强做优产业发展载体。用足用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政策红利,深入推进园区合作共建,积极争取园区扩能增效扶持资金和建设用地指标,加大土地房屋征收力度,持续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打造全县工业经济核心区,推进新扩园2000亩以上。推进PPP合作,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文体广场建设并投入使用,基本完成东源大道园区段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路、创业路等道路和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园区道路、景观、文体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强园区管理服务,完善商贸、金融等生产生活服务配套,优化园区人居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健康水产业、硅产业、新建材、新型旋窑水泥等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掀起产业大招商高潮。抢抓深圳等地区产业转移窗口期机遇,全力推进专业化、社会化、精准化招商,发挥招商专业队和驻深招商联络办作用,用好“三会”招商平台,构建大招商格局,在争当深莞惠产业发展“大腹地”工作中奋力争先。研究出台主导产业招商专项政策,突出主导产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龙头企业招商,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强化产业招商绩效考核,精心组织年度系列经贸活动,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外溢,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制定出台投资项目代办制,为落户项目全程限时代办所有行政审批手续,促进项目快速落地。落实县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强化项目效能督查,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难题,推动10个以上项目开工建设、8个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

全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兴县战略,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重点培育打造智能制造、现代物流两大新兴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兴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支撑逐年增强的良好局面。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期扩园区重点布局发展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智能制造业,打造智能制造聚集区。加快推进齐达科技、嘉利精密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一批优质项目,全力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挥富马硬质合金先进刀具制造产业基础带动作用,加快立兴杨氏等项目建设,促进新材料及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省及盐田区有关扶持政策和帮扶资金,加快推进“深东”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绿然等物流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市现代物流先行区。充分利用盐田全国物流强区优势,加强物流产业合作共建,积极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落地,推动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

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资源开采及粗加工行业管控,促进钢铁、水泥、陶瓷、玻璃等传统行业在规模整合、技术提升、环保建设、安全管理上提升水平,支持旗滨玻璃等重点企业扩产增效。加快推动正能量山泉、康水山泉、万绿湖饮用水等企业增资扩产,打响万绿湖水资源品牌。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引导现有企业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推动15家以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14亿元。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电、用工等实际问题,促进工业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产面控制在20%以下。大力培育重点税源型企业,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以上,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尊重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强化政银企合作,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呵护本土中小微民营企业成长。

繁荣壮大现代服务业。结合打造高铁、高速旅游走廊,积极开展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三大旅游品牌建设,在打造深莞惠生态休闲旅游“后花园”工作中奋力争先。大力推进万绿湖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省客家绿色生态旅游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作,推动东江野战俱乐部创建国家3A级景区。积极推进康泉十八二期、东江源、万绿村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结合景区景点、农业基地,引导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新业态集聚发展,打造农业生态、乡村休闲旅游优选线路。充分发挥万绿生态产业园扶持资金作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现代商贸体系建设,促进汽车等重点消费领域商贸业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家以上。加快发展报关、通关等外贸进出口服务业,促进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行为。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发展动能汇聚转换

打造创新示范高地。出台实施县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全力打造粤东西北创新发展示范县,打造在全市乃至粤东西北地区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启动人才公寓建设,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促进高层次人才扎根东源。加快东源—暨南大学人才驿站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库,引进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鼓励人才带课题、项目、成果到园区和企业发展。完善县科技创新中心管理运营机制,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涧头、义合等乡镇实施专业镇转型升级。发挥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作用,与省农科院合作建设创新平台和科技工作站,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以上,推动一批企业与孵化器合作设立孵化项目。制定科技改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探索搭建政融研企合作平台。

助推产业创新升级。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育成体系,吸引珠三角科技企业将加工制造、成果转化环节转移到东源,打造珠三角新兴产业拓展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增企业研发机构12个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申请发明专利50件以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东源”建设,探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和成本。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3件以上,新增注册商标20件以上。

打造“四最四低”营商环境。推进政府服务管理创新,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化项目审批改革,实行联合审查并联审批,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推动“营改增”扩围,稳步推进零基预算试点、县级财政资金项目库、政府资产报告制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等改革,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和价格体制改革。完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投入运营。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工作。

三、着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

打造精品滨江县城。严格执行县城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提升各类专项规划,建设“三生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滨江县城。完成省卫生县城创建工作,确保取得省文明县城提名资格。启动东江公园和县体育馆建设,基本完成县文化科技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让市民有更多的公共文体休闲场所。启用县城中心集贸市场,加快县城在建学校、医院、县公安武警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县城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站场线路布点,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建设新河大道北封闭式垃圾中转站,推进木京河综合治理,强化县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提升县城环境治理水平。高标准抓好一批商住小区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持续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塑造具有岭南风韵、客家风情、山水风采的城市风貌。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新一轮镇级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督察,加强义合等历史文化名镇规划管理。结合赣深高铁东源站及汕昆、河惠莞高速相关出口建设,抓好周边乡镇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管控,谋划发展“高铁、高速经济”。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仙塘、义合、新港、康禾、漳溪五乡镇示范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宜居村镇“六个一”工程,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分批次改造提升圩镇综合农贸市场,规范集市经营秩序,促进圩镇繁荣。探索完善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城镇政策,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强城镇精细化管理。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统筹城镇执法职能,建设强有力的城镇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县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健全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城镇精细化管理办法,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整治街巷及重点部位脏乱差、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渣土违规运输堆放等乱象,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强化“门前三包”责任落实,加强垃圾收运处理、公厕等设施建设维护,提升卫生保洁水平。严厉打击“三违四抢”,规范城镇开发建设秩序。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七大交通体系”建设,在推进与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全力配合做好赣深高铁、汕昆高速、河惠莞高速、G205国道东移、通用机场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加快省道S253线灯塔至源西段、S230线义合至源城胜利段等工程建设,继续推进S229线船塘至骆湖段工程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柳城东江大桥建设。完成东江渔港建设,推进新港客运码头改造。完成省级水利示范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抓好东江干流防护堤规划上报工作。完成电网建设投资1.51亿元,推进220千伏渡水变电站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400万元以上,新增光纤入户2.77万户,新建4G基站285个,实现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

四、着力精准扶贫脱贫,促进“三农”特色更加彰显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完善县、镇、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发挥挂钩单位帮扶作用,落实乡镇扶贫工作组属地职责。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计划,落实50个相对贫困村和211个分散贫困人口村年度脱贫计划,完成上级下达的贫困人口年度脱贫任务。强化扶贫资金筹集使用监管,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多形式的经营合作,扶持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开展25个村集体收入良性增长机制试点工作,促进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保障农民财产权益。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和侨务政策,改善移民和归侨侨眷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25.7万亩基本农田红线,积极开展粮油高产示范创建活动,巩固产粮大县地位。实施优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优质粮油、特色水果、蔬菜、茶叶、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在打造深莞惠经济圈优质“菜篮子”工作中奋力争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现代食品产业。加快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加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建设,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以上,支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实施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新增“三品一标”认证6个以上。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

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优化提升行政村村庄规划,实现规划队伍与规划编制全覆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仙坑、双田等21个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危房改造、道路、能源、信息化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完成在建5宗、启动新建20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成9个乡镇39个行政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推动大肚坳二期和三个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建立完善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实现村庄保洁覆盖面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85%以上。推行雨污分流,扩大城镇污水管网的村庄覆盖面,完成在建5个、推进新建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稳步推进较远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村容村貌、畜禽污染、水体污染整治,提升绿化水平,打造干净、整洁、便捷的农村人居环境。

五、着力生态保护治理,促进绿色优势厚植提升

持续发力打造生态高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生态控制线。在推进与深莞惠环境保护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创建部级生态示范镇3个、省级生态示范镇4个、市级生态示范村39个。持续加强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新港省级自然保护区、康禾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继续推进东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抓好康禾温泉国家森林公园迎检工作。深入推进绿化东源大行动,持续实施高速公路沿线、东江两岸“治采复绿”工程和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镇级森林公园3个以上,森林覆盖率达74.38%以上。落实分类发展、区别考核机制,促进生态与产业良性互动发展。

持续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新丰江及东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水浮莲、东江沿岸餐饮场所,开展东江流域禁养区养殖场整治“回头看”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等环境违法行为。完成新丰江水库上游拦截漂浮物工程二期建设。在全域河流推行“河长制”,健全河湖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推进14条考核河流整治,确保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持在Ⅰ类标准,辖区内东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稳步推进桉树林改造,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落实最严格的森林防火工作问责制,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5‰。持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实施扬尘管控等五大工程,确保化学需氧量等四项指标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一二级标准。

持续推进资源高效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和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全面达标。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狠抓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确保完成减排任务。加快企业循环化改造,推进再生能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应用,全面淘汰黄标车。落实“去产能”要求,坚决禁止新增落后过剩产能。

六、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

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继续实施县城学校十年布局规划,加快民办教育学校引进,加快推进县第三小学等学校建设,着力解决县城学位紧张问题。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办好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促进校企合作。继续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育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持续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提升文体服务水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丰江水库移民纪念馆、广东畲族宫建设,完成县“新三馆”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继续推进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升级改造。推进乡镇数字电视改造和农村“户户通”卫星电视建设,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加大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提升卫计服务水平。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启动卫生强县创建工作。加快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健全城乡医疗保险机制,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快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强化重大疫情防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新生儿出生缺陷综合防控体系,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持续提高低保、五保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降低医保大病救助门槛,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行“电子社保”,加快建设社保卡“一卡通”。提升敬老院服务水平,推行社区养老,推进金桃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推进城镇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健全城乡住房保障制度。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东源”建设,实现“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全覆盖,启动第四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飓风2017”等专项行动,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稳妥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基层班子。全面落实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强化交通、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公共安全管理,大力整治水上非法营运行为,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智慧食药监项目建设,确保食品抽检和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分别达到90%和98%以上。完成地名普查工作。

全力办好十件实事。继续加大投入,全力办好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民生实事,在推进与深莞惠社会事业一体化工作中奋力争先。一是完成省道S243线康禾曲龙至长岌段路面大修工程和Y154线徐洞至泥坑公路改造工程(仙塘大道);推进省道S230线东源义合至源城胜利段改造工程和UW34线东源大桥至蝴蝶岭工业园公路工程(东江大道)。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00公里。二是启动义合阮啸仙纪念大桥基础建设,加快蓝口工业大桥主体建设,完成古云东江大桥前期工作。三是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加快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四是完成1100户农村危房改造和49个中心村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五是完成锡场、黄田、康禾、黄村4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84个村级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建设,启动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由船塘中心卫生院升级改造)。六是启动县城东江公园建设,推进县文化科技中心建设。七是完成县崇文实验中学、县第一幼儿园和东源高级中学第三教学楼建设,新增学位5000个,继续推进县第三小学建设。八是加强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义务教育寄宿制公办学校公用经费补助从农村扩大到城市,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50元;对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按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资助学前教育困难家庭幼儿1258人。九是提高城镇和农村低保人均补差标准、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等,确保不低于省定标准;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80%以上(含门诊、住院),农村五保户、孤儿、精神病患者实行基本医疗费用(含门诊、住院)全额救助。十是补贴参加技能晋升培训的劳动者1200人次,实施创业培训200人,促进创业200人,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人。

七、着力推进依法治县,促进政府效能全面提升

致力建设法治政府。完成并实施《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6-2020)》。强化“法治思维”,严格依法履职用权。完善县、镇、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健全政府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持续推进依法行政考评和“七五”普法工作,建设1个以上法治主题公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提升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继续完善“三个清单”公开和动态管理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致力建设效能政府。推进“互联网+政务”,全面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健全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提升便捷服务水平。加强减编控编工作。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严格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提高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质量和效益。

致力建设清廉政府。增强“四种意识”。严守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持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三公”经费,提升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水平。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项目审计,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关键环节监督制约,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台山市市长李惠文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年工作回顾

2016年,是我市凝心聚力迎挑战、真抓实干促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真抓实干,奋力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经济运行更加稳健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我们沉着应对,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多渠道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抓好年度61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12亿元;出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政策,抓好“三去一降一补”[1]各项工作,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培育新动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有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53.7亿元,同比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157.4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2.1亿元,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亿元,增长1.4%。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工业规模稳步壮大。实现工业总产值700.2亿元,增长7.1%;规上装备制造业产值258.8亿元,增长3.6%;工业用电量增速13.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8和9.2个百分点。企业稳产促销,加大服务和帮扶,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全市规上企业191家,新增2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10家,新增8家。平台建设提速,工业新城新引进项目21个、总投资超26亿元,新投产项目10个,成为全市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支柱;广海湾上升为国家粤澳合作重大平台,即将与央企合作进行综合开发,核电一期投产在望,填海工程累计堆填陆域面积超万亩,呈现蓄势崛起良好态势。创新力度加大,完成技改投入20.6亿元,建成“小微双创”基地4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2]。

农业发展优化提升。农业基础夯实,完成8宗病险小型水库、重点山塘除险加固,完成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现代农业升级,农业产业化组织增至320家,农业龙头企业增至16家;“台山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成部级出口鳗鱼质量安全示范区;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完成首期1000多亩征地,引进利苑食品等优质项目。海洋渔业做强,建立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动工建设烽火角避风锚地,更新改造钢质渔船14艘,组建远海捕捞船队。

第三产业势头旺盛。旅游业亮点纷呈,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年接待游客与旅游收入实现15%以上的双增长;加快国家农业公园建设,“禾海稻浪”生态文化园完成绿化提升工程,海口埠“广府人出洋第一港”和银信博物馆动工;上川岛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成功入选2018年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预备名录,我市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个海丝申遗入选城市之一;镇海湾、大隆洞两大湿地公园开门迎客;新建步行径262公里,完善标识指引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举办广海滨海旅游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9亿元,增长12.4%;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荣获“广东电商十佳县”称号。房地产健康发展,全年完成投资48亿元,新开工面积17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增速均超55%,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城乡魅力更加彰显

台开同城成效初现。交通一体先行破题,深茂铁路台山段加快建设,台开快速正式动工,中开高速台山段开始征地;产业同兴进展良好,水步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被赋予台开同城主门户和产城枢纽的功能定位;文旅联创、环境齐治、民生共享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同时,牵头制定了台开恩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列出2017年18项突破项目清单[3],同城共融路径明晰,工作思路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重视。

大城格局逐步成形。新区拓展方兴未艾,南新区新行政服务中心、新宁小学一期、台南大道一期基本建成,珠影星光城、华侨文化广场及博览馆、新档案馆等项目扎实推进,引进保利地产等高端商住项目,现代新城强势崛起;北新区龙山湖生活配套区环境提升,产城要素逐步融合;金星湖、高佬山、东区河滨等公园紧锣密鼓开展建设,骏景湾、昌大昌广场等综合体拔地而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旧城提质步伐加快,升级拓宽东郊路等城区道路,完成5个垃圾中转站改造,实施市区标志建筑物亮化工程,启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开展交通综合治理,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城乡一体协调推进。交通条件有效改善,全年投入13.5亿元,改(新)建省县乡道30公里、危桥5座,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47公里,升级改造大江、冲蒌、斗山、都斛等高速出入口。饮水安全有力保障,实施8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惠及3万多群众。镇村特色得到显现,川岛世遗小镇、大江红木小镇、三合温泉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有声有色,浮月村成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文明创建持续深化,启动“国家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一手抓铁腕整治,落实“河段(长)制”,完成禁养区禽畜养殖场整治,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7个;一手抓绿化行动,新建生态景观林带39.2公里、森林碳汇1581亩,森林覆盖率达48.8%,空气优良率达92%,“台山蓝”让城市更有颜值、更有气质。

——社会建设更加和谐

全年民生投入37.3亿元,增长3%,50项重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就业促收有新进步,新增城镇就业51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2.4%。精准扶贫有新作为,实施“百企扶百村、百医牵百村”等结对活动,“一对一”帮扶建档立卡的943户重点扶贫对象。社会保障有新成效,落实“六项底线民生保障项目”[4],建成农村幸福院12间,新增公租房24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90间。消化公有企业历史债务12亿元。教育水平有新提升,校车服务项目扩至9个镇,新宁小学正式招生,联手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新宁学院,携手广州大学共建台山附属中学。医疗惠民有新突破,创建4间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完成57间农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启动“医联体”改革[5]试点,医疗资源均衡发展。侨务强市有新举措,打造华侨之家,建立华侨服务中心,成立侨青发展基金并发挥作用,为侨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平安台山有新发展,缉毒禁毒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安、维稳、应急处置、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工作平稳向好。同时,人口计生、外事、对台、老区、青年、妇女儿童、老龄、助残、红十字会、统计、物价、邮政、广电、电信、武装、民族、宗教、体育、口岸、人防、档案、方志、保密、气象等事业取得新进步。——政府履职更加高效

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监督,办理人大建议38件、政协提案56件,着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高效型、廉洁型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企业“九证合一”[6]、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7]登记改革,推行“同城通办”;“邑门式”[8]“邑家园”[9]实现全覆盖,与网上办事大厅无缝衔接,政务服务更加便民高效。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成立了市融资办、市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将文旅集团纳入公资办统筹监管,政府运作更加规范高效。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力遏制“”,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加强审计监督,干部队伍呈现出敢于担当、心齐劲足、雷厉风行的良好面貌。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关心支持台山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仍存在着不少短板:产业结构不优,镇级经济不平衡,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内生发展动力缺乏;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民生事业还有待加强;干部队伍敢担当善作为能力不足,执行力不强,效率还不够高,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施政的开局之年,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围绕“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坚持稳中求进,落实供给侧改革,聚力项目攻坚落实,加快打造“五个强市”,奋力推动台山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大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让富裕台山更有奔头

提升两大平台。深入实施“珠西战略”,围绕打造两大产业集群[10],加快两大平台扩能增效,推进高层次开发,实现装备制造业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推动工业新城提档提质。拓展空间,统筹四九长龙、冲蒌红岭、白沙潮境等镇级工业集中区,构建“一城多园”格局。提升档次,落实“七个一”专项行动[11],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基础设施整体开发,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生活配套楼、北组团生活公寓等配套项目建设,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中心,推行清单制、承诺制、委托制,优化园区环境。紧盯项目,强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新动工项目18个以上,新投产项目12个以上。亲商暖企,力争迪生力汽配成功上市;引导海亮铜业、鸿特精密技术等企业增资扩产。强化招引,实施定点招商、敲门招商,组建精准招商队伍驻扎深圳、东莞,主动上门推介,积极承接深莞外溢项目;开展链式招商、靶向招商,依托既有的汽配企业,跟踪落实五菱重工、一汽吉林、徐工集团等大型优质项目,盘活吉星汽车,延伸产业链条,确保新引进超亿元项目10个以上,力促产业集聚。推动广海湾蓄能聚力。实施综合开发,加快与央企合作,全力推进深水码头、防波堤坝、进港航道等配套设施;启动鱼塘港码头验收工作,尽快申请口岸开放。推进填海工程,加紧处置区海域使用权证办理,争取澳门惰性拆建物料来台处置。服务两大电企,确保核电一期按时发电,谋划推进核电二期、三期;协助国华台电稳产增售,通过争取指标、对接大户、热电联供[12]等方式做大产能。建好区中之园,依托赤溪能源小镇优势,谋划建设产城融合的国际纸业产业园。

促进农业增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资源禀赋,拓展发展方式,瞄准现代农业,实现增产创收。打牢基础,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新建高标田6.2万亩,完成大江、四九、赤溪三镇的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三大海堤[13]达标加固和6条中小河流治理;强化渔业基础建设,加快三大渔港[14]改造,完成烽火角避风锚地水闸,升级改造渔船20艘,壮大远海捕捞实力。转型升级,抓紧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完成斗山园区土地收储,制定并实施园区开发PPP[15]方案,力促香港利苑食品项目年内投产,拓展项目招引,集聚企业落户;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及家庭农场发展,强化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流通网络,推进农产品电商化,更好地服务“三农”;因地制宜壮大特色养殖,发展林业经济。擦亮品牌,立足打造“台山农业口碑”,全力推广“台山大米”“台山鳗鱼”“台山青蟹”等特色产品;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力争创建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做优全域旅游。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日月同辉、星满苍穹”的旅游大格局。拓展滨海旅游,完成下川独湾码头防波堤工程,跟进好世界主题公园、世遗上下川岛等高端旅游项目,推动川岛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打造环川岛旅游圈。丰富旅游景点,大力建设国家农业公园,建成“禾海稻浪”生态文化园、海口埠“广府人出洋第一港”、银信博物馆、斗山浮月和其乐乡村游等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精品民宿;实现大江文旅展贸城、黄花梨艺博馆全面对外营运;力推颐和温泉城、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争创4A级景区,推进盘皇岛红树林度假区、利众生态旅游园等项目;高标准建设2个旅游特色小镇、3条精品示范村。完善服务配套,加快旅游集散(服务)中心、路牌标识、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推进全域步行系统的规划布局,完成南粤古驿道台山段建设,抓好省绿道3号线台山段升级,构建畅行无阻的特色旅游片区。做好包装策划,深挖景点“故事”,借力2017南粤古驿道定向赛,精心策划台山文化节,大力宣传推介,拓展旅游市场。

二、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发展,让活力台山更有势头

激发镇级活力。创新发展思路和途径,加快镇级经济发展,为全市经济提供有力支撑。做优产业,落实科考新机制,引导镇街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谋划思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立足比较优势形成主导产业,培育特色经济。增强财力,实施新一轮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分清市镇事权、明晰两级财权,市加强统筹指导,镇科学增收理财,促进镇级财政保存量、拓增量。挖掘特色,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整体设计、完善配套、精准投入,打造一批产业有特色、形态有特点、功能有特长、风格有特征的特色小镇;落实工作计划,先行打造水步、斗山等8个[16]富有侨乡特色的文旅小镇。繁荣圩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几个一”原则[17],逐步完善大型超市、文化中心、农贸市场、中心大道、休闲广场、住宅小区、商务酒店等配套设施,便利群众生活、提升圩镇面貌。

增强改革动力。围绕“六新六去”[18],主抓重点攻坚,以改革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闲置、低效资源盘活,全年盘活存量土地1100亩、空置厂房超10万平方米;鼓励引导一批低层厂房或企业“零地”增资、空中发展;促进房地产去库存,实现量增价稳,确保库存合理可控。优化资产融资运营体系,完善公有资产运营架构,强化科学监管,促进保值增值;实行PPP、BT[19]等项目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助力发展。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落实江门民营经济“十二条”[20],放宽和规范市场准入,扶持培育多元化的民间主体,引导民营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外贸新业态,优先扶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做大一般贸易堆头;加大跨境电子商务推广力度,支持企业建设线上服务平台;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鳗鱼等本地货物出口回流;帮扶企业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

实施创新驱动。落实政策、完善服务,厚植创新沃土。扶持技术改造,推动富华重工、威利邦木业等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技改,力争技改投资增长25%,全年达到26亿元。培育创新载体,实施高新企业倍增计划,确保新增认定11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我市创新型企业指标评价体系,支持富华重工吉林大学工业研究中心建设,建好台开恩模具设计培训中心,力促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增至13家;组织力量,对照申报标准做好准备工作,推动工业新城申报成为省高新区(自创区)。深化“小微双创”,依托台山国际青年科技创新园、大江文旅展贸城,打造全市创业创新片区,再推13家小微企业上规模。

三、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让魅力台山更有来头

加速台开同城。发挥台柱作用,调动各方合力,以公交互联互通、治安联防联治等18项协同发展突破项目为抓手,做好一批示范性工程,加快打造江门副中心。推进交通一体,3月底完成台开快速全线征地,年底建成龙山支线;完成深茂铁路台山段及江门西站建设。推进产业同兴,加强工业新城与开平翠山湖产业园互动,协同错位发展,综合开发江门西站、台开快速沿线片区,抓好水步镇全国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建设,打造产城融合带、同城先导区,带动周边镇街整体连片开发;推动白沙镇与深茂铁路开平站融合发展。推进文旅联创,全力抓好“海丝申遗”,携手开恩两地共建世遗文化旅游度假区,共创“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推进环境齐治,强化潭江污染治理和治安环境整治合作。推进大众互融,增进行业协会交流,加强民间往来,释放同城共融内生动力,以“台开同城”区域协同,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创出新路径。

拓展城市格局。加强交通建设,完成省道S367冲恩线冲蒌至三合段、S274稔广线光明至三合镇政府段路面改造;加速推进中开高速征地拆迁,尽快落实高恩高速南延线业主,向上争取谋划建设深水港、铁路港、机场空港,着力构建北部“四快两铁”[21]、南部“三路三港”[22]。加强扩容提质,坚持“南拓北扩,东进西延”,南新区年内建成新行政服务中心、金星湖湿地公园一期,开工建设珠影星光城、新档案馆、南环路;北新区围绕产城融合,谋划建设石花生活商务区,建成石花山公园登山潮人径、串通南北两门;加快推进昌大昌广场、骏景湾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引进园林式酒店、高端商务酒店、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优化商圈布局,带旺城市经济。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区综合整治,保护整治2条历史示范街区[23],完成东区一河两岸综合整治工程,改造新台高速台城出入口,推进临街立面改造,加快市区西边和西南片区主干路网建设,强化交通综合治理,营造整洁有序、和谐舒适的城市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挖掘文化印记,加强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修缮,科学包装开发,留住侨史记忆,彰显文化和历史内涵。完善基础条件,重点实施“改路、改桥、改水、改电、改塘、改沟、改厕、改房”改,提升基础设施,让村庄通水通电、出行方便、舒适宜居,打造一批秀美乡村,留住乡愁。提升环卫治理,开工建设5座镇级污水处理厂,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行“政府买单、企业负责、村居监管”的生活垃圾治理责任制,探索“智能环卫”[24]模式,确保农村分类减量比例达50%以上,有效处理率达96%以上;创建省卫生镇3个、省和江门市卫生村15条,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美丽台山更有看头

打响生态品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大力开展绿化台山大行动,建成生态景观林带224公里,新建森林碳汇工程5019亩;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建成高佬山、东区河滨公园,积极推动镇海湾红树林申报部级湿地公园,加快提升大隆洞“千岛湖”公园核心区及整体景观;新增县级森林公园1个、镇级森林公园2个、村居公园47个、绿化美化乡村34个,掀起公园建设高潮,让百姓享受绿色人居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严守生态红线,认真落实新环保法,铁腕整治污染,构建“水陆空”全方位防治体系。保住绿水,加强水域环境治理,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河(段)长制”,强化市内2条河流92公里水质整治,重点推进潭江流域水域保护,严查严打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全面完成限养区养殖场整治达标,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留住青山,强化监管执法,对39家排污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严格管控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坚持规划先行、适度开发,做好绿色矿山布局,严格控制15个采矿点,严厉打击非法盗采滥挖矿产资源行为。守住蓝天,深化空气质量达标治理,严格做好节能减排,加强对46家废气排放企业的监管,完成整治12台高污染燃料锅炉,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完成全市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任务。

五、大力推进民生共建同享,让幸福台山更有盼头

保障改善民生。计划民生投入38.4亿元,实施好67项重点民生工程,努力为民办实事、做好事。大力扶持创业,促进带动就业。精准扶贫脱贫,实现283户重点帮扶对象稳定脱贫,抓好37条相对落后老区村帮扶。筑牢民生底线,落实“六项底线民生保障项目”,建成广海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完成四九坂潭锡矿棚户区改造,建设8间农村幸福院,改造70多间农村危房;实施6个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发展社会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新宁小学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台城中心小学新校区,提升广州大学台山附中办学水平,谋划建设中加国际学校;启动职教中心(培英新校区)建设,依托新宁学院[25]、厨艺学院[26]、敬修职校、技工学校等,加强与高校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形成辐射台开恩的职教基地;建设书院博物馆[27],修复四大书院[28]旧址,组建市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专网,打造职教之城、书院之乡、智慧之校。深化医卫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三医”[29]联动,抓好“医联体”改革试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投入3亿元,10月底前建成市人民医院汶村分院、动工建设市中医院赤溪分院;落实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完成9家镇级卫生院标准化建设、57家农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启动市妇幼保健院搬迁。加快文体事业发展,做好“四馆”[30]免费开放,推进五邑联合文化馆场建设,助推排球运动学校升级为省级训练基地。精心做好侨务文章,建成华侨文化广场和博览馆,收集展示陈宜禧、李伯荣等180多名著名侨领、杰出侨胞的先进事迹;建好侨情资源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办好宁阳会馆(同乡会)联谊大会等活动,成立华侨华人发展顾问团。扎实推进“创文”工作,力争进入“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行列。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启动气象大数据中心、无人机基地和川岛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深入开展“三官一师”[31]进基层活动,完善一村(社区)一律师。加强社区治理能力,抓好“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镇街、社区网格化服务和管理全覆盖。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好第四届“养老·助残”公益创投活动。深化平安台山创建,打造联合办案区,增加一批先进装备,推进智能防控体系建设,组建食药环综合执法大队,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打好全民禁毒攻坚战;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维稳、应急处置等工作,营造和谐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继续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外事、对台、统计、物价、审计、人口计生、青年、妇女儿童、老龄、民族、宗教、档案、方志、保密、口岸、人防和红十字会等工作。

六、大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让效率台山更有劲头

优化落实机制。围绕保障全年项目攻坚落实,优化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完善主体责任机制,强化项目牵头单位职责,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个方案、一张清单、一抓到底。优化部门联动机制,实行“政府负责、两办牵头,部门实施、镇街配合”,顺畅架构,凝聚力量。构建集中管理机制,科学发挥市投资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严格项目督查机制,组建督查组按季督查,全力倒逼项目按计划推进,对项目进展不理想的,第一次发出提醒;第二次督查未整改到位的,予以黄牌警告,约谈项目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第三次督查还未整改到位的,启动问责程序并严厉追责。

转变工作作风。严格落实“五联系”制度[32],引导、督促干部密切联系基层、深入企业,现场办公,解决问题,服务发展,筑牢政企、干群连心桥。强化督办和效能监察,大力整治市直部门“中层梗阻”和乡镇“走读现象”,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同时,切实贯彻“两个尊重”[33]“三个区分”[34]原则,为敢于担当、敢于干事的同志撑腰鼓劲。

建设法治政府。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职能、履行职责,切实做到科学行政、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民主集中制,广泛听取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健全沟通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科学运用好“台山”“微市长”等媒介平台,落实好政务公开。

增进简政便民。围绕“两无两藏”[35],坚持“收费就低不就高、办事就简不就繁、服务就近不就远”,推进以“三制”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深化清单制,抓好“1+3+N”清单动态管理,开展“法人邑门式”行政服务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36]。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一窗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网式审批”,构建便民便企、创业创新良好政务环境。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发改委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1)

今年以来,区发改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各项中心工作,认真履行部门职能,积极创新工作方式,真抓实干,着力做好跑项争资、经济运行、项目推进、深化改革、稳控物价等各项工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1.跑项目争资金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我委进一步加强和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对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今年上半年共争取上级资金2.07亿元,主要包括中医院中医药大楼5000万元、饶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4800万元、垦区危旧房改造3900万元、垦区棚户区改造2017万元、农饮安全巩固提升1146万元、官塘大道818万元、档案馆502万元等。

2.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扎实推进。一是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在认真总结上年计划执行情况和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全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区相关会议已研究通过。二是积极开展经济运行分析。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的通知》,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监测、分析和研判,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切实加大调控力度,确保全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目前我区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已基本完成。

3.抓项目扩投资工作大力推进。一是强化项目谋划。编制了《全区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全区2017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科学谋划区重点项目238个,总投资34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145个,续建项目93个,有效支撑和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区 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14.5%。二是强化项目推进。烯牛石墨烯、富荣电子、宏鹏金属和三都农业示范园等9个项目列入省大中型建设项目(市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54亿元,其中5个市领导挂点重点项目1-5月份累计完成投资7亿元,占年度计划51.8%,序时进度在全市“12+2”中排名前列;贞白中学、富荣电子、柘阳LED、华凯丰科技、上饶卫校和人民医院保健大楼等6个项目列入2017年省市县三级联动集中开工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26.1亿元;全区238个区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其中:贞白中学项目多个班组同时施工,项目指挥长每周现场督查,确保9月1日开学投入使用;富荣电子项目1#、2#、3#厂房、8#办公楼、9#研发楼及1#宿舍楼已封顶,9月10日前全面竣工;丰溪山水田园综合体项目稳步推进,11月底全面竣工;华家源秀美乡村项目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已种植荷花32亩;上饶卫校项目正在方案设计。三是强化项目调度。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区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的通知》,成立了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其他领导任副组长,区直、乡镇(街道)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重点建设项目推进领导小组,针对不同项目需要协调的各种事项,积极落实挂点区领导调度、常务副区长调度、区长调度和书记调度四级项目调度机制,强力推进我区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强化项目管理。上半年,我委开展了多次中央投资项目大检查,对全区20XX年至2017年下达中央资金的131个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并向相关单位下发了问题整改通知,同时针对社会事业领域2011年以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通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建设情况实行每月调度,进一步加强了稽查监管,有效地推进了项目的建设进度,提高了中央资金的使用效益。

4.抓改革促发展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放管服”改革逐步深入。项目审批方面,我委主动简化投资审批流程,优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严格落实投资项目备案程序。今年以来我委共办结投资项目83个,总投资89.2亿元,其中备案项目38个,总投资76.6亿元,占办结项目总投资的85.8%;清理收费方面,严格执行财税[2017]20号文件,从今年4月1日起,我区取消环境监测服务费、白蚁防治费、房屋转让手续费等3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停征卫生检测费、委托性卫生防疫服务费、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河道采砂管理费、计量收费、认证费和检验费等7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预防性体检费、登记费和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等3项涉及个人等事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执行赣财非税[2017]11号文件,从今年6月1日起,我区取消易地绿化费和公路路产损失赔偿收费(含高速公路)两项省级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两次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预计年减负金额为355万元。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降成本优环境方面,全区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2017年工作要点、全区降成本优环境领导小组调整成员名单审议稿已完成;去产能方面,积极推进我区今年化解煤炭产能4万吨的任务目标,当前区政府已同意关闭东阳乡国庆煤矿的决定,该项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深入开展“地条钢”专项督查和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清理行动,按照“零”容忍,达到“零”存在的要求,我区制定了排查方案,落实工作分工,层层压实责任。目前我区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已按要求上报。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我委制定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7年工作计划》;公车改革方面,我区296辆保留公车标识化工作全部按要求完成。

5.调结构促升级工作有力推进。一是积极培育新动能,制定了《xx区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2017年工作要点》,着力培育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推动我区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二是夯实平台支持。抢抓省里高位推动调区扩区工作的窗口期,上饶高新区调区扩区相关材料再次提交省发改委,目前该项工作正在大力推进。三是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今年以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我区已入选省级试点示范县,东阳龙溪、芦林西坛、铜钹山小丰、枧底溪西、毛村后溪等5个村入选省级试点示范村。

6.稳物价惠民生工作积极推进。一是价格监测精准。每月定期在我区嘉百乐超市、家友超市、裕丰市场、开心人大药房等代表性监测点进行市场采价。其中,对粮食、食用油、水产品、肉类、蔬菜等65个居民生活必需品,布洛芬、板蓝根等30种重点非处方药品和生猪收购价、玉米批发价等12种畜禽饲料进行采价监测并上报市发改委;对水、电、钢材、水泥、成品油等53个品种的商品及服务项目与周边县(常山县、玉山县)互通信息。在获得第一手信息基础上,对群众和社会关心的价格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及时消息,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价格管理到位。按照省市的要求,经区政府同意,启动我区社会求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领取失业保证金人员共50416人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2.26万元;应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要求,分别对农业创客中心、热带植物园的门票进行成本监审;核定了三都热带植物园和农业创客中心门票试行价格、城区三个公办幼儿园春季收费标准、全区2017年春季中小学收费。三是价格监管有力。今年元旦、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期间,我委出动市场价格监管120人次,密切关注粮食、禽、蛋、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供求情况和价格走势,对城区农贸市场、超市以及家电商场进行了全面检查(调查);春运和3月中旬,分别对全区各条客运班线票价的执行情况和气象部门的经营性收费进行了检查(核查);分别对区城市管道燃气有限公司和丰溪自来水有限公司有关收费情况进行了检查(核查);对教育、卫生等收费(价格)执收主体系统以及各大商品交易场所,继续强化收费(价格)公示,推进明码标价工作;实行节假日、双休日值班制度,进一步畅通12358价格举报投诉渠道,今年上半年共解答群众价格咨询 9件,举报件办结率100%。四是价格认证精确。上半年共完成涉案物品价格认证案件82件,涉案总金额127.53万元,其中盗窃、抢劫、诈骗等刑事案件54件,毁财案件22件,盗采矿产、滥伐林木、运输危险物品案件6件。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我委将根据上级发改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继续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健全项目审批(备案、核准)机制,继续做好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工作;

2、进一步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继续做好跑项争资争策工作;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3、做好2017年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和2018年区重点项目谋划工作,加强中央预算内资金、省基建资金项目的稽查、监管工作。

4、继续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

5、继续做好新常态下物价各项工作,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6、继续做好省市发改委及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发改委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2)

2017年是召开之年,也是我市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美好新xx的关键时期。市发改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确立善谋、实干、争先工作思路,突出项目工作主线,围绕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强化创新驱动,聚焦“五大行动”,提振“精气神”、提高“执行力”、争当经济工作“排头兵”,逐月、逐季分解落实目标任务,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目标任务。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9.9亿元,同比增长6.2%。 1-5月份,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1.9亿元,下降0.4%;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增长15.1%;财政收入7.03亿元,增长15.9%;财政支出18亿元,增长24%;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增长16.9%;全市用电量3亿千瓦时,增长10%,其中工业用电量0.87亿千瓦时,增长1.3%。

(一)开展经济运行调度。编制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主要经济指标及GDP主要构成指标目标计划,由市政府印发各地、各单位执行。提请市政府召开2次经济运行调度会,会同统计、经信等部门按月开展指标运行监测和调度。

(二)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国家政策投向,扎实做好项目谋划、项目争取和抓项目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1.强化项目谋划编制。围绕全年投资目标,会同各重点项目平台、各项目责任编制2017年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全年计划实施美好新xx重点项目358个,总投资528.1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完成投资184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01个,总投资457.14亿元。突出重点项目引领,着力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好全市“学浙江、抓统筹、谋项目、促提升”活动谋划项目有关工作,做好谋划项目指导、调度、汇总、完善工作,全市共谋划重点项目252个,总投资近400亿元。编报2017年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1个,总投资379.4亿元。

2、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合肥-xx-新沂高铁项目第一次环评公示已完成,并被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被设计为在“八纵八横”主通道基础上规划建设的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目前,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选址、环评等支撑性文件已同步编制,正在开展设计招标工作。蚌埠-xx-滁州-南京城际铁路已纳入xx省皖江城际铁路网规划。xx通用机场成功纳入《xx省民航建设专项规划(2017-2021年)》和《xx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7-2030年),机场建设时序为近期(2017-2020年),且规划为构成沿江通用机场群的一类通用机场。xx泊岗淮河大桥项目施工图设计加紧编制。xx至巢湖高速公路项目纳入省交通路网规划,正在加快可研报告编制。104国道绕城线和女山湖特大桥工程稳步推进。环女山湖旅游总体规划初步完成编制。

3、加强项目申报争取。上半年以来,通过发改委渠道共争取中央及省投资项目16个,获批中央及省投资2.15亿,有力支撑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2017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获批资金0.9亿元、池河治理0.27亿元、千亿增粮规划田间工程0.25亿元、职高开放性实训基地0.2亿元、三中教学楼0.15亿元。截止6月底,已开工项目8个,正在进行规划设计项目9个。组织申报了坡耕地治理、产业互联网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

4、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纳入省“大新专”项目库项目71个,总投资379.64亿元,2017年计划投资75.1亿元,1-5月份完成投资39.4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2.5%。开展项目集中活动,18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复工率100%;27个计划开工项目已开工20个,开工率74.1%,完成投资17.92亿元;26个储备项目已开工4个,转化率15.4%,完成投资2.95亿元;7个计划竣工项目已竣工6个。

(三)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化工集中区方面,配合市化工园区管委会(筹)做好项目招商服务工作,协调省重化办对拟招商化工项目开展入园前期审核,推动一批精细化工落户建设。凹土产业方面,组织申报了滁州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xx凹土产业发展基地。经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努力,“xx经开区涧溪凹土产业园”已经完成征求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意见。开展与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合作共建xx经开区涧溪凹土产业园检验检测中心、凹土新材料研发中心事宜。对接茅迪集团、xx路网等一批具有实力的产业园区运营集团,开展PPP项目合作,开发凹土产业园,打造产镇融合的“凹土小镇”。淮河生态经济带方面,编制了《xx市争取列入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重大项目库》,入库项目16个,总投资1715.48亿元。做好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学习、研究,积极争取我市相关项目纳入规划。

(四)着力开展物价稳控。常规开展节假日市场价格检查,确保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开展春季开学教育收费、民生价费、涉农收费和涉企收费多项专项检查。对全市商品房明码标价进行明察暗访,规范商品房明码标价行为,营造公开、透明的商品房销售价格环境,稳定房地产市场。认真办理价格举报投诉工作,确保12358价格举报投诉渠道畅通,上半年共受理价格举报和咨询36件,全部进行了调查核实和处理,并及时回复,群众满意度高。完成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年度审核工作,加快推进水价改革,调整污水处理费标准,正式出台xx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和完善家禽养殖和加工企业生产电价优惠政策,减免全市128家养殖和加工企业用电金额9.6万元。上半年,价格认证中心累计办理各类价格认定业务97件,标的总金额2768.2万元。

(五)加快推进淮干居民迁建工作进度。桥头镇淮干居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正在开展潘村洼125户淮干居民迁建,目前已完成旧房屋拆除。2017年全市第一批733万16个移民后扶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017年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监测评估工作报告和2017年度大中型水库直补移民人口更新工作全部完成。

牵头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在全市营造节能有我、绿色发展氛围;努力开展提升行动,推进皖北及沿淮快速发展;牵头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诚信社会;认真开展文明创建、扶贫攻坚、秸杆焚烧、企业帮扶和招商引资工作,狠抓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落实和廉洁自律主体责任落实工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规范化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奋进发改人才队伍,为推动五个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部分指标增速下滑。从当前经济运行看,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增幅低于逾期目标,将影响二季度经济指标目标的实现。

二是工业增长后劲不足。1-5月份,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1.7亿元,仅占全市完成投资总额的28%;在库工业项目剩余投资严重不足,剩余投资不足20亿元。从工业用电量看,1-5月,我市工业用电量8348万千瓦时,下降1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5261万千瓦时,下降16%。从新投产企业看,1-5月份,全市未增一家规上企业,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1-5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增长15.1,增速位居滁州市第6位。其中完成工业投资9.6亿元,下降14%;技术改造投资下降3.78亿元,下降11.8%。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做好综合规划工作

1.加强经济形势分析调度。根据我市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滁州市下达我市任务,加强对全市经济运行调度工作,确保完成全年任务计划。做好县域经济目标考核涉及我委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节能减碳、项目工作、向上争取资金等指标调度,力争指标争先进位。

2.加强政策分析研究。在推进五大行动计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皖北经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组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

3.编制年度计划报告。向市人代会报告《全市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安排》。科学拟定全市2018年全年目标计划,在全面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谋划编制《全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4.扎实做好改革工作。统筹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改革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和行政体制2017年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1.加强投资调度。协调解决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入库相关问题,力争完成全年162亿投资计划任务,较上年同期增长15%。

2.聚力项目建设。以项目工作为抓手,以实施全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和省“大新专”项目为核心,完善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3.做好项目争取。密切关注中央、省级层面战略重点及扶持方向,着眼“十三五”规划,谋划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新项目、大项目,充实完善项目库,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上级规划。

4.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着力推进2017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5、加快服务业发展。协调开展服务业重点项目谋划,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协调推进广大物流城、徽商大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做好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项目申报争取工作。

6、移民安置建设工作。组织好2017年移民后扶项目实施,重点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倾斜移民产业扶持项目,帮助贫困移民脱贫解困。完成潘村洼淮干居民迁建,做好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三)继续做好价格稳控工作

档案馆十三五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蒙城县人民政府县长孔祥永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2016年,是县十六届人民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县委“3336”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奋力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1-11月份,市公布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县有14项指标总量或增速位居全市前两位,其中4项位居全市第一。预计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亿元,同比增长8.9%;财政收入24.3亿元,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47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亿元,增长11%;实际利用外资16300万美元,增长11.9%;进出口总额6000万美元,增长3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84元,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3元,增长9.5%。

五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净增95.2亿元,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净增12.8亿元,年均增长16.1%,总量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净增123亿元,年均增长23.7%;规模工业企业突破20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8%;实际利用外资净增6655万美元,年均增长11.1%。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工作圆满收官。

(一)五年来,始终紧抓经济发展不动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占比由28.9:40:31.1调整到21.5:37.7:40.8,第三产业占比提高9.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稳步提升。工业总量大幅攀升。2016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1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34家,分别比2011年增加140家和15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8亿元,是2011年的2倍。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汽车及现代农机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及智能家居三大产业2016年实现产值12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2%。江淮安驰、邦基饲料、宝业住宅产业化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江淮安驰销售汽车44966台,实现产值23.4亿元、税收1.3亿元,带动佳仕龙、鑫元等10余家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值5亿元。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至8家,2016年实现产值4.6亿元,增长95%,位居全市县区第一。五年累计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技改项目220个;规模企业研发投入1.5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2016年实现产值1.4亿元。园区平台不断优化。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覆盖范围达到18平方公里,是2011年的2倍;建成小微企业孵化基地4个、3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34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财政收入6.2亿元。被列为全省“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和全省第五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现代农业强力推进。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农田81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0万亩,新增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30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7个。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连续九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县”和“吨粮县”。创建国家和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2个,被评为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新增规模养殖场(户)2596家,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2%,连续六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生猪良种补贴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5家,实现产值75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5倍和3.4倍。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北淝河洼地治理、病险闸站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累计建设及加固涵闸96座,改建维修生产危桥1139座。农业专家视频咨询系统覆盖全县,建成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示范点12个。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示范镇8个,被评为全国第二批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累计投入各级农机购置补贴6.2亿元,其中2016年4.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被授予“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称号。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63家、家庭农场1076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0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53家,2016年午秋两季土地托管面积190万亩。

第三产业持续繁荣。商贸流通快速发展。先后建成汽车会展中心、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和1912文化休闲街等商贸物流项目12个,新建和改造商品配送中心、连锁农家店(超市)101家,净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03家。文化旅游蓬勃兴起。改造提升庄子祠、雪枫公园、马公府、陆将军府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创建国家AAA级景区2家,建成乡镇休闲农业旅游点26个,创建全省优秀旅游乡镇、旅游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润果生态园、竹海湾休闲农业园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四星级农家乐3家。编制北淝河湿地公园规划,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积极培育养生美食品牌,被授予“中国养生美食之乡”称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电商产业园建成投用,共入驻“菜大师”等电商企业52家,发展村级淘宝网点120个,2016年实现线上线下销售5.6亿元。金融服务不断完善。药都银行、湖商村镇银行、国元证券、国盛证券相继入驻,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0家,新增融资担保公司等类金融机构5家;2016年存款余额286亿元、贷款余额188亿元,分别比2011年净增164亿元、133.5亿元,存贷比由44.6%提高到65.7%。被评为全省优秀金融生态县。

(二)五年来,始终紧抓城乡统筹不动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紧扣建设中等城市目标,坚持城乡联动,深入实施“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城区面积扩大到36平方公里、人口增至3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2%,基本实现“五年再造一个新蒙城”规划目标。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城乡全覆盖、规划一张图,编制各类规划26项。修编完成《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构建了城市发展新格局;编制完成中心城区5个片区控制性规划、涡河景观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绿地系统、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做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编制14个乡镇总体规划和35个美丽乡村规划,促进了镇村布局更加合理。严格规划执行,全面落实规委会审批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与监督,有效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乡建设特色彰显。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累计完成征地2万亩,拆迁300万平方米。新建城市干道159公里,城区“九纵十横”主干路网结构基本形成。累计实施绿化水系项目30个,建成街头绿地32个,逍遥公园、梦蝶湖公园、鲲鹏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向市民开放,“水、绿、路、彩”的城市景观进一步彰显。建成学校32所、安置小区10个、商住小区27个,规划馆、博物馆、妇女儿童医院、二中高中部等项目投入使用。改造老城区路网10.8公里、供水管网30公里,实现雨污分流25公里、弱电下地23.5公里,修建公厕150座,安装路灯7500盏,基本实现硬化、亮化、美化全覆盖。荣获“全国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大力推进美丽镇村建设。累计投入5.6亿元,建成美丽乡村13个,启动集镇建成区整治16个。小辛集乡李大塘村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双涧镇荣获“安徽省十佳宜居宜业乡镇”称号,我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8657.9亩、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4743亩,累计获批各类用地指标2.1万亩。

城乡管理水平提升。成立城乡管理委员会,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常态化管理。大力开展城区“四大秩序”专项整治。在城区设置单元网格33个、基本网格202个,派驻人员1200人,全面建立“网格全覆盖、责任无盲区、管理无缝隙”的监管机制。改造茨淮路等4个农贸市场,拆除违法违规户外广告1.1万块。全面取缔非法营运电瓶三轮车,城市公交系统进一步完善。视频数据平台和智能交通系统得到综合运用。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建立“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配备保洁人员4499人,购置垃圾收集车4540辆、垃圾桶6.4万个,建设垃圾收集池1.5万个、水冲式公厕329座。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成效显著,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先进单位。蝉联全省文明县城,成功创建安徽省首届文明县。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建成县污水处理二厂、许疃镇污水处理厂和15个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1.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涡河水质明显改善,出境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拆除无证自办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15家,建筑工地扬尘治理54家,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321辆,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0%。秸秆禁烧成效明显,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6年PM10平均浓度为69.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6.1%。持续推进污染减排治理。实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综合治理66家,完成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关闭或搬迁9家。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创建部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18个、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39个,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三)五年来,始终紧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要事”、项目建设“第一抓手”理念,坚持年年都是招商攻坚年、项目推进年,持续优化环境,扩大有效投资,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4个,建成亿元以上项目65个。

招商引资成效斐然。成立四大产业招商中心,制定完善扶持政策,不断加强与央企、民企和协会、商会交流合作,全力招大引强。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14次,开展“百家民企进皖北·蒙城行”活动,承办国际徽商大会秘书长会议,与浙江商会、江苏商会等建立合作交流平台。蒙城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江汽集团、宝业集团、国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河南牧原集团、新华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来蒙投资兴业。五年来,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8个、现代农业项目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9个。投资35亿元的九九慢城杜仲良种产业化基地、投资20亿元的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投资15亿元的牧原循环经济农业园等一批10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地。

项目建设快速推进。认真落实“四督四保”推进机制,扎实开展“八月行动计划”、“百日攻坚”、“夏季攻势”等活动。累计实施中央投资项目125个、省市重点管理项目169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38个;累计完成投资403亿元,年均增长15.6%。国能生物质发电、上元新型家居、讴神汽车零部件等一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一院住院大楼、职教园区一期、人力资源和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安驰大桥、S307一级公路蒙城段、济祁高速蒙城段和国省道干线提升工程等一批交通设施项目建成通车;220千伏漆园变电站、110千伏三官变电站、110千伏楚村变电站等一批电网工程建成运营。伟才教育、强英鸭业、海王医药、昌盛日电等85个项目加快建设。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亳蚌、阜淮两条城际快速铁路在我县形成“X”型布局,目前已完成环评二次公告。

(四)五年来,始终紧抓改革创新不动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问题导向、发展取向、民生指向,加大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确保改革红利最大化。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行政收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制定权力清单运行监管细则,抓好动态调整。加快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及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1万户、私营企业达8892家。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网上办事大厅月均受理申请事项3.6万件,办结率100%。深入推进“亳州(蒙城)老乡,请您回家”活动,引导青年学子、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1.2万人次,转化落地项目198个。不动产登记改革全面完成。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改革步伐加快。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实行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全覆盖。深入推进预算支出公开评审和绩效评价,硬化预算约束,盘活存量资金。“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发放“税融通”贷款1.65亿元,“政银担”合作试点在保余额达7亿元、“政银险”保证保险在保余额达5000万元。全面完成县信用联社改制,农商银行挂牌营业,股权融资达6亿元。城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资产突破160亿元,长期信用等级评定为AA级,形成了投融资、资产经营、开发建设、类金融和文旅广告等多元化经营格局。建立PPP项目库,实施PPP项目2个,投资4.7亿元。安旺门业在“新三板”挂牌,华飞缝纫、庄子药业、左岸文化等11家企业分别在安徽股权交易中心和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创新实施农村土地“一块田”试点,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创新推行水利设施管护机制,被列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全面落实降低企业成本、鼓励农民进城等政策,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积极盘活效率低下企业和闲置用地,宏基汽车重组为讴神汽车,甬工工具重组为林驰电子,金岳彩印重组为灵感科技,湘工工具重组为明智电器。实施货币化安置1326户4.2亿元,商品房总量库存去化周期较2015年减少3个月,其中住宅去化周期减少3.9个月。不断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用能用电成本、物流成本,落实结构性减税1.4亿元。

(五)五年来,始终紧抓民生改善不动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民生保障网络越织越密,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脱贫攻坚火力全开。创新编制《扶贫手册》,出台教育、健康、就业、光伏、特色种养、社保兜底等系列扶贫政策,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提升脱贫成效。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7245万元,其中县级配套2662万元。创新推行金融扶贫四种模式,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5亿元、小额信贷1023户3715万元;建设户用光伏电站1600座、村级光伏电站30座;实施蔬菜大棚、鸭业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429个,实现贫困户年收益3000元;发放贫困户教育资助6941人次,共计582.8万元;改造贫困村道路927.2公里、贫困户危房1144户。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和扶贫标准实现“三线合一”。截至2015年,累计脱贫2.89万人;预计2016年脱贫1.52万人,出列40个村。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五年累计投入民生资金196.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5%。逐年抓好各项民生工程,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91%。不断完善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6.1%。以船为家渔民、“老字号”群体得到妥善安置。实施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1484例,残疾人救助与康复工程惠及4.7万人次。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20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6万套。建成村级道路1050公里、集镇水厂22座,改造农村电网2066公里。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66个、“村小提升”工程200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7所、幼儿园133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352所。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高考本科达线率57.1%、中考优秀率45.7%,均居全市第一。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县域医共体试点深入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村居全覆盖。中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基本建成,全县277个村卫生室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标。两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表彰。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选“中国好人”40人,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上榜“中国好人”县级第一名,被誉为“中国好人”第一县。《尉迟寺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庄子传说”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授予“安徽曲艺之乡”、“中国硬笔书法之乡”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

社会管理不断创新。持续推进“平安蒙城”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三位一体”包保化解责任机制,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建设进一步规范,连续三届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坚持领导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深入落实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形势逐年好转。严厉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深入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累计整改市县挂牌督办隐患196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不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荣获“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被授予“安徽省双拥模范县”称号。“六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连续两年荣获全国和省级法治县创建先进单位。

同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防、编制、地方志等工作不断加强,统计、外事、侨务、地震、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五年来,始终紧抓自身建设不动摇,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县“三十条”,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严格依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重大事项决策合法性审查。不断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向县委请示报告制度。累计办理人大议案建议631件、政协提案977件,满意度逐年提高。建立完善政府信息制度,推进重要民生事项、重大投资项目等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行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坚持把抓落实、办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强化目标导向,建立政府工作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制度,全面落实“找、交、销、查、考”工作机制,累计完成任务清单1267项,整改“四个点问题”清单事项122个。不断拓宽县长热线、市民论坛等服务渠道,新设“7812345”县长热线,成立县长热线受理中心、督办中心和信息中心,月均办理热线事项700余件,满意率达95%以上。累计播出《百姓对话》164期、《新闻前沿》52期。

廉洁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始终把党风廉洁建设纳入政府总体工作目标,严格执行“一岗双责”。持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严肃查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清退办公用房4408平方米,“三公”经费下降55%,公务用车进一步规范。深入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基本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各位代表,五年的拼搏奋进,换来了累累硕果。过去五年,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大局,用跨越赶超的目标激发动力,用开拓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动发展,让一个个项目变成了经济的增长点、一件件实事变成了群众的受益点、一项项工程变成了发展的着力点。五年间,我县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殊荣70余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接力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县人大和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勤劳付出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作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大干部、驻蒙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参与蒙城建设的各位投资者和关心支持蒙城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办好蒙城的事情:必须解放思想不动摇,紧抓国家层面的战略机遇以及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机遇,向改革要办法,向创新要思路,扩大对外开放,不断积蓄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必须扭住发展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攀高比强,突出“快、好、高”,在全市、在皖北、在全省范围内找目标、定标杆、争先进,持续壮大总量、提升均量、优化质量。必须改善民生不懈怠,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千方百计改善教育、医疗、饮水、住房、出行等各方面条件,让全县人民都有更多获得感。必须苦干实干不停步,坚持少说多做、勤勉工作,始终按照县委提出的“狮子型”、“老黄牛式”干部标准,面对挑战与困难,不争论、不回避、不退缩,努力做到苦干实干、善做善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蒙城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工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少数干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服务能力不强,新形势下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的“三大目标”,指明主攻“三大产业”、打造“三大中心”的发展路径,描绘建设“六个现代化新蒙城”的美好蓝图。新一届政府将一以贯之落实县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提升标杆、加速赶超,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主题,戮力同心,宵旰图治,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把蒙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党的会议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跻身全省经济总量十强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实现经济增速全市领先、经济总量全省进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8:41:41,工业化率达40%以上,农业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突破2.5,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中心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集聚人口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现。美丽集镇、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地净、路畅、水活、天蓝、林拥城”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升,实现地更净、路更畅、水更清、天更蓝、城更美。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就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发展,全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打造一批双创基地、孵化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5%。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促进100家小微企业升级为规模企业。大力实施产业创新升级工程,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百亿元产业,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三大产业产值占比达68%以上。深入推进行政审批、财税金融、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改革。

(二)坚定不移推进协调发展,全力构建城乡统筹新格局。

充分利用皖北六市中心节点的独特区位,加快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大力实施城乡规划提升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大力实施城乡建设提升工程,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推进美丽镇村建设,基本实现路网、水网、电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全覆盖。大力实施城乡管理提升工程,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

打造绿色城市,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建设涡河生态经济带,创建北淝河部级湿地公园、芡河下游湿地公园。加强资源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循环产业体系。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统筹推进“五水共治”行动,深入开展“减排、压煤、降尘、治车、禁烧”综合治理,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

(四)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全力塑造合作共赢新模式。

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确保引进市外资金年均增长15%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加快构建对外开放通道,推进亳蚌、阜淮快速城际铁路和亳蒙高速公路、涡河高等级航道改造工程建设,实施国省道干线提升工程、县乡公路畅通工程、客运场站建设工程,建成涡河蒙城枢纽工程。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深入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积极争创部级开发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洼地效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坚定不移推进共享发展,全力增加人民生活新福祉。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目标,认真落实“六个精准”工作要求,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完善教育、文化、就业、养老、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落实“三位一体”工作责任制,构建三级责任体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预防和杜绝各类较大事故发生。加强“法治蒙城”建设,积极打造法治政府。持续开展“平安蒙城”创建活动,切实增强各类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三、2017年工作安排

2017年是十七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工业强县,努力在推进提质增量上取得新成效。

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始终紧盯三大产业,做大经济总量,做强产业支撑,确保三大产业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扶持江淮安驰公司引进乘用车高端产品,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推进江淮汽车零部件供应巢、丹阳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扶优助强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建设4.5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完成孵化园一期工程,培育强英鸭业等农产品全产业链企业,引进落地食品加工企业15家。推进灵感科技智能家居、金福瑞红木家具等项目建成投产。继续实施“三小”培育提升工程,持续抓好“千名干部联系帮扶千家企业”活动,用好2亿元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0家。

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提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驱动发展引导资金,采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发展。大力引进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项目,加快推进中锐科技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建设。建成中森绿能二期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加快上海电气秸秆电厂建设,积极做好深圳拓邦锂电池等项目前期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亿元,增长30%以上。深入实施专利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工程,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0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授权发明专利35件以上。

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认真落实降低企业成本政策,围绕融资、用地、用工、用电、物流、税负、权证化等内容,打出企业减负“组合拳”。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申报安徽省著名商标5个、安徽省名牌产品2个,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2个。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增加振兴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确保全年在保余额不低于8亿元。继续做好中小微企业过桥续贷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周转资金达到8.3亿元,扶持企业不少于130家。用好“政企直通车”微信平台,穷尽办法、倾尽所能、依法依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请您回家,助您创业”活动,重点扶持筑梦社区、青年创客空间发展,鼓励蒙城老乡返乡创业、青年学子就业创业,确保新增私营企业500家以上、个体工商户5000户以上,新转化落地返乡创业项目300个。

(二)聚焦现代农业,努力在促进强农富农上取得新成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6.5亿斤。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奖补力度,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专用品牌粮食面积65万亩、各类瓜果蔬菜和苗木花卉面积54万亩,打造立仓、岳坊万亩莲藕基地。改造升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个,新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重点扶持牧原循环经济农业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新增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家。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多样化步伐,确保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5个、产品认证10个,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2个、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增家庭农场22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0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加快建设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基地,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加快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采取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110万亩。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确保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1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全国河湖试点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和“小农水”等项目建设,完成陈桥闸除险加固工程、港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港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水利智能化工程、农田治理工程、地头沟疏浚工程。新建加固小型水闸22座,整治河沟76条。继续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00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500亩,补充耕地4000亩,全面完成2016-2017年度32万亩高标准农田治理项目。

(三)聚焦三产升级,努力在加快现代服务业上取得新成效。

繁荣现代物流和商贸服务业。统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积极发展综合超市、品牌专卖店、酒店及特色餐饮等业态,加快构建核心商圈、特色街区、商业零售网点、专业市场等商贸流通体系。加快京开五金建材批发市场、红星美凯龙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大皖北农机大市场、二手车市场推进力度,支持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运现代物流园运行增效。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网点布局,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点向农村延伸。实施成品油布点规划,合理布局乡镇加油站点。深入推进“新网工程”,新建或改造农家店40家。

培育现代金融和电子商务业。加大金融信贷投放力度,确保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深化“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在保余额不低于6.5亿元。继续实施“532”政银险保证保险,在保余额达到6000万元。推进“税融通”业务全面开展,发放贷款2亿元。力争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安徽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家。规范民间投融资行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计划,确保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60家,实现线上销售3亿元以上。借助阿里巴巴·亳州馆、“菜大师”等线上平台,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新建30个村级淘宝网点,依托“菜鸟物流”和邮政物流,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

发展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深入挖掘庄子文化、史前文化、楹联文化、涡水文化资源,做好庄子故里等商标注册工作,进一步提升“庄子故里、逍遥蒙城”品牌内涵。制定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政策和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以“亳州文化旅游年”蒙城系列活动为契机,举办第八届华东六省曲艺大赛、第四届养生美食文化节、2017年淮河文化暨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加强文化旅游对外宣传营销,促进旅游消费与投资。大力推进多彩橡树产业园、九九慢城良种杜仲产业化基地、“乡愁·老集村”、“老烟厂1896”等项目建设,启动尉迟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前期工作,推进坛城北蒙故城考古发掘工作。争创全省旅游乡镇1个、旅游示范村2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文化旅游和健康养老业。积极建立养老消费机制,做好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机构相结合试点工作,提高医养服务水平,创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点3个。

(四)聚焦城乡建设,努力在提升功能品位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完善城乡规划。结合高铁站选址等重大项目布局,启动《蒙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工作,调整完善《蒙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编制完成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规划和老城区、涡北片区、开发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公共资源均等化、合理化配置。全面完成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编制18个省市县三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启动全域旅游和特色乡镇规划。强化各项规划与重大基础设施、三次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着力建设中心城区。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新建东光路等19条道路20公里。实施森林公园西片区、城南新区水系绿化等工程。建设图书馆、档案馆、第三水厂、乐土驿站、广电中心等项目。推进南华苑北区、望月小区B区、东光小区等6个保障房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工建设客运枢纽站及城乡公交换乘点。持续推进旧城改造。建设涡河景观带城区段一期工程,改造山桑路、宝塔路、嵇康路、北蒙大道,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21公里,新建停车场10个,修建公厕25所。启动庄子小区、干鲜果大市场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水电路网等配套功能。实施棚户区改造10700套,完成421套公租房续建任务。继续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四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数字城管工程,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县改市”。

着力打造美丽镇村。全面完成7个乡镇政府驻地(集镇)建成区整治和9个省级中心村建设任务,启动9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和15个省级中心村、5个市县级中心村建设。结合乡镇自身特点,积极打造特色小镇1个。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资金6.5亿元,实施X032许凤路、X034蒙阚路、G237蒙城段路面改善工程,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670公里,改造农村生产危桥100座、公路危桥27座。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严格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双考核”制度,落实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全面推进“河长制”,加快马沟、芦沟、西长沟等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一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乡镇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强化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15家禁养区养殖场搬迁或关闭任务,实施2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继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PM10平均浓度优于省市下达指标。深入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增绿、增效”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3万亩,新建绿色长廊120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5个和省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2个。

(五)聚焦项目引领,努力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取得新成效。

狠抓招商引资。继续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不动摇,采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标准厂房、优化投资环境等措施,持续招大引强引新。依托生态文化旅游、汽车及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招商中心,加强与重点区域商会、中介机构的联系,实行借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突出工业招商,持续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步伐,全面提升招商实效。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2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5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330亿元。推行招商项目评审制,严格合同管理,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狠抓项目建设。继续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四督四保”工作机制。紧盯32个省市重点续建项目和4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压实工作责任,倒排工作计划,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紧盯职教中心、森林公园慢行步道、鲲鹏路改造等113个政府投资项目和昌盛日电、上海电气等34个社会投资重点项目,定责任主体、定工作目标、定完成时限,促进项目早开工、快建成。加强部门联动配合,统筹做好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资金筹措、用地报批等关键环节,完善落实项目法人、工程招投标、竣工验收、审计监督等管理制度,全力破除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障碍。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加快220千伏乐土变电站、110千伏庄周变电站项目建设,实施引江济淮入亳工程、涡河蒙城枢纽工程、涡河五桥及东外环工程,推进亳蒙高速公路、涡河四桥及北外环工程等重大储备项目前期工作。

狠抓园区转型。以开发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引领,继续推进道路、电力、通信、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类项目建设,完善园区配套功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确保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10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2亿元。实施“两区”道路亮化工程、供电保障工程,开工建设邻里中心。加快推进9.6万平方米的创业园标准厂房二期工程,完成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建设容积率等政策规定,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加快推进大顺化纤、博鸿纺织、润达家具等企业重组工作。深入推行入园企业“一站式”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六)聚焦改革创新,努力在激发内生动力上取得新成效。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以减权去利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动态调整权力、责任、行政收费、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五个清单”,优化行政审批项目流程,积极推行网上办理,实现“放管服”有机统一。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探索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双告知”制度。实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全面实施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招投标监管机构和交易平台,从严规范招投标行为。完善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编制周转池管理制度,提升编制使用效率。

深化财政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实施科学、公平、规范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强化政府债务管控。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公用服务等领域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现保值增值。创新国有资本运行机制,支持城市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转型升级,成立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基金管理等公司,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向实体化运行。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企业债、私募债,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开展“劝耕贷”试点工作,促进金融资源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确保贷款额达到2亿元。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范围,让农民获得更多集体资产收益。继续以发放“两书一证”为抓手,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白杨林场改革工作。

(七)聚焦脱贫攻坚,努力在实现精准脱贫上取得新成效。

压实脱贫攻坚责任。认真落实“六看六确保”、“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坚持满足扶贫工作一切需求,火力全开,适当宽裕,分级负责,各方协同,工作到户,责任到人,加快户脱贫、村出列步伐。动态完善“四个清单”和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措施大全,健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精准退出和返贫预警机制,完善巩固脱贫后续计划和保障措施,落细落准落实脱贫攻坚任务。从严执行脱贫责任考核制度,健全帮扶网络,压实镇村责任,实行逐户销号,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继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项目,以“小集中”的方式在所有行政村建设村级小型光伏电站,改造贫困户危房2000户,完成贫困村道路、电网、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大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就业脱贫力度,着力破解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等难题。推进社保兜底脱贫,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财政补助标准均提高到4310元。

加大脱贫攻坚投入。积极用好各级扶贫专项资金,抓好县级配套,县财政预算配套扶贫资金5600万元。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将当年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出的40%以上、清理收回财政存量资金可统筹使用部分的50%以上,以及压缩出的行政办公经费用于扶贫工作。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多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工作。

(八)聚焦民生福祉,努力在建设和谐社会上取得新成效。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做好各项民生工程。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城镇就业7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4000人。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等五项保险的社会覆盖面,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力度,优先为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能力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认真落实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实现农村供水全覆盖。

统筹发展各项事业。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统筹推进教育一体化发展。制定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村小提升”和“全面改薄”工程,加快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扩大农村学区制和城区教育联盟试点范围,构建合作共生机制。开工建设三阳路小学、南附小政通路分校、三义中学、坛城中心小学等18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公办学校初高中分离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制度,大力推进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鼓励民营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加快社会办医发展步伐。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加快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启动“安徽省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围绕打造“15分钟健身圈”,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各种赛事活动。推动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强化统计管理,完成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扎实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着力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落实“三位一体”工作责任制,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预警机制,打造阳光、法治、责任。深化“平安蒙城”建设,建成视频数据平台及智能交通系统,完善立体化数字化治安防控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规范村级综治维稳站建设,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积极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活动,持续推进“打非治违”、隐患排查、挂牌督办等工作,预防和杜绝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基层监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加强国防教育,提升双拥共建水平,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统筹抓好物价、气象、人防、地震、残疾人、外事、侨务、地方志、民族宗教、红十字等工作。

各位代表!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牢记宗旨、夙夜在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讲看齐、见行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各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切实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制轨道。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努力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恪守为民宗旨。坚持把改善民生福祉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畅通诉求渠道,全面优化网上办事大厅功能,认真做好热线办理工作,着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勇于实干担当。牢固树立“干必争先、干必一流”的意识,始终保持敢挑“千斤重担”的志气。紧盯“四个点问题”,坚持“四化三可”,以目标为引领,以清单为抓手,画出“路线图”、制定“施工表”,做到每天都是节点,全年都是冲刺。永葆清正廉洁。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三十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大力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上一篇:体检科档案室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会计档案销毁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