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明对比视角下的中国和平崛起

时间:2022-10-18 01:55:16

中西文明对比视角下的中国和平崛起

摘要: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各个方面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则是西方的“中国”。从中西文明的角度来看,该“理论”的产生似乎不难理解。中国自古以和为贵,而西方则崇尚力量,熟衷战争。因此,两大文明的基因决定着双方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不同理解。中国在看待中国时要抱有理性态度,坚持在和平的基础上实现崛起成为西方眼中的强者。

关键词:中华文明;西方文明;和平崛起;文明差异

一、中华的“和”文化

布热津斯基曾对中华文明有过这样的描述“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自豪的文明。这一文明在所有方面都是极为先进的: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管理技巧、技术发明和政治权利。中国人不能忘怀的是,到1600年以前,中国一直在农业生产率、工业发明和生活水平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明能够使中国崛起不选择武力扩张方式,不谋求世界霸权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着的和谐与和平的博大精神。这种“和”的精神可以从一下五种关系窥见一斑: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人自古就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系辞传》中记载“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着非他也,三才之道也。”《易经》中将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天地即自然,其中体现了夭人合一的思想。《太平经》中称:“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日太平。”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诸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说法在许多古书经典中均可发现。

2、人与家庭的关系

中国人以“孝”为立人之本。历代君王也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其实,“孝”就体现了中国人与家庭的关系。《论语·学而》中提到“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仁之本与?”在这里孔子指出,一个人与若已具备孝悌之德,那他犯上的情况就会很少;不去犯上却喜欢作乱的人,那更是不会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孝德与梯德,乃是仁道的根本。事实上,中国人的确将孝悌之道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的追求和坚守。

3、人与社会的关系

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札”,“克己”是指人要克服自己身上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行。“复礼”在当时是指恢复周礼,其实质是要人要养成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札仪的习惯。这其实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4、人与人的关系

中国从古至今都在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等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5、国与国的关系

《左传·隐公十年》中记载“亲人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与邻国和睦相处是国家的福气。《尚书·典尧》中所提到的“协和万邦”的思想则体现了天下问所有国家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至于《老子》所讲的,“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这就是说大国尤其应谦下。大国像居于江河下流的水那样谦下,天下就容易交融,人类就容易和平相处。这些思想都表达了,国家之间应当讲求平等,和睦共处。中国至今仍坚持这样的追求,并为之努力。

以上分别简述了中华文明视角下的五种不同的关系,但其中却蕴含着同一个主题筒言之即“和”,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人与家庭的和睦;国与国的和平。在这种“和”文化根探蒂固的中华文明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对外战争史的空白便不言自明了。

二、西方的斗争文明

相较中国崛起之王道,西方列强则奉行霸道,穷兵黩武,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小国战胜强敌,以此实现崛起。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其实在西方思想当中充斥着武力与征服。这在以下三种西方的现实主义思想当中有着明确的体现:

1、尼采的“超人主义”

在本体论上,尼采认为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是一种“渴望统治”、“攫取权力”、“追求奴役和统治”的权力意志,“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尼采断言,人类与自然界万物均具有一种要创造、征服、占有他物的力量的意志,世界上的一切伟大事物尽管千变万化,其本质却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无机界的分解和化合等等。由此出发,尼采指出拥有最强权力意志的人即为超人超人具有权力欲统治欲极强;爱好战争;勇于攫取等特征。总之,尼采的超人哲学充满了人性恶的思想,鼓吹人们之间不平等,强者应该征服并且奴役弱者……

2、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指生物在变异、遗传与自然选择作用下的演变发展,物种淘汰和物种产生过程。这条理论引用到社会、国家发展则形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它的基本逻辑是实证分析推论出规范结论——既然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存在的只是优胜劣汰的现象,而且淘汰弱者、继承强者对于整个组织是有利的,那么优胜劣汰原则就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合理的。因此,强国对弱国的侵略奴役也是自然规律选择的结果,没有理由和必要阻止侵略与战争,因为这会阻止社会的进步。

3、马基雅弗利的政治实用主义

马基雅弗利在其《君主论》以权力为中心阐述了其政治实用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他心目中理想君主的治国方略。马基雅弗利认为一个君主要夺取政权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采取两条重要措施:一是用法,二是用力。所谓用法,就是要重视法治,制订有效的法律,所谓用力,就是要建立强大的常各国民军。他说,一个君主只有制订有效的法律,并用法律来约束人民,才能将人民的天性由恶变善,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合乎理性的国家。而法制必须由强大的武力来维持,否则便不具备强制力量。马基雅弗利提出的统治者权术思想的重要原则,就是君主在政治上不存在道德与否的问题,即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马基雅弗利主张“聪明”的君主应该运用软硬兼施的统治方法,即暴力与欺骗、高压和怀柔、刽子手和牧师相结合的手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以上三种西方思想各有侧重,但其共同点就在于他们的思想都体现了弱肉强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强调了战争的合法性,和追求权力的必要性。这些思想集大成于现实主义鼻祖汉斯·摩根索,并被不断完善。

三、文明差异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

综上所述,中国自身的文明基因决定了其崛起必然选择和平的方式;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从其文化背景出发,不可能接受中国可以和平崛起。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源自文明差异的分歧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要冷静看待中国,坚定和平发展道路。前文已经提及,中国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文明因素。从文明差异的角度讲该理论的提出有其必然性。因此,我国政府及国人没有必要被国际上的这种说法所左右,应当按部就班坚定自己的和平发展道路。这种和平发展一方面是指,中国的发展要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不诉诸武力,不侵犯他国利益……另一方面也包括,中国的发展要在和平的环境下进行,要着力维护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脱离了和平的环境,各国的发展都将受到消极的影响。在中国以和为贵的文明背景下,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崛起是有可能的;中国目前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也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维持和平的发展环境。

其次,在涉及有关国家重大利益问题是,要有所作为,在必要时应以坚决、强硬的态度应对蛮横、无理的行为。从西方的文明视角出发,他们对于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将这种担忧转化为限制中国发展甚至损害中国的实际行动则是中国不能容忍的。中国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西方甚至周边一些国家的侵害抱宽容的态度。但是,西方不同情弱者和妥协。中国多年奉行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至今初见成效理当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是指当他国在涉及中国根本和重要利益问题时应当采取坚决、强硬的态度和切实有效的措施。只有在其面前彰显实力、展示肌肉,让对方感受到一个强大国家的力量与愤怒,才能使其考虑成本、收敛行为。

再次,要警惕少数国家的不怀好意,借助各种国际窗口展示中国“和”文化,改善国际形象。以上分析是基于中西两种文明背景所阐述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某些国家的别有用心。中国的提出有其文化差异方面的必然性,但—些国家不愿看中国的崛起,别有用心的煽动,引起周边国家甚至是更大范围内的恐慌,以此为中国的崛起之路设置障碍也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

总之,中西方文明存在差异,从这个角度讲,文明也是导致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产生分歧甚至是冲突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目前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性大国的时期,也更容易产生问题。中国应当适当从这个视角出发,探寻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更好地应对崛起之路上的障碍。

上一篇:公安院校“校局合作”构建论纲 下一篇:“多元一体” 一个关于中华文明特征的根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