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初探

时间:2022-10-17 02:25:07

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初探

近几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舍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扩大,问题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度逐渐增强。有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新闻报道接踵而至:2013年1月3日报道,湖南凤凰农村小学四面透风,留守儿童手生冻疮;2013年1月7日报道,河南光山县4名小学生在上学途中溺水身亡,4名小学生皆为留守儿童……为了让留守儿童也能健康地成长,“两会”期间,部分省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2013年1月10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有关文件,提出留守儿童在基础设施、营养改善和交通需求方面将享受“三个优先”待遇;社会上,各种“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要想让他们真正快快乐乐地成长,我们必须首先要全面了解他们在成长中真正缺的是什么,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给予相应的对策,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帮扶。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在研究小学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中的几点思考。

一、阻碍小学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四缺”

(一)留守儿童缺营养,阻碍成长

《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显示,我国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问题突出,而农村留守儿童营养状况更是亟待改善。2009年,农村留守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约为非留守儿童的1.5倍。根据多年的家访及调查,总结出留守儿童缺营养的原因主要有3个:

1. 家庭经济困难。有些家庭由于经济困难,家里种什么就吃什么,水果、牛奶、肉类并不常吃,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的维生素、钙、蛋白质等营养供给不足,导致儿童易生病、发育迟缓等问题的发生。

2. 隔辈溺爱弊端。多数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看管。一直身在农村的他们,由于文化水平低,对科学饮食毫不了解,留守儿童合理膳食更是天方夜谭。由于隔辈溺爱,有时孩子挑食,监护人就任由他们不吃饭,然后给零花钱。孩子由于饮食安全意识淡薄,常常不吃饭,而拿零花钱去买很多垃圾食品吃,长此以往,他们必会因为缺乏营养而出现健康问题。

3. 寄宿条件限制。有些监护人自身是文盲,或没有时间,在学习上帮不了孩子,望子成龙心切的他们只能为孩子选择私人寄宿,希望寄宿所的老师能辅导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学得更好。但由于私人寄宿所没有人管理,以挣钱为目的的“照管”毕竟不能尽心尽力地为孩子着想。据我了解,有的寄宿所早饭或晚饭经常给孩子煮方便面加面条,蔬菜也基本上都是什么便宜吃什么,肉就更见不到几块了。学生每天只能在学校吃一顿有营养的,长期下去,学生的身体哪还有健康可言?

(二)留守儿童缺信心,阻碍成长

信心,是相信自己的理想、愿望或预见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据调查,85%以上的留守儿童缺乏自信心。他们常常叛逆或内心孤独、羞怯、畏缩,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害怕与人交往……①自信心的缺乏使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得很无力,因此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很低。同时,自信心也是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自信心,他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留守儿童缺乏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缺乏安全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和留守儿童交谈中得知,很多留守儿童因为长期见不到父母,严重缺乏安全感。在和我校二年级留守儿童交谈的时候,阳阳说:“有的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每天上学都有父母送,放学都有父母接,特别羡慕,感觉自己好像是没有人要的孩子一样。”小辉说:“开班会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回忆妈妈对我们的好,同学们说了很多妈妈关心他们的事,那时候我却忍不住哭了,我的妈妈已经出国三年了,妈妈的样子我都有些记不清了。每当我与同学闹矛盾的时候或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多想和妈妈说一说,可惜妈妈却不在身边。老师说妈妈是我们的保护伞,可我的保护伞在哪儿呢?”……孩子们说了很多自己的心里话,听得我感到心酸。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严重缺少父爱或母爱。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有的学生常常害怕自己做错事,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心理,做事不主动,遇到困难就退宿;有的学生甚至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就算成为坏学生也是“理所应当”,因为父母不管他……这样,既不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使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无稽之谈。

2. 家长的过高期望与要求,使他们缺乏成功经验。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出去挣钱全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一定得学习好,以作为对他们的回报。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与要求,使孩子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他们不能像别的同学一样尽情地玩儿,享受童年的快乐,他们觉得自己“肩负重任”,爸爸妈妈那么辛苦,不能对不起他们,于是学习成绩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而一旦学习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他们就会觉得失去所有,自己什么都不是。如果长久满足不了父母的期望,会使他们缺乏成功经验,慢慢变得灰心丧气,对自己缺乏自信,并产生自卑心理。这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3. 教师不恰当的评价,使他们产生退缩。儿童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期,教师不恰当的言语会对儿童自信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产生退缩行为及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影响其日后的学习与生活。②有些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没有人管,于是留守儿童成了他们随意斥责和宣泄的出气筒,成了他们“杀一儆百”的道具。教师的一味批评和训斥,致使这些孩子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长期在教学中受歧视的他们,渐渐觉得自己真的不如别人,产生错误的自我评价。自信心的丧失促使他们放弃任何努力,产生退缩、逃避的消极行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必然有碍于他们的成长。

(三)留守儿童缺礼貌,阻碍成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不仅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而且以亲善、礼貌而备受称颂,所以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是人与人之间长时期形成的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对亲人、熟人或生人表达情感和尊重的行为方式。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养成不懂礼貌的坏习惯,以后在社会上就很难立足。而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缺礼貌”的现象,从他们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懂礼貌会阻碍他们的成长。留守儿童缺礼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家庭原因。很多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照看,隔辈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他们不懂礼貌,不懂得尊老爱幼,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礼貌”是什么,也许他们都不知道。很多爷爷奶奶反应,有时候也管,也告诉孩子要有礼貌,但孩子不听,没办法,只能由之任之了。而这种“由之任之”的做法,完全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们不忍心教训孩子,怕委屈了孩子,结果由于孩子年纪小,礼貌观念模糊,逐渐养成不懂礼貌的坏习惯,将来很难与人相处。

有的留守儿童在个人家寄宿,家长怕孩子吃亏,给予错误引导,告诉孩子吃东西挑好的、吃饭尽量多吃、自己的东西别给别人用等等,结果致使孩子变得自私,礼貌全无。

2. 学校原因。有些农村地区的教师不注重自己的师表形象,行为不自尊,言语不检点,不懂得以身作则。学生模仿能力很强,难免会受到影响。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对学生思想道德漠不关心,结果往往导致学生人格方面出现问题,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留守儿童缺“自理能力”,阻碍成长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这里主要谈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由于孩子缺乏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阻碍了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利于他们正常的成长。而且生活自理如果都成问题,他们长大以后又怎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呢?留守儿童缺自理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家庭方面。有些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水平低,不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实际上,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恰恰害了孩子,使孩子失去了自己动手锻炼的机会。还有一些看护人,不懂得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做错了,也不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孩子在多次尝试中习惯了错误,也不利于自理能力的提高。我遇见过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在阿姨家寄宿,虽然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但自理能力还是特别差,每天书包特别乱,老师让拿书,他找不到,老师让拿卷子,他有时找半天才能找到。由于监护人不注重指导,虽然老师批评了他几次,他都没有改变。后来老师了解情况后,帮其指导,渐渐地他整理书包的能力才有所提高。可见,家长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对成长是多么重要。

2. 学校方面。记得十多年前,学校每周都会有劳动课,教小学生叠衣服、洗头等,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但如今,学校教育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课、实践课渐渐消失,或被改成了自习课或语文课等。学习成了学生每天生活的全部,这样非常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③但由于各种原因,缺营养、缺信心、缺礼貌、缺自理能力却潜移默化地成了阻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二、同心协力,改变现状,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政府加大力度

政府重视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政府应加大留守儿童工作的投入力度。

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落实农村小学生午餐补助,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这样,不仅能给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的统一管理,也可以让他们实现科学饮食,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当然,学校硬设施的完善,还不足以实现这些,加强师资力量和师德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堪忧。④虽然近几年国家实行特岗计划、硕士计划,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仍存在。城乡师资力量严重不均衡。这些都不利于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完善管理。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就必须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切实实现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能够享受同等的薪资待遇,享有同等的培训机会。

2. 制定相关的政策,并成立专门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的机构。建立地区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当地留守儿童动态信息,并进行分类,加大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帮扶,解决留守儿童身体问题及心理问题。同时要扩大社会宣传,促进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的有序进行。

3. 加快落实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国家政府如果能给农民更多的倾斜政策,农民在家就能挣很多钱,就不必进城打工了,而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有些人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还必须打破城乡壁垒,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福利待遇,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就业等问题,让留守儿童可以随父母进城,享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机会。”这个解决办法从大局上来看,并不是一个好办法。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如果农民都进城了,那么中国的粮食谁来生产?结果势必会使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了,却产生很多其他的社会问题。

(二)学校完善教育

学校教育是影响留守儿童的主渠道。学校应努力完善教育,让留守儿童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1. 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学校应考虑当地和本校实际,结合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和学习特点,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结合本校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教育,有效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2. 倡导教师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鼓励教师自觉关爱留守儿童,并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小学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多,最能洞察学生的心理。如果他们能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细心观察留守儿童的学习变化及心理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积极开展有各种意义的课外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免于与同学脱节,造成不必要的心理障碍。

(三)家庭明确责任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父母应改变原有教育观念,明确自己的责任。为人父母,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远远不够的,父母要多和老师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并及时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父母应多与孩子联系,加强情感沟通,为他们排忧解难,而不能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情况。只有这样,留守儿童们才会找到归属感,幸福地成长。

2. 监护人要明确自己的监护责任。监护人要多了解儿童饮食方面的知识,多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把“溺爱”孩子转变为正确地“爱”孩子,在孩子行为习惯和社交礼仪方面给予正确引导,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主动找他人帮忙,而不是无责任地放弃。只有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使孩子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四)社会携手关爱

社会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社会携手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途径。

1. 集中物资,通过政府了解当地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合理地把这些物资按需有序地捐赠给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问题、学习问题等。帮助留守儿童是一个长期的事,所以希望有些公司或单位能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公司或单位的一个长远计划,而不只是一时凑热闹,或单单为了宣传而成了“一次性”关爱。

2. 集中人力,有组织地帮助留守儿童疏导心理问题,成为“家长”。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关怀,关心他们的学习、思想和行为习惯,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再与别人不同,并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社会任务,希望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再成为我们心中的痛,让留守儿童也能健健康康地成长。

注释:

①孙玄玄.小学生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浙江教学研究,2003(4):53-55.

②左彩云,李一.教师言语对幼儿自信心影响的问题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9):188-189.

③孙超.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6):54-55.

④张军.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2):106-108.

上一篇:小学教师积极情绪、复原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 下一篇: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叙事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