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问题

时间:2022-10-17 05:06:07

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问题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 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关键词】生活 数学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6-02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 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一、注重情景,激发探索欲望

在数学教 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 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 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 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 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 力。

二、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 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生活数学化。如,我们可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形式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利用已 学过的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知识,美术知识、语言知识、生产常识对长方体和它的表面进 行探究。以此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 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 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用 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 量。

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只是出发,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中的事物,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册《时 分 秒》这以内容时,先出示钟面并提问:“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有谁知道?”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到时间:学校几时上课、几时放学;家长要求早上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等等,许多学生已经会认钟面上的时刻。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兴趣很高,争先恐后的发言。教师借此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你会认钟面上的时刻,那你能在按老师的要求在钟面上拨出时间吗?”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让会拨的学生演示怎么拨的,并说明原因。从而让所有学生学会钟面上有几大格,几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多长时间,分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分钟等内容。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之间用已有的知识互相交流学会的。整个过程教师只是稍微的引导、点拨,而演示的学生才能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得到了培养,知识得到巩固;其他学生学的轻松记得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将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学生实际相连,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中发现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还是《时 分 秒 》这一课,在教学时刻的写法时,我课前安排学生看看家里电话、电视、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什么样子的,记录3个在课堂上交流。现在是信息时代,这些用品和学生紧密相连,学生特别感兴趣。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时间的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四人一小组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玩具是学生身边的事物,经常触摸的。故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人人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回答问题很积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吸取数学养分,真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

四、使学生学会以数学的眼光、思维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学生要学好数学光有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会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如何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呢?

首先,要将数学带到学生身边,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统计》时,将教材进行了重组。例题中让学生统计小英家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只鸭,多少只鹅。我班的学生生活在城镇上,这些素材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学起来没兴趣。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喜欢玩游戏,我就抛开教材例题内容,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在小组内调查、统计“喜欢跑步有几人,喜欢跳绳的有几人,喜欢玩画片的有几人,喜欢跳皮筋的有几人。”统计完后再让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这样将数学学习的素材带到学生身边,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来统计、分析这些素材。

其次,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用数学的眼光思考、分析问题的思想。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可能性》这一课时,上完新课,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情景准确理解并运用“一定” “可能”“不可能”这几个词。而这几个词在数学中的含义又比较特别:“一定”表示事情必须会发生;“可能”表示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则表示事情绝对不会发生。二年级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个概率含义在生活中的理解是有所欠缺的。当让学生用这几个词以数学的思维去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时,问题就出来了。学生有的造句“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句话但从语法上讲并无错误,若从数学的思维来分析的话,这个“一定”就不能放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所表示的是一种意向,一种态度和决心。但,并不表明“好好学习”这个行为一定会发生。对于这样的数学思维,学生可能想不到,作为教师就应该慢慢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这种思想,学生随着知识和年龄的不断增长,慢慢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思维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最后,还要注重课后延伸。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最终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多边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在回家的途中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这样就把课堂中的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了。

上一篇:数学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下一篇:课堂提问艺术是展开学生想象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