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时间:2022-02-16 08:49:58

数学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摘要】探究始发于问题。从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来看,探究性学习是围绕问题(学习任务)而展开的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就是“问题导向式学习”,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探究性教学的关键,笔者就此谈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探究性问题 设计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3-02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线(也是数学的心脏),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质量决定探究性学习的质量。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谈问题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技巧。

一、问题的设计原则:

1.聚合性原则:问题要形成系列,一个中心,众问环绕,所有问题围绕中心发散。

2.渐进性原则:问题要形成梯度,由简入深,循序渐进。

3.有效性原则:或者说是启发性原则,即问题要形成效度,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发思维碰撞。同时,问题要结合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属于“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该问的就问,不该问的千万别问。

4.确定性原则:问题要表述清楚,指向明确,语言规范,切忌模棱两可,学生不知所云。

5.开放性原则:也就是问题要具有创新性,不同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通的解决方案,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问题的设计技巧

1、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年、月、日》时,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有一个老大爷,今年6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中有的说,老大爷今年63岁,一年过一个生日,至少也应有62个,怎么只有15个呢?是不是老师弄错了……我适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学生打开课本,急切地阅读起来。“原来每4年有一个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老大爷的生日就是2月29日。”“原来年、月、日这么有趣!”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会了数学的奥秘,激起学习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2、保障有效时空,鼓励自主探究。

有效教学需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准备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要有与教材相关的学习材料的准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1)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在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例如,教学《认识线段》,给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毛线,让学生通过把毛线拉直感知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接着让学生经历变式操作竖着拉直、斜着拉直等,充分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一根毛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抽象”,从而有效地完成线段这一概念学习的过程。(2)创设充分的实践时空。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时间,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进行多角度地分析与比较,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教学《认识角》,安排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活动前,教师和学生商定找角的规则:音乐声起,走下座位,寻找生活中的角;一边用手指,一边轻轻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音乐声停,回座位坐好。用一段音乐来掌控学生实践的时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得开心,学得有效。(3)凸显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猜想、讨论,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自主获取知识,掌握方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安排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第一步,提供材料,启发大胆猜想;第二步,分组实验,发现计算方法;第三步,验证归纳,确认计算方法;第四步,整理应用,揭示学习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梳理出寻求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途径:实验发现验证。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但学习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3、营造有序氛围,倡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分享数学知识与经验、思想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反思、评价和修正的机会。教师要创设平等有序的氛围,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对学生积极信任和期待。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将其组合成若干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的目标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还可以互换。例如,我们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小组4位成员进行分工:1号、3号负责测量,2号、4号负责记录,合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出长方形的面积,把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结合表格,组织学生讨论:从上往下看,数据有什么变化?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发现: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越来越多,长和宽所含的厘米数也越来越多;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一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4、学习有用数学,注重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中的实践应用不仅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些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在解决“无缝对接”问题时,例如:用一块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白铁皮做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的铁皮箱。学生通过计算得出可以做成,但有的学生是用画草图的方法作出判断,白铁皮不够长,所以不能做成。在解决“卡车运货”问题时,例如: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运21吨煤,要运几趟?21÷5=4(趟)……1(吨),余下1吨还需运一趟,采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一共5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有用的,也是有价值的。

教师运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是逐步研究、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坚持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

[2]《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人民教育出版社

[3]《经验与教育》――约翰・杜威

[4]《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商务印书馆出版

[5]《爱弥儿》――法国作家卢梭,商务印书馆出版

[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钟景迅

[7]《教与学的探究策略》――刘建明

[8]探究学习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徐学福

上一篇:机械制图绪论课教学研究 下一篇: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