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初探

时间:2022-10-17 04:33:44

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初探

摘要:抗挫折心理素质是个体应对挫折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是学校挫折教育的基本目标。充分认识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类型,科学有效地预防和调适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对其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保障和促进功能。

关键词: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19-03

一、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致使个人动机或需要不能实现时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受挫能力的教育。调查表明,目前在校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和家庭来源差异。然而,挫折教育活动在实施中缺乏科学性,违背了高职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挫折教育刚上路就迷路。科学培养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重要教育命题。

从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角度看,19-22岁被心理学家形象地称为“心理断乳期”、“矛盾期”、“危机期”,是完全脱离父母监护而开始独立成长的时期。在现实中,有的高职学生面对挫折,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产生焦虑不安、苦闷自卑的负性情绪。究其原因,一方面,生理发育成熟与心理发展滞后不平衡。随着高职学生各项生理机能的成熟,引发了心理的急剧变化,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同步,使得缺乏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心理问题,陷入苦闷、焦虑和抑郁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不良教养方式引发受挫心理障碍。比如,师长过高的期望值,使高职学生承受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们亟须具备良好的抗挫折心理素质。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是健全高职生心理素质的需要,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居于战略地位。

二、客观分析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表现

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遇到挫折。不同高职学生的挫折反应差别很大,有的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如继续努力、策略讽整等;有的采取消极妥协的反应方式,如攻击、固执、焦虑、抑郁、推诿等,极易形成心理疾患。高职学生的受挫心理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因理想现实差距产生的悲观失望

高职生的诸多挫折适应性问题中,因理想与现实差距而产生挫折感尤其突出。由于高考的失利,许多高职生往往找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缺乏科学的学习规划,学习和生活缺乏动机,意志消退,行为懒散,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职生感到空虚、无聊、茫然,不知所措。一方面,入学前他们希望考上理想大学和专业,但因成绩原因,部分高职生学非所愿,入学就有了沉重的失落感,专业认同感未得到满足,专业学习兴趣低下,产生心理挫折;另一方面,很多高职生认为,大学是神圣的科学殿堂,是通向人生的成功之路。考上大学后发现,现实是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等方面与想象的“天堂”有一定差距。满堂灌的课堂、拥挤的食堂、喧闹的宿舍等,使他们感到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困惑迷茫。

(二)因学业不良而产生的自卑焦虑

部分高职生中学时成绩较好,但步入大学后,由于竞争对手不一样,很多学生学习能力差不多,而且分数不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综合素质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变得尤其重要,他们首先在学习理念上产生了学习挫折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则进一步引发了学业挫折。比如,对大学课程仍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结果学习成绩不理想,出现了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一方面,部分学生不清楚要学什么,他们感觉学习目标模糊茫然,不像中学那样明确具体;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从何学,他们习惯了接受式学习,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依赖性强的高职生心理压力尤其大,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三)因人际不谐而产生的自闭胆怯

高职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增长见识、获取友谊、发展能力。但是,有的大学生由于交往技巧、言语表达、个性特征等方面欠佳,引发了一系列人际交往障碍。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在风俗习惯、爱好特长、性格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面临全新的人际适应性问题,交往中存在不协调现象;另一方面,高职生心理尚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较少,加之自我评价不恰当,形成孤僻、羞怯、自卑的交往心态,独来独往。有些学生把教师或同学对他们交往中的善意批评和建议看作故意刁难,对人际关系产生隔阂、胆怯、冷漠的心理。

(四)因情感受挫而产生的绝望自弃

高职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熟,对异性更加关心,希望与异往,他们普遍对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然而,有些高职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对待失恋,一旦追求不到“意中人”,就会在心理上着急烦躁、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在行为上走极端,有些学生自甘堕落、自暴自弃、不能自拔,产生报复和轻生的念头。此外,由于高职生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学习,谈恋爱又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当二者产生冲突时,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心理障碍。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跳楼自杀的案件,绝大多数是由恋爱问题所导致的。失恋受挫的产生,原因在于每个学生生活背景、个性特征迥异,加之人生阅历少,在交往知识和技巧上存在不足,因而承受不了由于失恋所带来的消极情绪。

(五)因就业不顺而产生的紧张焦虑

目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也会遇到诸多挫折与困难。造成当代高职生就业挫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导致高职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岗位供需结构失衡,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部分高职生在求职择业中屡屡受挫,容易心情烦躁、焦虑不安;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引发就业挫折。目前,尽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起步,但在实施中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感到十分迷惘、困惑,不清楚自己要找什么工作、能干好什么工作、如何准备求职面试。残酷现实的就业竞争严重挫伤了他们原有的就业期待,就业的不顺畅使他们在就业中容易产生紧张、困惑和焦虑。

三、高职学生受挫心理的预防与调适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高职生都可能会遭遇挫折,但受挫心理及行为反应却大相径庭。有的人能从逆境中奋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在战胜挫折中增加知识和才干,大大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有的人稍遇挫折就意气消沉,萎靡不振,丧失了前进的信心与勇气,引发各种适应性问题。由于高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有必要对他们的受挫心理进行预防和调适。

(一)培养高职生正确的挫折观,辩证看待挫折

全面、客观地看待挫折,能使大学生对挫折无可畏惧,超越逆境,战胜挫折。教育者应让高职学生辩证地认识挫折的客观性、普遍性、连续性和两重性,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挫折观,挖掘潜在的受挫能力。纵观古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大都是在逆境、坎坷与挫折中成长的,无不经历过挫折与失败。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三落三起”的政治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同样面对挫折、困难,不同个体的反应却大相径庭:有些人畏惧、沉沦、恐慌,从此意气消沉、萎靡不振,丧失了前进的信心与勇气,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有些人从逆境中奋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积极应对挫折,战胜挫折,成为强者。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要辩证看待生活中的成败。教育者应让高职生认识到,自然界、社会间的万事万物都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因此,高职生如何克服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挫折的客观认知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训练高职生进行合理归因,调整抱负水平

心理学家韦纳对失败归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将失败归于何种原因,对个体活动和积极性将会有很大影响。把失败归于主观原因,会使人感到内疚、无助。比如,一个学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由于学习不够努力,而不是由于教师教学水平或试卷难度太大。在应对挫折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应让高职生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归因方式,当受到挫折后,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对挫折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提醒自己做换位思考,这样就能逐步改变不合理认知,减少受挫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适度调整高职生的抱负水平,消除消极受挫体验。高职生都有自身的追求目标,且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确定的标准是否合理相当重要。如果个体的抱负水平过低,尽管容易达到既定目标,但个体决不会有较大的满足度,难以激发潜在的自信。反之,如果个体抱负水平过高,超过了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即便他竭尽全力,还是力不从心,也难以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容易产生受挫心理。因此,确立适度的抱负水平对有效防止和消除高职生受挫心理十分必要。

(三)创设挫折情境,优化受挫心理品质培养

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由此可见,抗挫折心理素质是在挫折情境中磨砺成的。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认为:“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抗挫折心理素质不是高职生先天具备的生物本能,而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以此为基础培养高职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比如,组织高职生野外素质拓展训练、军事训练、夏令营、竞技争霸赛、社交能手大比拼等活动,为他们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高职生积极寻求摆脱挫折、走出困境的办法,获取战胜挫折的成就感。高职生在挫折情境中习得的应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会迁移到其他挫折情境中,使得他们在遭遇挫折后能做出积极主动的适应。教育者应注意在高职生受挫成功和受挫失败时分别对其表扬肯定和鼓励安慰。同时,和谐的育人环境能够给高职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如果高职生所在的集体充满友爱、和睦、和谐的氛围,受挫者就能切身体会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团结、融洽和舒适的集体中,感受到来自集体的爱,就会从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与信心。

(四)教会高职生掌握有效的挫折应对方法,减轻受挫压力

在遭遇挫折时,只有对它进行认真分析,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回避挫折与困难,只能使人失去理智。教育者应教会高职生应对挫折的正确方法。第一,认知调节法。当高职生遇到挫折时,要用理智的眼光分析受挫原因,同时发现事物积极的一面,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改变挫折情境,减轻挫折压力。第二,注意转移法。高职生内心受到创伤后,应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或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淡化不良情绪,使内心恢复平静。第三,心理疏导法。高职生在遭受挫折时,应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主动找师长、亲友倾诉,使自己的不快情绪得到宣泄。第四,榜样讲述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感召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最好的榜样是学生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应注意收集学校或班级素材,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挫折教育。结合学科教学,教育学生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为榜样,使其从中吸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增添战胜挫折的能力和信心。

(五)加强抗挫折心理素质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

目前,专门针对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进展缓慢。“挫折教育”概念界定不科学、心理测试量表缺失、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模式构建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第一,高度重视抗挫折心理素质理论的构建及测评工具的研发。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个案访谈、问卷调查,探索当代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基本成分。第二,建立健全高职生抗挫折心理问题调适机制。教育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调适高职生各类受挫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系统、科学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模式(既关注挫折事件,又关注社会变迁),使之能有效指导高职生挫折教育实践。第三,深入开展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教育者应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整合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形成的内在根源和外在条件,大规模开展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调查,探讨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路径与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抗挫折心理素质训练,增强高职生挫折应对的自我效能感。此外,设立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辅助高职生处理好成长挫折,建立量化的抗挫折心理素质测评体系,建立抗挫折心理素质档案管理系统,构建抗挫折心理问题预警和评估机制,验证高职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可行性。

[基金项目:201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编号:2010QNJY19)。项目主持人:张骞]

[张骞:西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邓丽芬: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助教,本科,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上一篇:数字化环境中的大学艺体生英语学习刍议 下一篇:中小学体育课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