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23 08:55:13

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 要: 为了探讨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本文采用《大学生挫折感问卷》对广东15所高职院校的153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广东高职生的挫折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家庭”挫折感平均得分最高,“学习”挫折感平均得分最低;(2)广东高职生的挫折感在性别、年级、出生类型变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现状

一、引言

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史都充分证明,处于变革的社会中的人,其心理普遍存在着巨大压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成员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从升学到就业的一系列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学习等状况,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挫折情境,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遭遇挫折的频数高、范围大,从承受“高考失利”到担心“毕业分配”,确有部分大学生一直在经受着如此之类的挫折事件。所谓挫折就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挫折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从客观上看,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对象和情境,称为挫折情境或挫折源;其二是从主观上看,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时的情绪反应,称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挫折情境(挫折源)和挫折感(挫折心理)是密切联系的。一般来说,挫折情境越严重,挫折感愈明显。但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S—R(刺激—反应)过程,而是S—O—R(刺激—机体—反应)过程,即与个体状态有关,其核心是认知水平和抗挫折素质。故同样的挫折情境,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其挫折感是大不一样的。[1]本文对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现状加以分析,对于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调适和摆脱挫折感,进而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粤东、粤西、粤北和珠三角地区15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涵盖了文、理、工、农、医等学科专业,被试的户籍所在地遍布全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发问卷1920份,回收有效问卷1539份,有效回收率为80.16%。研究对象分布情况如下:男生731人,女生808人;独生子女180人,非独生子女1359人;大一学生685人,大二学生502人,大三学生352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挫折感问卷》。[2]该问卷由59个项目组成,包括9个因子,分别是:学习挫折感、人际交往挫折感、恋爱挫折感、情绪挫折感、生理健康挫折感、适应挫折感、家庭挫折感、学校挫折感、择业挫折感。该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在0.740~0.860之间,复测信度在0.582~0.764之间;以SCL-90总分作为效标,考查挫折感与心理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挫折感与心理症状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挫折感越强烈,心理症状越重,心理越不健康,该问卷显示了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问卷采用Likert 式5点记分的方法,1表示没有,5表示很强,得分越高表示挫折感越强。

(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施测,所得数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结果

(一)高职生挫折感的总体状况

对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现状从整体上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其结果见表1。表1结果显示,广东高职生挫折感总均分(M=2.18)略低于均值3,说明高职生整体挫折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即处于较弱与一般之间。高职生挫折感9个因子得分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家庭挫折感(M=2.46)、生理健康挫折感(M=2.42)、适应挫折感(M=2.32)、恋爱挫折感(M=2.31)、学校挫折感(M=2.12)、择业挫折感(M=2.08)、人际交往挫折感(M=2.06)、情绪挫折感(M=1.95)、学习挫折感(M=1.93)。

广东高职生挫折感处于一般、较强或很强水平者占总体百分比的情况如下:家庭挫折感占58.23%、生理健康挫折感占55.05%、适应挫折感占50.02%、恋爱挫折感占49.58%、学校挫折感占34.74%、择业挫折感占32.29%、人际交往挫折感占32.51%、情绪挫折感占24.69%、学习挫折感占25.44%。一般来说,挫折感强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低。[3]

(二)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差异比较

1.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性别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广东高职生挫折感总体及各因子的性别差异,结果见表1。表1结果显示,广东高职男生与高职女生在学习挫折感、恋爱挫折感、适应挫折感、家庭挫折感、学校挫折感等因子上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高职男生的学习挫折感、学校挫折感明显较高职女生强烈;广东高职女生的恋爱挫折感、适应挫折感、家庭挫折感明显较高职男生强烈。

2.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年级差异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广东高职生挫折感总体及各因子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2。表2结果显示,广东高职生挫折感总体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在适应挫折感、学校挫折感、择业挫折感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显示,在适应挫折感上,只有二年级与三年级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挫折感上,一年级与二年级高职生差异显著,二年级与三年级高职生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三年级高职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择业挫折感上,只有一年级与二年级高职生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余年级间差异不显著。

3.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出生类型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不同出生类型即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广东高职生挫折感总体及各因子的差异,结果见表3。表3结果显示,广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高职生在学习挫折感、择业挫折感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广东独生子女高职生在学习挫折感、择业挫折感上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高职生。

四、讨论

(一)广东高职生挫折感总体情况分析

对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现状从整体上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表明,高职生的挫折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M=2.18),略低于均值3,即处于较弱与一般之间。李晓峰等人[4]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作品分析法对2260名大学生的挫折感进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的统计手段,从引起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大方面,确定大学生挫折的九种类型。[5]广东高职生来自外部的挫折感(M=2.21)较来自内部的挫折感(M=2.15)强。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最主要来源是家庭(M=2.46),家庭挫折感处于一般、较强或很强水平者占总体的58.23%;学习挫折感(M=1.93)最弱,学习挫折感处于一般、较强或很强水平者占总体的25.44%。

1.广东高职生外部挫折感的表现

(1)苦恼、无奈——高职生的家庭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家庭挫折感上的得分为2.46。部分高职生“为自己不能像别人那样有幸福的家庭生活而感到苦恼”,“看到他人才貌双全、家境优越而感到自卑和不平衡”。家庭是高职生赖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质场所,然而家境的客观差别,对于每一位高职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2)惶惑、烦恼——高职生适应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适应挫折感上的得分为2.32。部分高职生“由于大学生活无以依赖、感到无所适从”,“由于普通话不标准,不愿与同学沟通而备受孤独”。高职生在升入大学以前,他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大学里的生活了解甚少,入学后,环境变了,学习习惯、方法、要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新的班集体里,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过去的生活风格和行为习惯,他们不得不互相适应。

(3)失落、忧虑——高职生学校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学校挫折感上的得分为2.12。部分高职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而感到失落”,“对大学中的不公平现象感到难以忍受”。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位列世界前茅,高校之间发展明显不平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等方面明显较全日制本科院校差。学生把上高职院校当成无奈选择,有些学生甚至不愿告诉别人自己是高职生。这种自卑、压抑的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心情。他们情绪敏感、不稳定、不协调, 存在着生理的迅速发育与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

(4)脱节、落差——高职生的择业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择业挫折感上的得分为2.08。部分高职生身临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面对就业人才市场竞争的压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阅历贫乏的高职生,较易产生学科专业烦恼、自身素质烦恼、社会现实烦恼。其实,学富五车不等于才高八斗,只有技能和才艺才能改变命运。

(5)自负、困惑——高职生人际交往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交往挫折感上的得分为2.06。部分高职生“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关系而感到郁闷、情绪低落”,“为同寝室同学的自我中心行为而感到气恼”。不和谐的生生关系不仅给高职生本人带来消极影响,而且还会给周围人造成困扰。“人际交往”挫折感组平均数最低。这可能是因为高职生也是在高考中经过一定分数线筛选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比较高,再加上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单纯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里都能较好地相处。高职生有时会受到歧视,在这种压力下,他们作为同一个团体的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这样的氛围无疑会给他们的感情带来促进作用,人际挫折感自然也会有所减少。相对本科生来说,大部分高职生在高中时期都不是非常好学的,他们把学习以外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和其他人和物的接触上,因而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弱。这些都会很好地促进高职生的人际关系,降低其人际交往的挫折感。

2.广东高职生内部挫折感的表现

(1)困顿、倦怠——高职生生理健康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生理健康挫折感上的得分为2.42。部分高职生为“食欲不振、生病、失眠而感到忧虑”,“因长期头痛、失眠而痛苦不堪”。事实证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

(2)迷惘、纠结——高职生恋爱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恋爱挫折感上的得分为2.31。部分高职生感觉到“因与恋人分手而感到受打击、受伤害”,“因我爱的人离我而去而感到沮丧”;有些高职生的恋爱导致个人情绪起伏、烦恼不已、成绩下降、“进退两难”,带来许多不该产生的烦恼。[6]

(3)烦恼、困扰——高职生情绪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情绪挫折感上的得分为1.95。部分高职生因心理上的困惑“浮躁不安、无所适从”,他们常“因情绪波动大而感到烦恼”,认为“别人的言行对我的情绪有影响”,遇到困难时往往会出现心理上的困扰。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点使这种不良情绪进一步扩大。 这种挫折感带来的普遍、严重的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舒缓、化解,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一系列事情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

(4)忙碌、负重——高职生学习挫折感。广东高职生在学习挫折感上的得分为1.93。部分高职生为“没能考到自己理想的分数而感到难受”,“因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成绩不相符而感到失去信心”,有的想学学不好,学习动力缺乏或学习动机过强,有的学习焦虑、学习疲劳、习得性自暴自弃等。另外,很多高职生为了增加自己未来从业的竞争实力,积极参加国家本科自学考试,他们既要学好学校的课程,又要学好自考本科的课程,学习负担过重引起的紧张焦虑和压力可想而知。

(二)广东高职生挫折感差异比较

1.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性别差异

广东高职男生与高职女生在学习挫折感、恋爱挫折感、适应挫折感、家庭挫折感、学校挫折感等因子上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第一,广东高职男生的学习挫折感、学校挫折感明显较高职女生强烈。一般来说,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性的成就动机要高于女性 。相对于高职女生来讲,高职男生的学习基础本来就不算好,而大学校园里各种过级如英语四级、计算机考试等,名目繁多的从业资格证考试如会计师、律师、厨师等无疑给高职男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挫折感。一旦在学习上失败,他们受到的打击是非常大的。然而,男性的成就动机要明显强于女性。面对无奈的选择——上高职院校,高职男生的自卑、压抑的情绪明显较高职女生强烈。第二,广东高职女生的恋爱挫折感、适应挫折感、家庭挫折感明显较高职男生强烈。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以家庭为重,在恋爱中,她们感情投入较多且深,敏感多疑,易于耗费精力,一旦失恋,容易受到伤害。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的家庭观念更重,对家长有强烈的报恩和依赖心理,当远离父母后,心理压力加大。另外,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看到父母花那么多钱供自己读书,这本身就容易使多愁善感的高职女生较高职男生产生较重的负疚感,越是懂事的女生越怕对不起父母,挫折感也越强。

2.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年级差异

广东高职生在适应挫折感、学校挫折感、择业挫折感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第一,在适应挫折感上,只有二年级与三年级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均值上来比较发现,三年级高职生感受到的适应挫折感比二年级高职生要强。三年级高职生觉得大学时光一晃而过,还有许多知识技能没有学到手,许多想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感到时间不够用。所以,三年级高职生感受到的适应挫折感比二年级高职生更强。第二,在学校挫折感上,一年级与二年级高职生差异显著,二年级与三年级高职生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三年级高职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从均值上来比较发现,三年级高职生感受到的学校挫折感比二年级高职生要强。三年级高职生一般都趋于成熟,其心理特征与成人接近,能够比较理智地对待各种问题。面对高职院校在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等方面明显较全日制本科院校差这一现实,在临近毕业之际,他们的内心充满着责任感、忧虑感、失落感等,进而产生挫折感。第三,在择业挫折感上,只有一年级与二年级高职生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余年级间差异不显著;从均值上来比较发现,一年级高职生感受到的学校挫折感比二年级高职生要强。这可能和许多高职生对目前的市场调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尚未适应有关。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3.广东高职生挫折感的出生类型差异

广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高职生在学习挫折感、择业挫折感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广东独生子女高职生的学习挫折感、择业挫折感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高职生。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看重学习,更重视考取什么样的学校和毕业后的去向,这与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和家长的期望值相关。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原本是家庭的“小太阳”,习惯于被家长和老师宠着,形成唯我独尊的骄子心理。他们如果想在学校里取得好的成绩,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当学习未能取得满意的成绩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比非独生子女高职生更强烈的挫折感,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降低。

五、结论

广东高职生的挫折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家庭”挫折感平均得分最高,“学习”挫折感平均得分最低;广东高职生的挫折感在性别、年级、出生类型变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5-66.

[2][5] 张旭东.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及调适[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6-89.

[3] 冯江平.挫折心理学[J].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4][6] 李晓峰,许占权,张旭东.大学生挫折情境、挫折感解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7):201-205.

上一篇:解析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探索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