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17 12:22:36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环境分析及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已成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其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就此,本文认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自愿、民主、规范运作等原则,进行其发展定位、政府角色定位,并优化其外部环境、规范其内部环境。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5-0105-04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的产生和发展, 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一项重大创新, 已成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尽快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据国家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万多个,会员农户2 365万,带动非会员农户3 245万,两类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机制创新,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其实质就是要让农民富裕、农业进步、农村发展, 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由于各方面认识不到位、财政及其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内部管理不规范及成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基于此,笔者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进行了一些探讨。

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点及类型

1.1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涵义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业从业者为了谋求、维护和改进其共同利益, 按照自愿、公平、民主、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 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经济组织。即是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联合所有、成员民主控制和积极参与并受益的特殊的法人组织, 其所有权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归全体成员。

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性

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般具有5大特征:①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不以营利而以为成员提供服务、帮助农民增收为目的。②农民自愿加入, 自由退出。③成员间地位平等, 实行民主管理。④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行为体现全体成员的利益, 其盈余按成员与组织发生交易额的一定比例向成员返还。⑤可以突破农村社区界限, 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专业合作, 弥补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在为农服务方面受到的地域局限[1]。

1.3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类型

(1)龙头企业引领型。即“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 利用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纽带,同时,利用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系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

(2)“大户”引领型。即以生产大户、技术精英为骨干带领农户成为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存在着明确的组织核心――生产大户、技术精英, 其与成员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形成农产品保护价格, 从而有利于保护农户利益。

(3)政府扶持型。政府扶持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常与龙头企业引领型和“大户”引领型的合作经济组织相互融合, 是政府为了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优势农业而鼓励推动发展的农民合作组织, 该组织不仅可以享受到政府给予的资金扶持, 还可以得到有关职能部门在技术、人才以及管理上的帮助, 因而有着较好的发展优势。

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社会环境分析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但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内外部环境问题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2.1 外部环境问题

2.1.1 合作意识问题。一是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信任感,合作关系不紧密。在是否参加合作经济组织上, 农民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进行权衡。在当前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下, 由于很多选择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民在短期内还没有取得明显的收益, 但却要付出成本、承担风险, 因而导致其他农民不愿意加入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在建立时存在着“拉郎配”现象, 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有的仅仅是一块牌子, 社员与协会之间的连接关系松散, 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 导致合作组织改组、解体过于频繁,缺乏稳定性,从而致使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信任感。 二是宣传不到位。在部分农村地区,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接受信息较慢, 再加上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宣传不到位, 国家的政策、市场的信息甚至是一些免费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农民接受起来都比较困难。三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外部合作, 与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不相适应。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 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之间、企业集团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并不多, 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对企业的依赖性较强, 难以真正体现合作的性质。

2.1.2 政府的政策不配套、不具体, 引导、支持不足。尽管政府为鼓励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制定了一些措施, 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部门间相互牵制, 使政策出现真空或一些政策无法落实到位。一是政府服务职能体现不充分, 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还缺乏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在信贷上提供优惠、在生产上提供更多的信息与技术、在销售上提供准确的信息与渠道、在税费上推行免征或减半等配套措施都还没有落到实处。总之,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缺乏力度较大的改革措施。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畅, 农业银行、民政、工商、科协等多个部门参与管理, 导致职责不清, 协调不畅, 有的甚至认为管理就是收取一定费用, 从而疏于指导和服务, 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三是一些政府官员思想滞后, 把合作经济组织等同于乡村集体组织, 不顾本地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 强行要求成立,有时还强制联合搞合作。

2.1.3 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反映的、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使得一些专业合作社规模无法扩大,基础设施无法完善,难以发挥较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而仅仅靠自有的有限资金滚动,实现快速发展的难度非常大。

2.1.4 信息服务不到位。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的决策与管理中和农村市场主体(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具体地讲,其内容应包括:有关的理论、方针、政策;新品种、新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及其价格情况、农产品的供求及其价格情况;农村劳动力情况;农村金融情况;农村土地情况;农村经济宏观情况,国民经济宏观情况,世界经济宏观情况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消费、储藏等产业化各个环节的信息应及时传递给合作经济组织。此外,还应建立健全“三级服务体系”,扩展电脑农业范围,为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健康的发展平台和优质服务。

2.2 内部环境问题

2.2.1 社(会)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管理、专业人才。一是带头人难寻。据有关资料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有限,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二是缺乏技术骨干。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看,不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上都是依靠上级部门派来的技术人员或从大专院校请来的专家来培训传授技术, 而具备一定技术力量, 能够指导会员农户的技术人员短缺。三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 当市场行情好时, 则会单方面撕毁合同, 自行销售农产品,造成合作经济组织难以运营。

2.2.2 规模效应不显著。一是规模小。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一般都在几十户到百户之间, 服务范围基本上局限于本乡、本村范围内。 二是服务职能尚未充分发挥。服务内容大都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市场销售服务等较低层面上, 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的深加工、产后的市场连接和营销等功能上还尚未显现, 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和新品种的种、养、加模式技术的推广实施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龙头企业大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少数地区。

2.2.3 运作不够规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去,其成立方式、机构设置、运行模式、分配制度等都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进行规范化运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小农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在这种群体中要想本着自愿原则搞合作,把分散的农户组织成一个团结协作、联系紧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维持其规范有效运转,其难度可想而知。事实上,不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存在流于形式、合作关系不紧密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协会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大部分都未成立规范化运作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更没有建立规范的章程和财务、分配制度,因而导致其宗旨模糊、责任不清、产权不明、社员与协会之间的关系松散,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致使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依存度、信赖度降低,与组织共盈亏、与成员同甘苦的组织观念与合作理念不牢固。

3.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

3.1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

由于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长期坚持,因此,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应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 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 确保产权关系明晰[2]。

3. 2 自愿、民主的原则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应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民办”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生命力所在。所以,应坚持以依法享有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为主体, 由农民自愿自主地参加劳动合作、技术合作、营销合作和资本合作。“民管”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和凝聚力所在。因而必须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民受益”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吸引力所在。因此,应通过合作经营和服务获取更高经济效益, 按照惠顾返还原则, 增加成员收入,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切忌违背农民意愿, 搞强迫命令和行政干预[3]。

3.3积极发展和规范运作的原则

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 应按照合作制的要求规范运作, 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同时,还应坚持对内服务和对外盈利的原则。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 以最大限度为成员服务、增加成员收入为己任;对外则必须按市场规律行事, 讲求盈利, 而且要想方设法多盈利。不仅如此,还应根据自身实力, 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拓展服务领域, 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多样化的服务; 并以市场为导向, 以增收为目的, 扩大市场半径, 参与市场竞争,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安全度和经济效益。此外,合作经济组织也应实行按交易量返还为主的分配原则, 这既是国际合作社的一条通行原则, 也是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根本要求。

3.4 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

要尊重群众的创造, 鼓励多种形式的发展, 积极引导社员以入股形式开展紧密的合作, 也可以采取入会形式进行松散或半松散的合作[4]。既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信息合作, 也可以兴办加工、流通实体, 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与贸易服务; 既可以在本地、本专业范围内开展合作与联合, 也可以跨地域、跨所有制开展合作与联合。要积极发挥农村能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基层农业技术经济推广服务部门和推广服务人员等在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鼓励支持他们发起或参与兴办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把加快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使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由于各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尽相同, 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 不宜强求统一的模式或简单地照搬外国经验, 而应该因时和因地制宜, 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 鼓励大胆探索和开拓创新, 积极扶持其发展壮大。同时,按照“边发展、边引导、边规范”的工作方针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3.5 示范引导的原则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项新生事物, 其发展有一个过程, 因此,应充分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尊重农民意愿, 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应把功夫下在指导和帮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生产和经营上, 但不能依靠行政手段, 强行推进。应通过试点示范, 不断增强合作组织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正确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4.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4.1.1 政府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供给。政府应该鼓励形成一大批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等, 将原本就不该由政府参与的职能分离和还原给这些农业产业的主体, 包括企业、农户、基地及市场。要采取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支持和协调的方式, 重点在于发挥政策的引导和协调功能,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

4.1.2 政府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是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起引导的作用, 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各级财政应安排相当数量的专项发展资金, 采取直接投入、借给周转或对银行贷款贴息等形式给予支持; 二是制定税收、信贷及相应的优惠政策, 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 三是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等投资计划及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农业发展的比重, 加大对农业的全面投入, 农户的经济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才能增强其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政府应在政策方面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各主体利益的共赢, 尤其能够实现对弱势农户其利益的保护[5] 。

4.2 优化外部环境

4.2.1 提高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她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把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联结, 成为农户、企业、政府、市场的桥梁与纽带, 而且解决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等问题, 解决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 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度来认识,将合作组织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 统一安排部署, 加强领导, 积极引导, 放手发展。

4.2.2 出台有关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一个培育和发展的过程, 需要各方面帮助扶持, 才能茁壮成长。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确立扶持合作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一是登记发照支持。工商等职能部门对场地、资金、活动范围条件作适当放宽,只要合法, 就准予登记发照。二是加强信贷支持。通过政策性信贷、财政贴息、保险等金融手段, 解决农民合作组织资金投入不足和发展风险问题。允许合作组织以自有资产抵押或成员以自有的设施, 桑园、果园等资源性资产办理贷款, 解决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实施农业用电价等优惠政策。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应参照种养业生产的用电、用水给予扶持。

4.2.3 支持农业项目,为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活力。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 形成全方位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合力。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入户等农业财政扶持的项目建设。对取得法人资格、具备申报相应项目基本条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在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技术转让和技术改造等项目时, 与其他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

4.3规范内部环境

4.3.1 加强引导,规范运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农民群众的合作意识还不强,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指导。不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专业协会, 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为此, 应在以下三方面强化和努力:第一,建立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机制,处理好服务与营利的关系; 第二,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沾; 第三,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和议事规则, 真正做到“民办、民营、民管、民享”。

4.3.2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专业大户为骨干,逐步形成规模经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必须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大户, 把同一专业经营分散、规模细小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经营理念, 逐步开展农业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对接。

4.3.3 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力。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力普遍比较薄弱, 服务功能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涉及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环节功能不多, 产品的联合销售、市场开拓也刚刚起步。要围绕做大做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一体化经营, 大力开发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重点开发的“名、特、优、新”支柱产品, 使优质产品取得专用产品取得专用标志。改善产品收购地、冷藏设施、加工场地、办公设施、培训场所等硬件设施, 增强统一服务功能, 不断增强和提高为社员的服务水平。同时,要引导更多的农民介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追求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 从农业生产一线游离出来, 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效益。

4.3.4 理顺关系, 创新机制, 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样化发展。由于各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 产业、产品存在差异,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要因地制宜, 逐步发展。在服务内容上, 可以是单项的, 也可以是多项的。可以根据实力逐步扩大服务领域,举办服务和经营实体。在发展模式上, 可以是合作经济组织办龙头企业, 也可以是龙头企业办合作组织, 或者是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6]。此外,合作经济组织还应理顺与乡村合作社、供销社以及其他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编号:06XJY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张志英。

参考文献:

[1] 徐清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理论学刊, 2007,(02).

[2] 张宝华, 何启生, 刘友洪.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务[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寇平君, 卢凤君. 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因素[J]. 农业经济, 2004,(02) .

[4] 彭杰.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深层探讨[N]. 中华合作时报, 2006- 06- 22.

[5] 王杰. 政府制度供求角色的转换与农业产业化――以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为例[J]. 上海经济研究, 2003,(01).

[6] 琚再强.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选组织模式: 合作经济组织[J]. 中国供销合作通讯,2005,(08).

[作者简介]张丽亚(1955-),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剧编审,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收稿日期]2008-08-19(责任编辑:罗哲)

上一篇:论统筹城乡发展中对农民的教育补偿 下一篇: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