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10-16 08:23:40

中职学校“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本文从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和结构状况入逻辑起点,探讨了中职课堂进行“分层教学”的必要性,然后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几点实施“分层教学”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职学校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研究和探索已经有很多,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而在中职类学校对于“分层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一些,但其实对于中职类学校的学生,“分层教学”同样必要且可行。

一、中职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中职学生生源素质不高且生源结构复杂,要求有效的中职课堂一定不能搞整齐划一。

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职业教育,但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度低,还是使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在初中毕业后优先选择到高中学习,实现大学梦,导致初中毕业后成绩高的学生上了高中,升入中职类学校的学生可以说大部分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相对要低,甚至好多中职学生在初中后阶段基本放弃了学习,这使得中职学生的学习差异较大,层次不均等。

中职课堂如果按照同样的学习内容、同样的学习目标、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同样的评价标准来教育和衡量所有学生,那么只能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经常会听到我们中职的教师说课堂教学组织时无所适从,内容多或难时,大部分学生跟不上会掉队,内容太少或太容易时,又使得优秀学生没有积极性,失去学习的动力,时间越长,上课睡觉、上课走神的同学会越来越多。扭转这种教学被动局面,使所有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统模式,建立既不压制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又不放弃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

2.分层教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职课堂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可循路径。

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分层教学”有其理论依据,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的研究实验表明:由于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因而学生学习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学习内容时表现出能力的差异,且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也会表现出能力的差异。所以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家都极力倡导要“因材施教”。孔子在二三千年前开展教育时,就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课前“备”学生。现代教育理论也要求我们教育者根据学习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甚至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需要多去关注他们,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机会,使其有限的智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而“分层次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差异,并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科学求实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发掘。

二、中职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探索。

相对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师生席地而坐的谈话式教学和某些国外的“超小班化”教学而言,在现今我国中职阶段班级授课制下实施还有困难,因师资相对紧缺,一个班45个人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教师也很难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同时由于课程和实训设备资源有限,分层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分层教学教育变得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难。如何在中职学校克服这些困难,灵活多样的实施分层教学,笔者积累了如下经验:

1.从教学管理的角度讲,当同一专业有多个平行班时,可以在一个学期后,按照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不同,设置快班和慢班。

新学期教学时,根据快班和慢班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分别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以后可在每学期结束后,继续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选拔和分班。通过这样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情况,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教学组织方法及考核评价方面区别开展,将分层教学开展的更细致,达到理想的“因材施教”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如果是单独一个教学班,在教学组织时,可分组进行。

目前,技工院校推行的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策划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自行探讨和研究,但是由于组内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层次,因而处于不同的角色地位。一般的情况是高层次学生唱“主角”,中层次学生是“配角”,低层次学生是“观众”。长此以往,不利于中低层次学生积极的发挥,小组讨论也会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一个学习任务结束后或一个时间段后,根据考核情况,在班级内分成若干个组,结合学生的情况将组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快组,一类为慢组,对快组和慢组根据学习内容,分别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在目标一致时,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给快组的同学制订一些相对有难度和创新性的任务目标,或者内容一致时,在评价标准和要求上更高一些,这样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快组的学生提升,对于慢组的学生可以设置的难度相对较低一些,在基本的规范要求达到后,即可通过考核评价,也这些学生也能感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评价重新分快慢组,在班级内形成竞争,激励学生学习,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优等生和中等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给学困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

如果教师感觉分快慢组不好掌握和操作,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也不好区分,为解决分组后配角和观众的问题,也可以尝试采用“组长轮值制””来加强小组间的互动,即由高中低层次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是不固定的,定期进行置换,这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教师在课上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研究和探讨,让每一层的学生都能带着各自的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外作业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优秀的突出的学生,要少安排一些基础性作业,多安排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因为他们对知识领会掌握较快,解答相应的基础性作业游刃有余,所以要使他们从简单作业的机械练习中解放出来,拥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去做一些融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高智力题,这样有助于实现创造目标。对于完成学习任务较好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带着胜利的喜悦去做高一层次的作业,提高孩子的进取心,让他们努力完成发展目标。这类学生可塑性较大,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努力一把也许就能跨入尖子生行列,但如果松劲一些也许就会进入学困生行列。而对于学困生,要控制作业量、降低难度,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后进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同时对学困生要给予多的指导,在安排任务时,要明确具体,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在他们完成任务时,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老师也要挤出时间给学困生以具体的辅导。

三、搞好分层教学,必须做好的工作。

1.摸清情况,备好学生。

在分层实施前,一定要通过测验、调查、谈话、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摸清学生存在的共性或个性问题,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分层次教学。

2.对症下药,措施有力。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方法。在制订学习任务和目标时,要层次分明,内容难易适当,精讲多练,学新补旧,使学生能学得懂,弄得通,感到学会有望。

3.讲究艺术,善于组织。

对于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型的阶段,教师在组织分组,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分到慢班或慢组的学生,更要注意他们的心理情绪变化,要讲究语言艺术,说话要有风趣、幽默,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愉快学习气氛。

4.评价反馈,促进转化。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及时将评价结果通过激励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最大程度的促进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努力转化差生,促进全面发展。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下一篇:浅析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