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及其哲学思考

时间:2022-10-16 06:18:16

认知语法及其哲学思考

近二十几年来,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教授,先后出版了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Ⅰ: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1987),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Ⅱ:Descriptive Application(1991),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2000),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tion(2008)等系列著作,提出并不断丰富认知语法理论。

Langacker的认知理论旨在为描述语法性质提供解释的认知机制和原则。也就是说,认知语法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之上,必须参照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经验来理解。1959年,英国语言哲学家斯特劳森在《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一文中就曾经提出:概念图式是我们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真正地意识到的。在此基础上,Langacker进一步提出句法结构和概念结构之间的一致性。

一、词汇层面

Langacker把英语词汇按意义分为两大类别:名词述义和关系述义,名词述义是概念自治的,描述的是各种实体,它包括名词。关系述义是概念依存的,描述的是各种实体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Langacker词汇意义的划分恰恰反映了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名词又可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两个小类。从边界性角度来看,可数名词指示某一认知域中可以划分出边界的区域,而不可数名词则指示难以区分出边界的区域;从内质角度来看,可数名词通常指示认知区域内部异质,而不可数名词则通常表示认知区域内部均匀同质;从伸缩性角度来看,可数名词指示的实体在空间范围内不可延伸,而不可数名词指示的实体则可以延伸。依据成员之间性质的相似性,Langacker把名词划分为可数和不可数两大范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巴门尼德篇》中就早已提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范畴观。

关系述义可以划分为时间性关系述义和非时间性关系述义两个类别。时间性指时间的动态运转,而非时间性则指时间的静态层面。时间性关系述义是指动词的谓语形式或限定形式;非时间性关系述义包括动词的非限定形式、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关系述义,以形容词familiar为例,描述不同实体之间的关系:

She is familiar with the novel.

The novel is familiar with her.

Langacker采用一对专门术语“射体”和“界标”来描述为同实体之间的主次关系,传统语法中主语位置上出现的实体通常都是射体。上面例句中出现两个实体“she”和“the novel”,它们谁是“射体”反映出不同的识解角度。识解,在认知语法中被解释为: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目的可以不同视角,选择不同辖域,凸显不同焦点,以不同的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的一种认知能力,是形成一个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强调了人的主观因素,语义值与特定的解释方法密切相关,语义在本质上具有主观意象性。同一事件可以用时间性关系述义,也可以用非时间性关系述义来描述,这也反映出识解的不同。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法国哲学家利科提出自己的释义学思想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弘扬,释义学已经成为现当代重要的哲学流派。伽达默尔认为,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仅是一个科学关心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人类世界经验的一部分。理解的现象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Langacker的识解观明显受到当代哲学释义学派的影响。

限定词、量词和冠词在认知语法中被单独讨论,归结为名词性背景述义,因为它们虽然是名词性述义,但却蕴含着实体之间的关系,表明说话者的言语情境背景知识。例如:the x=x known to us;this x=x near me;my x=x belonging to me。

二、词组层面

词组结构层面,Langacker重点阐述了动词词组结构的生成问题。一个动词意义的表达完成所需要的参与者被称之为配价。根据配价的数量,动词被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等。这一论点表明:词组结构成员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表达物质世界中各种实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就在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因此Langacke的上述论点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观。

Langacker还提出了动词结构的层级性问题,重视词组内部结构的生成现象。在这一点上,Langacker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影响,试图从纷繁芜杂的词组线性表面结构中寻找出内涵的深层等级结构。结构主义哲学是由结构主义方法联系起来的一种影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涉及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等多个领域。

三、句法层面

Langacker把句法结构中的助动词分为两类:情态助动词和基本助动词。基本助动词包括have和be两个动词,它们表示时态中体的差别和被动语气。情态助动词又可以分为两个小类:表明义务及允诺的助动词和表明说话者背景知识的助动词。

Langacker把句法结构中的谓语动词词组称为动词串。动词串中负责表示谓语时态或限定性的部分被称为“背景设定述义”,其余部分被称为小句中心。小句中心内部,最左边的动词是一个实义词,它表明整个小句的意义核心,受背景设定述义的制约,因而被称为“背景被设定述义”。例如:John must have been singing the blues.上句中,“must”是背景设定述义,“have been singing”是小句中心,“have”是背景被设定述义。

Langacker同时还重点讨论了“背景被设定述义”这一实义动词内部蕴含的各种情景指示体。这类动词指示的情景类型可以归纳为四种:状态、行为、完成和获取。例如:He is a teacher.(状态);He played in the park last night.(行为);He finished his homework.(完成);He achieved success finally.(获取)。

Langacker在句法结构层面中的分类同样依据各种范畴成员之间性质的相似性,符合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哲学范畴观。Langacker使用的“背景设定述义”和“背景被设定述义”是一对矛盾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每一矛盾内部对立面双方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一方是主要的,一方是次要的,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在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的方面;所谓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在矛盾双方中起次要作用,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认知语法中的“背景设定述义”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背景被设定述义”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参考文献:

[1]Ronald W.Langacker.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2]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江怡.西方哲学史第8卷[M].南京:凤凰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肖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上一篇:试论英语动词时体中的主观性 下一篇:认知视角下看外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