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动词时体中的主观性

时间:2022-10-24 09:35:23

试论英语动词时体中的主观性

摘要: “主观性”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等。话语的主观性在不同语言层面上都有所体现。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因此英语动词时、体的功能范围迅速扩大,所体现的信息内涵更加丰满,更富有魅力,从而更好地解释了英语动词时、体在使用时形式与意义不对称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 主观性英语时体认知角度

1.引言

动词的时(tense)、体(aspect)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均属语法范畴。就其意义与用法而言,已有大量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对英语时、体形式及其相关的语言成分进行静态的句法、语义分析,因而并没有对时、体形式在具体使用中所蕴涵的信息内涵作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要对英语时、体作出全面的解释,除了对话语中表层的语义成分作句法、语义分析外。还须对隐藏在表层语义成分下面的尤其是说话人在说话时所表明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等话语主观性作动态的语用分析。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语动词时体中所体现的话语主观性,揭示英语时、体形式在交际中所蕴涵的信息内涵及表意魅力。

2.英语动词的时体范畴

时(tense)、体(aspect)是某些语言(包括英语在内)表示时间的语法范畴。“时”是关于话语中表示相对于说话人“现在”时刻的事件(situation)时间的语法形式,“体”则是表达事件的“内在时间构成”(internal temporal constituency)(Comrie,1976)的语法手段。英语时体范畴有“两时”和“两体”之说。“两时”即指现在时和过去时。“两体”指的是进行体和完成体。英语时态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并非总是与自然时间对应,而应以语言时间(linguistic time)为研究框架。语言时间是指语言交际者所感知的一种“心理时间”(psychological time),带有语言交际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交际者依据其语用目的对时态形式进行选择,因而所承载的信息就更丰富、更复杂了。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1987)指出,说话,或者一般地使用语言以表达情感或交流信息,是一种经常不断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被语言或非语言所左右的语言选择。维氏所指的非语言原因其实就包括了说话者的语言选择背后的心理机制和动机:说话人在说话时所要表明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等话语主观性。英语时体用法的选择也不例外。在可用不止一种表达方式的情况下,选择哪一种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语用意图。

2.1 英语时体范畴的结构

我们知道范畴是以典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英语时态的范畴化过程也具有这种延展性,它以主要时体(primary tense)为中心成员和典型样本(prototypical example),以次要时体(secondary tense)为边缘成员不断向外扩张,形成时体意义链(meaning chain),最终构成一个时体网络微系统。当谈及英语时体范畴时,首先反映在我们大脑中的是它的原型样本――主要时体即“现在时”和“过去时”。然后根据家族相似形原则并以主要时体为中心和参照点,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从而建立起次要时体。英语语法中的八种基本时体可分为两大类:现在时体和过去时体,以每一类时体为中心和参照点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从而建立起四个次级时体。英语主要时体及其次要时体范畴的结构可用表1表示。

表1

2.2 英语时体范畴的特征

如上文所述,英语动词的时体是以主要时体为中心和参照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张,从而建立起次要时体。因此,英语动词时体具有延伸性的特征。此外,还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典型理论在英语时态范畴化过程中的认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时态范畴对语境的依赖性也是不容置疑的。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因此时态范畴的边界也具有模糊性。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英语时体范畴具有延伸性和模糊性的特征,话语主观性才能在时体范畴中得以体现。

3.语言的主观性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说话人的语言表达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话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Finegan认为对话语主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说话人的视角(perspective);(2)说话人的情感(affect);(3)说话人的认识(epistemic modality)(Finegan,1995:4)。

语言主观性能够使发话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正如诸多学者所指出的,我们平时在说话或写作中不可能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视角,事实上言语作品中的一切都是说话者的产物,都包含了说话者“自我”表达,都会带上说话者的印记。Benvenister(1971:225)甚至强调:“语言带有的主观性印记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人们可以发问:语言假若不这样构造的话究竟还能不能名副其实地叫做语言。”Fauconnier(1985),Lakoff(1987),Langacker(1985)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真值条件,也不能看作是语言成分与现实中的实体的直接对应。Langacker(2000)认为任何心理体验都可能导致概念的形成。概念化既包括已存在的概念也包括新出现的概念;既可以指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指即时产生的情绪、心理体验;概念的形成是动态的,可在对语言加工(processing)的过程之中形成;概念化还包括对自然、社会及语言环境的完整理解意义,因而被认为是人脑心理活动的产物。

4.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认知分析

如上文所言,话语主观性的分析主要包含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认识三个层面的内容。当然,这三个层面互有交叉和联系,很难截然分开。为了更清楚地探讨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框架的语义,这里,我们将以英语两种时体即现在时体和过去时体为横轴,以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及认识情态这三个方面为纵轴进行分析。

4.1 话语主观性在现在时体中的语义

说话人的“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最典型的例子是动词的现在完成体。请比较下面两个英语句子:

(1)a.Mike broke his right arm.

b.Mike has broken his right arm.

当说话者使用(1a)时,他只是对这个“过去”的事实感兴趣:迈克摔断了胳膊,影响了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没有体现出说话者的任何情感。但是,如果选择了(1b),他对迈克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因此,(1b)的主观性程度高于(1a)。

说话人的“情感”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试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2)a.I miss you.(我想你)

b.I am missing you terrible.(我可真是想死你了)

(2a)只是客观地陈述当前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英语中,表示状态的动词一般没有进行时,一旦运用了进行时态就带有一定的感彩。如(2b)中现在进行时态的使用,句中说话人对受话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因此(2b)的主观性程度高于(2a)。

(3)a.How are you liking this new job?

b.How do you like this new job.

(3a)表示目前的态度,为改变主意留有余地,(3b)则显得过于正经、唐突之嫌。

这两组例子表明,进行体代替非进行体能产生礼貌、委婉、友好、随意、得体等交际效果。进行体不仅在交际中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而且也用于文学作品中,发挥它的情感功能。

说话人的“认识情态”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就语言的“主观性”而言,要数这方面的研究最为深入。例如:

(3)a.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须结婚了。)

b.She must be married.(她必定结婚了。)

英语情态动词 must表示“必须”时属于行动情态或义务情态(deonticmodality),如(3a)是表示客观上她有采取某项行为(结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时属于认识情态(epistemicmodality),如(3b)是说话人主观人对命题“她结婚了”是否真实所出的判断。换一个角度说,(3a)句的she是“句子主语”或“语法主语”,(3b)句除了这个语法主语,还隐含一个高层次的“言者主语”,是说话人认定“她结婚了”。显然,(3b)句的主观性比(3a)句强。

4.2 话语主观性在过去时体范畴中的语义

Palmer(1974)认为过去时“距离性”时态表示时间方面或真实性方面的距离,郭滨、易仲良(2005)还加上了心理方面的距离性(remote in psychology)。秦建栋(2005)认为从过去时的时间距离到真实性距离再到心理距离,这种移位现象恰巧说明了叙事视点的移动和转换,也反映了过去时的隐喻认知过程:时间距离映射到现时距离表虚拟,然后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用来表示礼貌委婉。笔者认为,这种从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再到心理距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话语主观化的过程。试比较下列一组句子:

(4)a.Did you want me?

b.Yes,I hoped you would give me a hand with the painting.

这里虽然用了过去时态,并不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交流思想的主题却是说话人现在的想法。在这种场合现在时和过去时尽管可以互换,但使用现在时在语气上会显得有点唐突,有所要求,甚至显得无礼,而过去时则隐含着说话人主观上认为自己与受话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即双方的关系还没有达到那种亲密无间的程度。而运用过去时态是出于说话人为了表示对受话人的客气、礼貌,从而表达说话人的一种感情或态度。请再看下一个例子:

(5)If only I had a lot of knowledge.(虚拟)

(5)中的过去时态表示的是与真实性的距离,即“had”所表示的状态并非真实,而是与真实状态存在距离,表示说话者的一种主观愿望,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5.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时、体意义的构成和选择隐含着说话人在说话时所表明的立场、态度和情感等话语主观性。说话人通过使用这些主观性动词形式,不仅表达了时间信息,还表达了他希望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表意的舒张。因此我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应注意时态的选择和把握。

参考文献:

[1]Benveniste,E.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M].Trans.M.E.Meek.Coral Gablres,FL: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2]Comrie,Bernard.Aspec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3]Fauconnier,Gilles.Mental Space:Aspect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5.

[4]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ation:an introduction[A].In Stein&Wright,1995:1-15.

[5]Langacker,R.W.“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In John Haiman,ed.,Iconicity in Syntax,109-50.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6]Palmer,E.R.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1974.

[7]郭滨,易仲良.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隐喻认知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6):96.

[8]秦建栋.英语一般时态的视点阐释.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22.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1.

[10]粟培田.论英语时体中的心理介入.广西师院学报,2001,(4):99-104.

上一篇:浅析英法两种语言人称代词作宾语的异同点 下一篇:认知语法及其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