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时间:2022-10-16 02:17:18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之我见

【摘 要】探讨了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达到教育学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关键词】感恩;教育;大学生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连接人际伦理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纽带,对于人格的完善具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大学生身上屡屡出现的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恩、奋斗、奉献社会意识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知恩之心和践行施恩之行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和父辈之间存在严重隔阂,缺乏对父母的理解,鲜有和父母的沟通,更是不知或者漠视父母的艰辛劳作,进而导致大学生之间消费攀比、好逸恶劳,学习态度浮躁,感恩意识淡漠,善良之举罕见,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缺乏尊老爱幼和谦逊礼貌的美德。这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深究这些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导致道德教育缺失。应试教育环境下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十分普遍,往往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没有很好的培养起学生热爱集体、感恩父母等方面的意识。目前大学生中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众星捧月的环境中,成为了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助长了他们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的思想。久而久之,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就萌生了父母为他们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再加之有些父母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除了平时的生活和学习,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这种本应该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交流变成了单向行动,不利于他们树立和培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利于感恩思想的形成,不懂得通过自己的付出来回馈别人给予的恩惠。

第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社会感恩意识弱化。“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此可以看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追求名利,攀比享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现象,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周围的环境变化很大,思想处于不太稳定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在内心深处慢慢滋长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

第三,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一种好的德行要存在并内化于人的心中,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和引导,从而引导人们进行行为选择。大学生出现感恩意识薄弱的现象,从制度层面讲,就是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下,德育考核还没有作为一项比较具体的考核制度得以确立,而只是大而化之,比较宏观的去评判,这就容易出现评价体系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对于出现的一些不利于感恩的行为没有相应的评价和奖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造成感恩意识的淡化。

二、进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

知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思想中有鲜明的体现。比如“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乃小人”等。发扬和传承感恩思想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又是新时代树立正确的荣辱价值观的内在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为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担当着主力军的作用,而学会和养成感恩意识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感恩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感恩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感恩教育的内涵是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综合体现。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既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又能促进个体健康成长、还能增强社会的信誉度,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延伸,构建和谐校园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感恩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只有让大学生学会感恩,他们才能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容、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别人充满关爱,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

3.感恩教育有利于塑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一个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学校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感恩教育的施行有利于培养优良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可以说,感恩之情是相互的,从教师层面讲,只有教师对学校、对学生充满感恩之情,才能更好的立足本职岗位,不断进取,从而更好的去关怀和感染学生;从学生层面讲,只有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尊师重教,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课上认真学习,课下努力实践,不断吸收和接受老师的教导,并内化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感恩的良好环境,让感恩走进课堂

良好感恩环境的塑造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实施,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在施行学校教育时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及时联系学生家庭,帮助其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自身特点主动将社区活动、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实践感恩。另外应该将感恩教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两课”课程体系之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人员和经费保障到位,真正将感恩教育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过程中。

2.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感恩教育的常态机制

首先,确定主题,明确目标。通过开展“百善孝为先”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大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进而对老师、朋友、社会感恩,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塑造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养成知书达理、文明礼貌的礼仪习惯,成为在专业上有成就、在人格上无缺陷、在道德上成典范的合格大学生。

其次,设计载体,规划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校设计了三类教育活动的载体。一是学习感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二十四孝》故事、学习孝老爱亲模范的事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学习文明礼仪知识,使学生扩展视野,明白加强修养需要向模范学习、从经典中获取。二是沟通反馈,就是利用主体团会、各种宣传媒介、征文、电影及观后感、一封家书、大学生论坛、手机短信、文艺表演形式进行关于孝老、爱亲、自爱、自强等内容的交流、沟通和反馈,使学生增强能力,明白孝亲、感恩需要从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三是开展实践,就是开展义务支教、敬老助残、职业体验、争荣誉报父母等活动,使学生投身实践,明白父母工作的艰辛、他人生活的阅历、荣誉带给父母的愉悦和成为志愿者的充实。

总之,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稳定了大学生的心态、坚定了大学生的信念,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对社会竭尽其能、对事业孜孜追求、对父母孝敬有佳,恰恰达到了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曾东.浅议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3)

上一篇:关于校园篮球文化的思考 下一篇:浅述烹饪原料加工技术课要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