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央银行模式的转变轨迹

时间:2022-10-16 12:48:50

日本中央银行模式的转变轨迹

中央银行又称银行的银行,是指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的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对外代表国家,对内对整个金融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金融机构。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建有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各国金融体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各国政府通过其传导着国家的宏观金融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金融工具。

日本基于战后的本国实际情况,建立了一整套的日本特色的金融体制,其中日本的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较为密切,独立性较差就是特色之一,即金融业务与金融行政区分开来,金融业务的最高决策权在中央银行政策委员会,金融行政工作由大藏省掌管。在战后很长一段时期,日本银行许多方面受着政府的过多、过细的干预。例如:(1)发行货币最高限额,需经阁僚会讨论,然后由大藏省决定;(2)发行货币的担保物(除金银和外汇)由大藏大臣分别规定各种票据和债券充当担保的限度:(3)存款准备金的设立、变更与废除,须经大藏大臣批准才能实施:(4)人事上,中央银行的总裁与副总裁要由内阁任命:日本政策委员会的会员(除了两名政府代表外)要经两院同意,由内阁任命;中央银行的其他关官员如理事、监事、参事也要由大藏大臣任命。

二战结束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银行的“窗口指导”一度成了惟一的政策工具。所谓“窗口指导”是指日本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金融市场动向和前一年度同期的都市银行贷款情况,规定每家都市银行和较大的地方银行等金融机构每季度贷款的增加额或减少额并要求其执行。这一政策在当时成为主要的政策性工具的原因有:(1)日本政府持续采取低利率政策,使作为利率体系中基准利率的日本银行贴现率长期被压得很低,变成了只有扩展效果而缺乏紧缩效果的一种利率,另外,民间金融机构的大多数利率都在有关法律限定的范围内变动,不受资金供求状况的直接影响,这二者限制了日本银行的利率机制发挥作用;(2)证券市场的不发达。因为政府低利率政策使得向银行借款比直接筹资方式更为合算:(3)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不能实行。战后以来日本商业银行都存在“超贷”现象,都市银行以及较大的金融机构都依靠向日本银行借款来开展信贷业务,这就便于后者对银行的管理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而无须依靠存款准备金制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日本金融经济的变化,日本银行也相继采用了美国惯用的三个传统政策工具,而“窗口指导”则成为一个补充手段而已。

官定利率政策也是日本银行向都市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或票据重贴现的利率,它等同于美国的“贴现率”或英国的“银行率”。采取的原因主要是:一是日本经济起飞时,产业部门资金日见充裕,“超贷现象”已趋缓和,因而不必再实行低利率政策:二是日本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在七十年代初已经确立,国际间利率持平的倾向性促使日本银行的官定利率向国际的高利率水平上浮。

日本采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实际上是从1972年开始的,以后调整次数不多。

1962年日本通过了《新金融调节方式》条例,目的是改革以前日本银行放款为主的金融调节方式,实行买进债券的方式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通货,然而由于当时国债发行量不多,日本银行并未开展此项业务。1965年后。日本发行数量逐渐增加:七十年代后,产业公司发行的各种证券也有所增加,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逐渐具备,于是公开市场业务逐渐成为日本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银行模式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趋于欧美模式。但总的来说,目前仍保留着日本的特色,即政府在日本银行的金融行政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日本银行既不能完全像欧美式的中央银行那样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不会像发展中国家的中央银行对政府有着较强的依附性。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尽管日本银行仍隶属于大藏省并受其监督,但日本银行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享有较高的独立性,基本上属于名义上隶属于财政部但实际上独立性较高的模式。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也越来越趋于选择灵活性强,能够反向操作,对社会经济起间接调控作用的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从职能上看,日本中央银行的一部分金融监管职能日渐独立出去,与从大藏省分离出来的监管职能合并形成一个独立的机构:直属于内阁的金融监管厅:在机构的设立上,日本中央银行作为防控金融危机的屏障,建立起独立的职能部门专门处理从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债权。

上一篇:文学创造:认识,还是实践 下一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