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相关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16 08:42:51

村镇银行相关文献综述

摘要: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创新型举措,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的优点。国外对村镇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镇银行的定位、规模边界、金融服务、风险以及绩效等方面。国内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定位与偏差、制度绩效、股权结构、竞争优势以及风险这六个方面。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型的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经营风险、监管不健全、吸收存款难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只要村镇银行能够稳健经营和协调发展,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构架,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进而促进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社区银行;文献综述

1.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最早关于建立村镇银行的文件始见于银监会在2006年12月颁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随后银监会在2007年1月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则具体规定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监督审查以及机构变更与终止,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和运营提供了依据。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公布数据,截止2013年12月3日,全国共有村镇银行总行共968家,支行共994家。设立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对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术界对于村镇银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与探讨,本文通过比较国内外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方向,对研究动态做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以期对未来同类型的研究提供帮助。

2.国外的相关研究

村镇银行在国外是一种股份制的社区银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银行的定位、规模边界、金融服务、风险以及绩效等五个方面。

2.1 社区银行的定位

DeYoung,Hunter和Udell (2003)在定义村镇银行问题上以资产划分为基础,他们认为只要满足资产10亿美元以下、核心存款来自于关系型融资、提供传统金融服务和管理运行独立的银行等四个条件,即可称之为社区银行[1]。Berger,Hasan和Klapper(2004) 认为,在发达国家,社区银行是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国内银行,而在发展中国家,社区银行则包括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的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2]。

2.2 社区银行的规模边界

Nourlas,Ray和Miller (1990)指出:银行总资产在10-60亿美元区间变动时,其效率会逐渐减小,当总资产超过60亿美元时,银行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现象[3]。Clark (1996)的实证研究表明当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20亿美元时,就很难再继续保持产品或经济效率[4]。Ashton (1998)对英国商业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的研究表明规模较小的银行具有较高的规模经济,且以50亿英镑是临界点 [5]。

2.3 金融服务

社区银行主要的金融服务是提供关系型借贷。关系型借贷主要是指社区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长期的接触所获得的关于借款人的“软信息”来进行。Banerjee & Besley(1994),提出“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社区性的,与当地的中小企业通过长期的互动和了解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有效地规避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6]。Berger& Udell(1995、2002) 认为社区银行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借贷上拥有比较优势[7]。

2.4 社区银行的风险

Edwards & Heggestad(1973),通过对美国社区银行1954年到1966年的分析认为随着地方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银行风险在提高,因为市场力量的过分集中会导致银行效率的低下[8]。Brickley,Linck & Smith(2003)从所有权激励角度分析了社区银行在针对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上的优势,同时,在风险防范上,他们认为给予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一定的份额有助于解决因为委托问题而产生的道德风险[9]。

2.5 社区银行的绩效

Basset & Brady(2001)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区银行与大银行的比较分析,发现小银行无论是在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上都比大银行高 [10]。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2003)的报告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银行和小银行的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发现在90年代初期社区银行的总资产回报率远高于大银行,从1993年开始,差距逐渐消失,直到2000年,大银行和小银行维持在一个大致相当的盈利能力。此外,从贷款质量的指标上来看,经济衰退或者呆账攀升时,社区银行ROA会高于大银行。

3.国内的相关研究

在国内,由于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关于村镇银行的研究也具有了中国特色。大体而言,目前国内对村镇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偏差、制度绩效、股权结构、竞争优势和风险等五个方面:

3.1 市场定位与偏差

邹力宏(2008)运用SWOT方法,得出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应为:在欠发达地区针对农户和小微型企业发放小额贷款[11]。赵志刚(2011)认为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但随着业务的开展,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越来越明显,市场定位出现了偏差[12]。

3.2 制度绩效

李莉莉(2007)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之举,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缓解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为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找到了正规途径[13]。王修华(2010)认为村镇银行属于增量改革,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为:推动体制内存量改革的同时,加快体制外增量改革,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然后通过二者的竞争和合作,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村镇银行目前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充分发挥出“鲶鱼效应”[14]。

3.3 股权结构

沈克彪(2011)认为我国村镇银行过于集中地股权结构存在四大问题: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发起组建村镇银行意愿不明确、市场定位模糊、经营模式易混乱和政企关系难分离 [15]。谢振山(2011)提出了优化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思路:监管引领公司治理,确保主发起行的主导权;优化股权结构和优化董事高管制度相结合;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要求应适应“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需要[16]。

3.4 竞争优势

李景波(2010)认为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可以对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反应,而且具有地缘信息优势[17]。柳松(2011)认为村镇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具有搜集软信息的比较优势,依赖于软信息的私法型关系借贷是中国村镇银行的核心制度安排。而目前村镇银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充分发挥私法型关系借贷这一核心竞争优势 [18]。田杰(20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村镇银行优势的发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市场诚信环境氛围良好,资金聚集效应明显[19]。

3.5 风险

高凌云(2008)认为贷款业务中的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这种信用风险是由农业生产的规律性、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农户投资盈利水平不高和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的[20]。于丽红(2011)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防范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建立浮动利率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创新灵活多样的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发挥信贷员的作用,降低因客户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信贷风险[21]。

4.问题与对策

4.1 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之间的矛盾

谢地(2011)发现狭义上的贷款“脱农化”现象十分严重。“脱农化”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存在明显的金融排斥,并且提出了解决“脱农化”的建议:使土地成为抵押物、加强与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和政府的合作、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改制、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22]。马元月(2009)认为“非农化”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村镇银行的宏观管理制度违背了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二是村镇银行独立法人的性质决定了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三是我国当前缺乏针对支农贷款的税收优惠政策 [23]。

4.2 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

魏建宇(2012)认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社会认可度低、营业网点少和基础金融服务差。因此村镇银行吸储困难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只能通过扩大企业存款和增加资本金投入来解决[24]。汪云(2012)认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受制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存款人对村镇银行这种新型金融机构认可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村镇银行无法直接进入人民银行的结算系统,只能委托地方商业银行或主发起行进行跨区域、跨行汇款 [25]。

4.3 控股模式单一

王曙光(2009)分析了村镇银行的股东偏好约束,认为村镇银行的股东具有多元化偏好:中国农业银行希望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得到中央对其股改上市的政策支持,城市信用社和其他商业银行有追逐盈利的偏好,而自然人和私营企业还具有关联交易的倾向[26]。柴瑞娟(2010)认为“股权相对集中”是村镇银行最佳的股权制度安排,也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并且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降低主发起行持股比例、提高单个投资主体持股比例的政策建议[27]。

4.4 发展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

王李(2010)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发展中面临的五大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同时,提出了加强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28]。何颖媛(2013)分析了信用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通过建立社会征信体系防范信用风险,加强资金的头寸控制流动性风险,完善自身制度和操作规范来规避操作风险,确定利率定价标准加强利率风险监测与评价[29]。

4.5 监管不健全

王伟(2012)认为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在监管方面存在八方面的缺陷:监管理念陈旧、立法层次低可操作性差、监管主体资源不足、支农服务监管不足、市场准入监管过严、市场退出监管不具体、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监管主体框架过于单一 [30]。叶延(2013)重点分析了村镇银行的贷款监管问题,认为村镇银行缺乏贷款监管的立法,贷款监管机构面临虚位和协调运作机制不合理的困境,在贷款实施中存在贷款集中度监管过严、信息披露原则化、利率混乱套用、信贷人员滥用权力、缺少可操作性贷款授信机制等问题 [31]。

参考文献

[1] Robert Deyoung,William C Hunter,Gregory F Udell.The Past,Present,and Probably Future for Community Banks[P].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2003,(14).

[2] Allen N.Berger,Iftekhar Harsan,Leora F.Klapper.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

[3] Athanasios,G Noulas,Subhash C Ray and Stephen M Miller,1990,“Returns to scale and input substitution for Large U S Bank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vol.22,no.1.

[4] Clark,J.A.,1996,Economic Cost,Scale Efficiency,and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28(3),342-364.

[5] Berger,A.N.,Udell,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s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613-673.

[6] Abhijit V.Banerjee,Timothy Besley,Timothy W.Guinnane,“Th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9,No.2 (May,1994),pp.491-515.

[7] Bergen A.N.and G.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pp.351-382.

[8] Edwards F,Heggestad A.Uncertainty,Market Structure,and Performance:The Galbraith-Caves Hypothesis and Managerial Motives in Banking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455-473.

[9] Brickley,Linck & Smith(2003).

[10] Bassett,W.F.& Brady,T.F.,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Small Banks,1985―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November 2001.

[11] 邹力宏,姚滢.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8,4.

[12] 赵志刚,巴曙松.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2011,1.

[13] 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14] 王修华,贺小金,何婧.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农业经济问题,2010,8.

[15] 沈克彪.村镇银行引入民间资本的股权结构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4.

[16] 谢振山.村镇银行股权结构亟待优化[J].中国金融,2011,3.

[17] 李景波,胡德胜.论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政策支持[J].商业时代,2010,34.

[18] 柳松,林贤明.软信息・核心竞争优势与私法关系型借贷――以村镇银行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

[19] 田杰,刘勇,陶建平.社会经济特征、竞争优势与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0] 高凌云,刘钟钦.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5.

[21] 于丽红,陈霞.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生产力研究,2011,1.

[22] 谢地.村镇银行贷款“脱农化”问题亟待解决[J].经济纵横,2011,4.

[23] 马元月.借鉴国际经验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金融,2009,12.

[24] 魏建宇.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5] 汪云.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6] 王曙光.产权和治理结构约束、隐性担保与村镇银行信贷行为[J].经济体制改革,2009,3.

[27] 柴瑞娟.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研究[J].法学杂志,2010,2.

[28] 王李,侯景波.我国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以泰华农民银行小微金融为例[J].金融与经济,2010,10.

[29] 何颖媛.我国村镇银行脆弱性的测度及成因分析[D].中南大学,2013.

[30] 王伟.我国村镇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31] 叶延.村镇银行贷款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价格的热钱效应分析 下一篇:国际经济法的核心基本原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