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探析

时间:2022-10-16 03:01:20

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探析

[摘 要] 随着教育的发展,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学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国家加大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力度,支助比例达学生总人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本文针对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提出在维护教育公平的同时,更应重视农村贫困大学生精神上的扶助,加强学生感恩回报、理性消费、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 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3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据教育部最新调查统计,目前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为8%~l5%,贫困生中来自农村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及资助的后续教育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效果,稍有不慎就会激化各种矛盾,如何让好事做好,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发展,值得深思及探讨。

一、农村大学生贫困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前,国民基本处于“共贫”状态。改革开放20年(1978-2000)国家从农村汲取了1.29万亿元(以2000年的不变价格计)用于发展工业,从城乡关系看,有2.3万亿元从农村流入城市[2]。城市与农村不平等的国家政策安排拉大了农村与城市的贫富距离,进一步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落后。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实施,上大学不再是免费的午餐,必须缴纳一定的学费;虽然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三农”问题,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但农民的收入增加缓慢,加之社会转型,企业改制,城镇下岗职工那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就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了。在一些家庭收入下降的同时,物价却逐年上涨,致使大多数低收入的农村家庭难以承受小孩高额的大学费用。

(二)地域因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东部沿海城市经济比较发达,而中西部经济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老、少、穷偏远的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大多数农民都过着自供自给的生活,一年劳作下来,也没多少积蓄,每年动辄上万元的学杂费可能成为压垮农村特困生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家庭因素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有的家庭遭遇地质或自然灾害;有的家庭因突发性变故造成人身及财产重大损失;有的家庭成员因患重大疾病需支付大额医疗费用;有的父母离异导致家庭收入明显下降;加之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需完善,覆盖面比较窄,尤其是农民抗意外的经济能力较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致贫或返贫。

二、贫困生支助的现状

(一)资助体系

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同时为了鼓励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学生,依据每年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进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奖学金的评定发放,奖励面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上述资助覆盖面积大,金额高,是目前国家、高校支助贫困生的主体;辅之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校对特困生如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进行学费的减免;为了解决贫困生的日常开支,学校减少临时工的使用,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有酬劳动的机会。助、奖、贷、勤、减、免等多种措施的有效并举,缓解了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二)现象剖析

通过对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06级7个班200名学生07―09三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奖学金累积发放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名同学中有164名获得过奖励、资助,占总人数的82%,与2007年以前相比,获得资助的学生比率有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国力的增强,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三年内,金额越大获得的人数越少,呈金字塔形,学习目标明确,成绩优异,积极进取的优秀贫困大学生处在金字塔尖上,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与典范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界定困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贫困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目前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主要依据是由学生本人填写加盖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作为主要参考指标。每年资助几千元,对于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有的家长利用人际网络关系,投机取巧,不费力的就能搞到贫困证明;而对于消息闭塞,交通不便,偏远的农村学生,他们的父母很少与政府部门打交道,为了生计、为了支付孩子的大学费用,大多数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无法及时拿到当地证明。这些困难证明,鱼龙混珠,真假难辨,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贫困状况,导致国家助学金的发放偏离初衷,有些真正贫困的农村大学生得不到有效资助。

(二)重复资助,导致资助面变窄

高校辅导员是贫困生界定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为200:1。每个辅导员要带七个班,只要涉及到学生的问题都与之有关,工作量既多又杂,一般工作重点是抓两头,既抓好班级里的优秀学生、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又盯紧后面的问题学生,确保班级和谐稳定;中间部分学生由于精力有限很难顾及得到,要想遴选出真正困难的学生确有困难。为了弥补上述的不足,高校会抽调班委、学生代表成立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小组,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开支,进行补充认定。由于是无偿资助,很多同学都想要,为了减少矛盾,大家经常会关注个别最困难的学生,导致个别困难学生的受助总额大大超过本身资助需求的情形;同时,其他困难学生则得不到应有的资助,最终导致重复资助,使农村贫困生资助覆盖面变小变窄。

(三)少数学生追求另类与时尚,缺乏理性消费

高校是一个社会的小小缩影,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均离不开同学们的民主评议,每年国家助学金下发的时候,为了答谢同学们在评定时的提名、推荐,吃请现象非常严重;有些假贫困学生拿到这些钱,就立即上网;相互攀比买名牌服装、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花钱大手大脚,追求另类消费与时尚,社会上不良气息正侵蚀着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的部分大学生的心灵。这些现象,对真正身负物质、精神双重压力的农村贫困大学生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诚实守信的舆论宣传,建立监管机制

当前应将诚信作为一种义务来强调,这是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被遵守的前提,也是解决当下社会中仍然较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宣传栏等媒体,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学习相关规定、点评典型个例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所有学生了解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政策,充分理解文件宗旨、精神,营造以自强不息、乐观向上为荣,以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为耻,争做诚实守信学生的氛围,从思想源头上杜绝虚假贫困生现象。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监管机制,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个别谈话、信件或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取消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将其不诚信记录载入个人档案。

(二)调整资助档次比例,扩大资助面积

为了贯彻落实贫困生援助计划,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华东交通大学于2007年10制订了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办法,分三个档次,分别为每生每年一等3000元、二等2000元和三等1000元,资助比例分别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10%、5%。大多数高校学生均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在实际操作中,拿一等助学金的特困生比较容易界定,二三等的资助标准只能凭印象、感觉来划定,不太好把握,捧着这么些资助款,老师也不知怎么发,才能公平合理。因此,建议调整资助等级比例,既档次、金额不变,一二三等比例由原来的5%、10%、5%调整为5%、5%、15%。这样在总资助金额不变的情况下,既保证了特困生的重点资助,又增加了一般贫困生的资助比例。这样,会让更多的农村贫困生沐浴在资助的阳光中。

(三)引导理性消费,加强感恩回报教育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对日常开支很少具体计划,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冲动消费[8]。学校应帮助受助学生一起规划这些钱的后续使用,多少钱用作每月生活费,多少钱用来购买学习用品及各类等级证书考试等,引导学生学会理财,树立理性的、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加大学生的感恩回报教育,培养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让大学生明白,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资助贫困生读书,很不容易,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受助学生成才后不仅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更应向社会回馈爱心。

五、结语

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生,社会上给予了高度关注。如何让贫困生的界定多一些客观、少一些主观,让真正的农村贫困学生获得相应的物质、精神上的扶助,提高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效率,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事关社会、国家、学校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财[2007]8号,2007-06-26.

[2]Huang,Jikun,Keijiro Otsuka and Scotte Rozelle. The Role of Agriculture in China’s Development, Presented at Pitesburgh Conference. 2004.

[3]龚向和,袁楚风.农民宪法权利平等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0,(1).

[4]徐康宁.区域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南京社会科学,2010,(1).

[5]华东交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试行)[Z].2007-9-1.

[6]沈慧芳.行为义务的诚信以及诚信义务的豁免[J].道德与文明,2010,(1).

[7]石初军,刘英杰.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探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8]钟寒婕,张予.南昌市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6).

[9]徐敏,彭德倩.上海:高校贫困生资助金发放如何体现公平公正[N].解放日报,2008-01-08.

作者简介:钟小玲(1968-),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煜B(1992-),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助管理体系研究。

上一篇:城市流浪乞讨老人生存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中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