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自主学习的翅膀

时间:2022-10-15 11:48:27

讨论――自主学习的翅膀

摘 要:现行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讨论”版块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搭建了平台。但是笔者认为教材中的“讨论”版块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本文从讨论题的设置、内容和形式的协调性,讨论活动的展开等方面作以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讨论

从教初中生物二十年,历经了初中生物教材的四次演变。教材的推陈出新给生物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刚参加工作时用的是人教版《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这套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有些知识显得过于系统、深奥与专制,在农村中学教学中因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实验,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大多情况下教学就是变相的“填鸭。”1994年后本地用的人教版以及后来的苏教版和现行的苏科版,经过历次的重编另版,版式新颖,篇幅明显减少,内容不再求全求深。这不仅突出了重点教学内容,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教法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中最有感触的是教材中设置的“讨论”版块。

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也可理解为把课堂变学堂,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每个学生平等学习发展的机会。现行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讨论”版块的编排恰恰体现了这一理念。讨论的本义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由此可以看出,教材中“讨论”的实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出讨论的问题;二是参与讨论的各成员之间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现就这两方面略抒拙见:

1.讨论题设置

1.1讨论的内容选择要恰当 以教材第14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例,在同桌互测脉搏及全班统计完成的基础上编排两个讨论题:①人体随着运动剧烈程度的增加或降低,脉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②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在观察血管的类型后提出的讨论是:③人体内的血管各有哪些功能?各种血管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吗?④从血管的分布情况看,你认为手臂上的“青筋”属于哪种血管?听完心音后的讨论为:⑤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就是心脏跳动的频率,也叫心率,你的心率是多少?⑥心率和脉搏一致吗?试着比较一下。观察了心脏的结构设置的讨论题是:⑦在心脏的各个腔中,哪一个心壁肌肉较厚?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⑧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在血液流动中具有什么作用?编者对这几个问题的设置紧扣教材内容,简明且难度比较适中,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笔者认为也存在美中不足的:就问题①来说,本节课上学生并没有体验到运动程度的改变与脉搏的变化关系,而且人由于紧张兴奋等情绪也会明显影响脉搏。就问题②来说,男女生脉搏的不同要在大量的测试和统计基础上可得出事实,讨论稍嫌牵强。且此外文中没有提到“运动员心脏”,“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表面看是正确的,也是意料之中的,但实际上有失偏颇,易造成部分学生钻牛角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讨论时有所选择,或分不同的学习组讨论不同的问题,不必要所有的“讨论”都百无一漏地罗列讨论

1.2讨论题的内容和形式要协调 这套教材的讨论题基本沿袭上一套教材的讨论,绝大多数还是以小问题形式出现,形式显呆板。就讨论题③来说,以问答题的形式不如以表格的形式出现好。教材中尽管有三种血管的结构对比,笔者认为让学生自由设计表格,通过对比、讨论、总结、填写,更利于把本部分内容梳理清楚,学生的学习富于成就感。如下表:

1.3讨论题的设置不能太多 针对本课时的内容,学生要做的事很多,测脉搏、体验血管分布等学生做起来比较容易,但像听心音,观察心脏结构等活动,难度都比较大,耗时相对长,尽管每组讨论紧随学生的体验、实验,但一节课内八个讨论题确实过多,加上学生的现有知识所限和课堂时间所限,很难完成得有质量。笔者认为新授课的讨论不宜超过4道题。

2.讨论活动的开展

讨论一般要经过情境设置(或背景材料呈现)――提出讨论问题――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本套教材中讨论题的提出都是在背景呈现后出现的,也就是说讨论题的设置有据可依,有利于讨论的开展。笔者仍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讨论为例。

2.1讨论时间的安排 教材中的讨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课内就应完成的。教师指导学生在体验、实验的基础上或是在课外阅读、找资料、讨论,形成自己相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发表意见,这样既保证了讨论的质量,也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本课时的讨论是在体验和实验后以及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来开展的。讨论时间究竟需要多长,没有定数,教师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笔者想说的是本课时的讨论有的可以延续到课后。比如讨论①人体随着运动剧烈程度的增加或降低,脉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②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针对讨论①,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通过平静状态和跑步、打球、跳绳等活动。体验后再讨论、评述、总结,得到结论。讨论②中的体质强弱与脉搏的关系,可以由学生查阅资料甚至访问中医,也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2讨论空间的安排 讨论至少要两个人。传统的课堂讨论就是在同桌之间安排的。这样学生定了位,教师也省事,但讨论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其实讨论题的不同,讨论组员的安排也是不同的。比如讨论题①既可以在同桌间讨论,也可以在四人或六人等学习小组甚至全班同学之间讨论,而讨论题②至少要在男生和女生都参与的小组间讨论,还要考虑男女生体质优劣的搭配,尽可能不出现特例(比如健壮的女生和瘦小的男生对比)。而讨论题⑦和⑧最好在实验小组中开展讨论了。讨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一种团结合作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关注讨论组人员的合理构成,人数多少无关紧要,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从而通过讨论活动,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和相互包容能力,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2.3讨论方式的组织 课堂讨论的形而定,可以小组先讨论,再“互辩式”地在全班交锋(本套教材中相应讨论题设置较少);可以小组先讨论,再请小组代言人在班上发表小组观点,比如讨论题⑦⑧;可按不同命题分组讨论,这对那些知识点较多但时间又有限的情况下较为常用。比如第17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中的“讨论题: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说给大家听听。”;也可全班按相反意见分两组辩论(比如教师对克隆技术的优劣或转基因技术的得与失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还可由教师直接就一个问题组织全班讨论(如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至于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讨论,要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教师都应先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方法的主导者是教师,落脚点却应是学生,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讨论时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或点拨。讨论结束应组织学生做好知识性小结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本套苏科版教材中讨论版块的设置,为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用足、用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分析、对比、总结、语言表达能力等。

参考书目:

1.《生物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生物教学参考资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周美珍、郑鸿霖、张代芬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职教中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语文教学需要怎样的回归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