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指导学生讨论

时间:2022-09-09 03:47:20

运用心理学指导学生讨论

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从心理学理论看,讨论是听、说、思的综合训练。提倡语文课堂上的讨论,是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具有群体性、语言性、思想性和问题情境性等特点。而这些,又恰是面对全体,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每个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需要。下面,仅以运用心理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指导小学生讨论实践的体会。

一、优化组合讨论(学习)小组,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看,讨论是群体活动,具有“群体效应”。所谓“群体效应”是指在一个群体中,所属各成员会在心理上产生相互影响,可见群体活动的进行,必有成效。在班级教学中如何利用“群体效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优化组合是保证(一般班级学生在20人左右为一个讨论群体,大班可进行优化组合)。

(一)差异组合式。这是美国《教育领导》杂志介绍的一种小组伙伴式学习方式,即合作讨论(学习)小组。通常由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后进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班级排位的方法是:以优生为中心或以差生为中心的“茶馆”式法。

(二)自然村式。农村小学,将自然村分在同一班级朝夕相处的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这种组合有利于课外家长或老师辅导,为讨论小组创造了共同学习的条件,如上学、放学的路上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等。

(三)男女搭配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自异性的支持和帮助总是更有鼓舞力,更容易产生效果,这就是“异性效应”。讨论小组以4―8人为一组,男女各半,组长由女生担任。

(四)自由搭配式。一个时期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讨论(学习)小组,这样的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组长轮流担任。

二、教给讨论方法,让学生学会讨论

(一)讨论的基本形式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应当采用“讨论”的方法。他说:“……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叶老的话为我们指明了讨论的基本形式――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讨论的主要武器是语言。心理学告诉我们:听、说能力是靠人脑的言语运动区支配的,当人们进行口头言语交际时,说话人先产生说话动机,用简短的内部言语确定说话的大致内容,接着将大脑中储存的词语、句式、语气选择出来,按一定的规范排列起来,然后借助发音器官的协调运动,将内部言语转换成外部言语,传达给听话人;听话人的听觉器官接受了说话人发出的声音信号,立即将声音信号传到大脑的言语听区。这时,言语听区便进行积极的思维,把声音信号变成语言句子,从而表达和理解其意义。依据这一教育心理学原理,例谈四种常用的讨论方法。

1.答辩:就是老师或学生质疑,学生作答。

2.对辩:就是在讨论中学生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这时可采用对辩。

3.反问:是培养学生在讨论中的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讨论的双方某些观点统一后,有一方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再次讨论,使讨论在一个新的层次上展开。

4.反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有一方提出异议,另一方用事实进行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引起又一次交锋。

(二)讨论的实践活动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经历着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实践是认识本身的第一阶段。因此,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讨论能力十分重要。

1.读书实践。讨论要建立在学生读书实践的基础上。新课伊始让学生预习,首要是读书,通过读书再来完成预习题,通过读书来质疑,又通过读书来储藏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一夜的工作》的最后两段学习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这两自然段有些重复,应当合成一个自然段。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让全班学生讨论,结果收效甚微。于是我采用:(1)听读,配乐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2)仿读,读出味来;(3)再次讨论,学生从听读――仿读――讨论,感悟到两自然段虽同样是点题,但一层进一层,使文章层次更加分明,中心更加突出。

2.操作实践。心理学表明:小学儿童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有些问题讨论要建立在操作的实践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直接的认识过程。《詹天佑》一课开凿隧道一段要求学生用黄泥制作“两端凿进法”和“中间凿进法”的教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对着模型进行讨论:“詹天佑的设计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设计更好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吗?”这样在讨论中比较、综合,从中悟出詹天佑的创造精神。

书本知识不可能使学生都能亲身经历,不能亲身经历的书本知识,我们可以采用挂图、灯片、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操作,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讨论,以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交给学生评价讨论的方法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不在外部,而在其内部,内部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对讨论的评价,是发挥儿童自觉能动性的措施之一。具体对学生在讨论中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的评定、评议、评析和评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每讨论一个问题完毕,就有一个学生评价,其他同学记下评价结果。这不仅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

性,还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过程。现举交给学生评价讨论方法的一例。

教学《詹天佑》一课勘测线路一段,有个学生对“周密”和“精密”两词提出质疑。我点拨学生先利用工具书找出两个词的差别在哪里,再点拨让学生去读书实践,然后讨论。讨论中学生对“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弄明白了,詹天佑把每一个角落都考虑到了。由此看来“周密”除了细密外还有“周到”之意。

对于理解“周密”的意思的过程,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评价的:同学们认真讨论,运用工具书对“周密”和“精密”进行了比较,找出了相同点:都含有“细密”的意思。(记录:细密)在读书的基础上,抓住了四个“哪里”的句子进行讨论,依据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周密”的意思为:“周到细密”(记录)。这种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思考的方法,老师给起了名字叫“詹前顾后法”(记录)。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继续理解“精密”的意思,并请一位同学把讨论的过程总结一下。

上一篇: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下一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