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谐思想与和谐校园建设

时间:2022-10-15 10:00:38

儒家和谐思想与和谐校园建设

摘 要: 儒家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吸取儒家和谐思想的精髓,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儒家和谐思想 和谐校园 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大学教育作为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示范和支撑作用。因此,高校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把建设和谐校园作为一项迫切任务来完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谐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精髓。儒家和谐思想影响深远,涵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结构、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充分吸收儒家和谐思想的精髓,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理论精髓

儒家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深刻,概括起来,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身心的和谐。

从一定意义上说,自我身心和谐是个人修养问题。社会的伦理规范,只有转化为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儒家的身心和谐,主要通过“修身”、“自省”、“躬行”来达到。

首先,“修身”即一个人要注意修身、克己,注重学习和训练,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品质,尤其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儒家将“修身”放在人生的首位,并将其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联系。一个社会要想成为和谐的社会,每个人都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否则“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修身特别强调“自省”。儒家主张通过“自省”而“改过”、“向善”,即纠正自己思想上的偏差和错误的行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由此可见,“自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修身的目的在于“躬行”。“躬行”即践行道德,是实践道德的问题。如果道德修养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那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和意义的。知、行合一是儒家的传统,儒家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个人的“躬行”。孔子教导人们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一个人懂得怎样做人并不算是有修养,只有自身身体力行,履行道德规范,才算是真正有修养。只有自己去践行道德,道德修养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自身也才能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和谐。

(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思想。樊迟问孔子“何为仁”,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就是在和他人相处时与人友善,爱一切人。

第二,“义”是处理个人与他人、物质与精神关系的道德规范。在孔子看来,“义”是高于生命的道德意志,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丧失这种道德意志。同样,“义”也不会为外力所左右,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对于社会而言,它要求人们以社会利益为重,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破坏他人和社会利益,这点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按照儒家的观点,“礼”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有别、有序。就是有区别,讲秩序。《礼记・乐记》中说:“礼者,天地秩序也。”二是恭敬、谦让。孟子说:“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人与人的交往中不仅要做到恭敬,而且要相互谦让,这样才能避免矛盾和冲突。三是“和为贵”。《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和”,就是和谐、稳定、协调。

第四,“智”指人的才智学识。有智才能明辨是非,知人善任。儒家讲究要对人、对事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道德规范有深刻的理解,明辨是非。孔子说:“知者不惑。”(《论语・子罕》)孟子也说:“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

第五,“信”,就是要求人与人的交往中,要讲究诚信,遵守诺言。孔子认为,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待人诚恳,讲信用,一个人要在世上立足,首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就是“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论语・为政》)。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先,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提出自然界有四时更替的规律,且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支配,正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世间万物,热爱生命,“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其次,儒家强调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取物以时”、“取物以节”。如“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又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二、建设和谐校园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和谐校园概括地讲就是校园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校园内部组织结构诸要素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校园与社会的和谐等。和谐校园建设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贯穿于和谐校园建设的每一个方面。

(二)坚持“特色化”原则。

和谐校园建设在坚持统一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必须依托校园基础,发展特色校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特点、不同资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构建形式。

(三)坚持“公正平等”原则。

学生和教师作为和谐校园的主体,必须能够与学校管理者一起平等地参与和谐校园建设。学校管理者也必须将学生和教师看作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不能搞得不到教师和学生认可和参与的“形象工程”。

(四)坚持“两手抓”原则。

和谐校园建设不仅包括硬环境的建设,而且包括软环境的建设。不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大量使用在校园改造上,而要致力于建设富有活力、关系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

三、借鉴儒家思想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一)贯彻人本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一定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校园。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特长、兴趣、爱好等因素因材施教,培养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才,使每一位学生都实现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坚持以德治校,保证和谐校园的公平、有序。

儒家的“礼”即是强调“有序”。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内部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明显,给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自卑、不满的负面情绪,极个别的还产生了心理障碍和仇视心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偏差,选择偏于自我化、功利化。针对这些现实情况,儒家的“仁爱”思想在高校德育中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对自己要“克己复礼”,要克服“功利至上”、私欲膨胀。其次,对他人要“仁者爱人”,就是要讲诚信,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宽以待人。对学校管理者来说,在管理中把控制人、约束人改为用道德引导人、感染人,用真挚的感情来关心学生,以人性的关怀感化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注重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核心就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儒家关注人的发展,不是关注孤立的人,而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构建和谐校园要关注环境的建设,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和维护,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局面。另一方面,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建设富有活力、关系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荀况.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旭昕.关于和谐校园建设的综述与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5).

[6]李佩芸.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现实价值[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上一篇:高师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础与素养并举,读讲和探究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