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3 05:13:16

高师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师范类学校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高师语文教学的难度也逐年增加。高师语文教学有着怎样的困境,造成今天困境的原因是什么,高师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文章作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高师语文教学 现状 原因 对策

近年来,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处境尴尬,因毕业生就业形势走低而面临着生存困境,具体表现为录取分数线逐年走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同时,由于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制约,高师的课程设置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语文课是一门意义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语文课上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基本素养的提升与否,也关系到高师教学质量的优劣。而现在,高师的语文课教学效果呈下滑趋势,高师学校的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难上都颇有同感。这使我们反思:高师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高师语文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一、高师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高师学校多在学生入学之初就选择了专业方向,对于为数众多的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语文课的重要性较初中阶段大打折扣,甚至对有的专业而言语文课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菜”。具体表现有二:第一,课时数缩水,大部分专业是安排每周四节语文课,少数专业则每周安排两到三节语文课;第二,学生重视程度下降,课堂表现千奇百怪,呼呼大睡者、窃窃私语者、发呆神游者、看小说玩手机者等诸类奇人皆有之。翻开学生的作文本,病句、错字、别字触目惊心,完全没有语病的作文凤毛麟角。有的学生无法顺畅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学生连请假条、通知等常用应用文都写不好,有的学生甚至连常用汉字都认不全。不敢想象,当这样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将会成为怎样的人民教师,能不会误人子弟?

二、高师语文教学现状原因探究

形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学生自身素质的制约、高师教材的滞后、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众多因素交织造成了高师语文教学困难重重。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陈旧。

虽然课程改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但是对高师类学校却影响甚微。由于高师类学校的特殊性,没有高考指挥棒的压力,部分教师也就失去了更新教学观念的动力。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一言堂式”,“一本课本,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成了学校语文课堂的不变风景。教师将自己置于高高的“传教者”的地位,扮演着教化者的形象,完全漠视或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久而久之,语文课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美感,变得面目可憎。

(二)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师类学校招收的多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学生多来源于当地的农村中学,从而导致高师类的生源质量较高中而言普遍偏低。这类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如基础较薄弱导致一知半解,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对前途缺乏信心从而自暴自弃,等等。加上专业不同,方向定位不同,很多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大功告成,至于语文这门公共课,只要不“挂科”就万事大吉了,完全漠视语文学科对于自身素质提高的基础性作用。

(三)教材的脱节与滞后。

目前,高师语文教材编撰尚处于摸索阶段。长期以来,高师预科段语文多采用高中语文课本。但是,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高中的教材对于高师的教学而言,明显脱节。表现为:第一,教材的内容较深。高中语文追求深度,要求较高,课文的选编上偏重于少而精,部分课文对高师的学生而言,难度过大,诸如《离骚》、《逍遥游》之类文章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丧失学习的信心。第二,教材的内容和时代相脱节,文章吸引不了越来越挑剔的“90后”的一代。很多教材上的文章他们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更多是在教材之外,时间长了,教材成了“催眠书”。

(四)现代信息社会的冲击。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只要打开互联网,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在调查中发现网络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现在高师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比如我校超过90%的学生是来自农村。在上高师之前,来自农村的学生超过半数是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进入高师后,生活环境从农村变成了城市,学习压力减轻,自由掌控的时间变多,互联网的魅力就在这些学生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会了网上聊QQ,网上玩游戏,并且把网络延伸到他们的生活,于是他们忙着见网友,忙着谈恋爱,忙着打扮追赶潮流,校园生活一下子就“丰富多彩”了,精神思想也“充实”了,没有时间和心思放在学习上。特别是语文课,就更加不用费心思了,语文课堂就成了他们补充睡眠的最佳时间。同时,网络也成了学习的“好帮手”,老师布置的写作作业,比如写一封求职信、一篇演讲稿,只要在网上查找其相关资料,就能轻松“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三、对策研究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何让高师语文教学焕发光彩?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在不能抱怨学生的大前提下,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了。

(一)教师要有足够的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

常听到学生议论,喜欢哪一位老师,不喜欢谁。其实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爱戴,绝不是单方面因素。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注重以自身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在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喜欢你,才能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学科老师,他们就很难将这门课学好。作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你。特别是语文教师,优美的板书、一篇好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这些都是你可利用的资源。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可以让学生在惊叹中去效仿,在效仿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下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你展示给学生的舞台越大,学生学习的空间就会更广,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会更大。一个人同时拥有多门学科的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不断地读书,以扩充自己所知,对语文教师而言,这不算太难。

(二)清楚定位,有的放矢。

由于大部分高师生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厌学、怕学成为其不良学习心理,而进入高师学习后许多学生把期望投放于专业课的学习,加之学生本身对社会用人标准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很多学生对语文等文化课的学习更是不感兴趣,形成了“学文化课无用”的偏颇认识,从而他们更加缺乏学习动机和热情,导致教学难的尴尬局面。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那种“无用”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师学习主要任务是为就业做准备,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从事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从而主动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其次要明确生活化教学,这是高师语文教学现实的觉醒。语文教学如果依然停留在字词句篇的理解上,死抠教科书和参考答案,仅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该以实际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和心理需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从而变逃避学习为主动要学。

(三)抓好课堂主阵地,向课堂要质量、要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大脑最容易疲劳。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掌握好教学节奏,就可以化解学生的疲劳。许多教师反映学生的持续注意力只有十五分钟左右,这正是学生心理特征的反映,年龄越小,自我控制力就越差。据此,教师在讲课时,要确立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快读慢讲,快讲少记,低台阶、高密度,讲讲议议,形式多样,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把一节课分为几个阶段,不断设计新问题,把学生从一个兴奋点带入另一个兴奋点,这样既能避免课堂形式的呆板,又能把握课堂节奏,消除学生疲劳厌倦的情绪。

教学过程其实是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体。如何正确处理好动静关系,直接反映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效果。所谓“静”是指学生安静地听;“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讨论与思考。动与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两种音配合和谐就能产生美妙的效果。教师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既严肃有度,又活泼有序。教师在讲一个内容时,要精心商讨几个问题,给学生留有讨论、理解消化的时间。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师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既能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设内容丰富的研究课。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职校新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工作中,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成立写作、阅读等多个兴趣小组,同时,不断就相关作家生平、逸闻趣事、相关作品介绍、地方文化等内容开设研究课。在研究性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学专业优势,设计不同的主体研究项目,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从网上查找相关知识、内容等。这些都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学科内容之一。在新形势下,高师语文教育也是创新教育,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思考语文教育的新出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师语文教育一定会呈现出崭新的景象。

上一篇:全纳教育与班级管理理念 下一篇:儒家和谐思想与和谐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