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谐思想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借鉴价值

时间:2022-09-14 02:48:46

儒家和谐思想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借鉴价值

【摘 要】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是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在全社会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和谐校园应该继承儒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本意识,需要运用“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以及“执两用中”的实现路径,实现校园中人际和谐、环境和谐和管理和谐。践行儒家和谐思想,可以达到实现整体校园和谐的目的。

【关键词】儒家 和谐思想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17-02

同志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着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谐牵动着社会的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学校园发挥着示范和支撑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谐思想。儒家素来重视和谐,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挖掘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可以为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 儒家和谐文化的理念

1.“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

“礼之用,和为贵。”① 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追求。广义地讲,儒家所重视的和谐表现在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三方面,亦即现代人所说的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心理和谐三方面。之所以借鉴儒家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儒家之所以贵“和”,与其说是把“和”当做目的,不如说是基于“实用理性”的要求把“和”当做手段,这有利于更好地处理社会利益和关系。

2.“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

子思所著的《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② 遵循天道人道规律与天序人序法则,彰显天性人性本性与天德人德善德,尊重天心人心公心与天理伦理公理,最终实现天人共存共生,人人互利共赢,身心协和平衡。

3.“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

儒家的和谐思想中也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个和谐是指人与自然要和谐融洽,关键就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4.“和以处世”的和谐人生态度

人活在世上每天都必须与人交流,和人打交道。人生态度和人际交往至关重要。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非常重视“礼”在协调人伦关系中的作用。每个人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自己必须尽的义务。

5.“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蕴涵辩证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庸之道”,是实现和谐的方法原则。

6.“和实生物”的和谐发展思路

儒家的和谐思想并不是单纯地要求和谐,而必须是要有发展的和谐,没有发展的和谐不是真正的和谐。

7.“和以解仇”的和谐方法策略

儒家不仅把“和”当做一种存在状态、一种生存境界、一种追求的目标,而且还把它当做解决矛盾、冲突、对抗的方法手段。用“和”的方法解决矛盾问题,避免武力暴力的厮杀,不仅能节省人力物力资源,而且能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国计民生。

8.“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要做到“知行合一”比较难。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和”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精神,“和”的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树立科学和谐观,养成正确的和谐思维,培育和谐精神;而且要把和谐观念落到实处,化和谐的认识为和谐的行动,真正全面实现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建立一个和谐自我、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和谐宇宙。

二 高校校园不和谐现象及其成因

总体来说,现阶段我国高校发展态势良好,和谐是高校校园的主旋律。但不能忽视的是,高校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和谐因素。尽管这些“不和谐”只是局部的、个别的、暂时的,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它。唯有直面“不和谐”,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更好地促进校园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理想追求淡化,个人主义、功利色彩加重

随着高校校园日益社会化,有人说校园俨然是一个小社会。这种社会化的趋势会带来好的影响,但同时社会不良风气也会渗透进校园。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至上,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一些学生把实现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一味地强调索取,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

2.追求安逸享乐,缺乏吃苦精神,节约意识淡漠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人们也越来越追求享乐。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这种社会风气越来越盛行。人们不再对比谁能吃苦耐劳、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而转变成攀比谁穿的衣服牌子更大、价格更贵。这种心理在高校校园里蔓延,很多学生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为了面子而铺张浪费的行为更是比比皆是。很多大学生贪图享乐,追求安逸,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

3.道德意志薄弱,抵抗诱惑的能力不强

在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可能对某些道德观念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在具体行为中又与该道德规范相背离,缺乏行为与意识的协调性,常常“说起道德很重要,就是行为不对号”。如他们欣赏赞美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不少学生赞成“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就是不愿意变为自己的行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明白尊老爱幼、爱护公物等基本的公德,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之间存在的反差。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不是,也大都是在比较安逸的环境中长大的,没有受过太大的挫折,所以遇到问题时往往惊慌失措,甚至出现一些轻生的想法和做法。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情绪低落、不知所措、孤独、苦闷、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不同程度地在某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高校学生因学(就)业、人际关系、恋爱、情绪困扰等原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时不时地见诸报端,更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三 儒家和谐文化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高校校园中出现不文明不和谐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归结起来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理念在大学生中的缺失有关。儒家“和”的文化和建设和谐校园方面有很多共同的交集,因此可以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借鉴儒家和谐文化的内容。

1.借鉴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建设“和美”校园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推己及人”,“成物成己”。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③ 这些言论都表明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应当借鉴儒家和谐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精华,探讨要如何建设一个文化气息浓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民族性与世界性完善结合、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谐统一的整洁、幽雅、节俭、文明的“和美”校园,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2.宽和处世,宽容待人,建设“和气”校园

儒家和谐文化中“何以处世”、“何以解仇”的人生态度对建设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儒家和谐文化主张宽和处世,强调和谐有序,要善于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追求以形成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美好的大同社会。

借鉴古代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要在高校干部中讲和气、讲团结,教师讲和气、讲合作,学生讲和气、培养团队精神。干部只有讲和气才有利于上下沟通,知真情、得实情、才能报下情、传上情;教师只有讲和气,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利于师生沟通,师生和谐相处,教学相长;在学生中提倡讲和气、讲团队精神非常重要。当前大学生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虽然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因社会、家庭等因素,在青年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以个人为中心,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现在和未来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的时代。在高校,干部讲团结、教师讲合作、学生讲团队精神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用儒家“何以处世”的观点引导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宽和处世、宽容待人的“和气”校园。

3.平衡心态、恬淡处世,建设“和谐”校园

儒家学派充分肯定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④ 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⑤ 但孔子又非常强调理与欲的正确关系,他主张“欲而不贪”,⑥ 反对放念,提倡“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儒家思想既要掌握中和原则,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热衷于对物质的追求,而严重忽视了精神信仰的力量。但精神信仰对于一个健康成长的人来说何其重要。儒家和谐文化中,有很多淡泊名利,教人恬淡处世的方法,值得借鉴。

当今的大学校园,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困难等一系列复杂背景下,大学师生也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心理偏激、心灵扭曲等不和谐音符。造成这些身心不和谐问题有客观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需要整合社会力量系统解决,但对于自身来说,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修身养性,抵制外界诱惑,克制欲望。儒家在修身养性方面自有独到之处,如能发扬光大,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保持平常心和平衡心态,保持平和恬淡的和谐心灵。这对于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注 释

①论语·学而[A].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②礼记·中庸[A].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③④⑤⑥夏于全.四库全书精华(经部)第一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曹子敏.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3):3~5

[2]平飞.儒家和谐文化理念论[J].天府新论,2008(3)

[3]王国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63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张丽艳、唐振才.对大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2008(1):27~28

上一篇: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水质异常的分析与应对方... 下一篇:为小学低年级量身定做的“直映认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