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题——有效备课的指南针

时间:2022-10-15 07:17:47

【前言】课后题——有效备课的指南针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钻研课后题,能帮助教师教学设计 1.研读课后题,确立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是语文老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而语文课后习题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发现教学价值的重要依据。它对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定位起指导作用。研读课...

课后题——有效备课的指南针

一、钻研课后题,能帮助教师解读文本

有效备课,第一步当然要正确解读文本。教师拿到一篇文章,可以教的可以悟的点很多,哪些可以确定为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学习的盲点,哪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做出分析、研究,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而课后题就为教师正确、快速地解读文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如果能根据课后题,结合文章自身特点,大胆剪裁,重新组合,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原则,因地制宜,巧妙运用,可大大提高解读文本的有效性。

以第十一册语文“山中访友”为例。本课有四道课后习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们交流交流。3.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题就是在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与感知的同时,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与情感。第二题是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课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体会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情,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第三题是课文的两个重点句子的赏读。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这两个句子为例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思考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词语、句子来组织表达,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细细品味、感悟,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它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体会文章中心,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第四题,就是一个积累的要求。因为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它提示教师,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不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这几个课后题把文本中的文、道、质都解读出来了。这样的练习,给教师的文本解读环节给予了纲领性的提示和导向的作用。

二、钻研课后题,能帮助教师教学设计

1.研读课后题,确立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是语文老师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而语文课后习题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发现教学价值的重要依据。它对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定位起指导作用。研读课后题,能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

如,“山中访友”课后题1的前半句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课后题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就是一个有关朗读、背诵的常规性练习,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合并成一个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后题1的下半句,它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后题2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细化,它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在对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梳理与感知的同时,进而理解课文的思想与情感。根据这两个课后题,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根据课后题3,我们也可以确定一个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感的方法。

对照课后习题,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从知识、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调整、整合,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又清清楚楚显现出来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易于实施。

2.研读课后题,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材的课后题,很多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所以,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研读课后题,教学重点、难点就会很快显现。同样以“山中访友”为例,课后题1和2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们就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课后题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感的方法,它紧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所在,这就是教学难点。

老师在备课时,潜心钻研这些课后题,教学目标不会偏离,重点、难点也就会凸现出来。然后,再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阅读感悟,突破难点重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效益为核心的备课观,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3.利用课后题,设计教学主线

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都应该有一条清晰的课堂教学主线。没有清晰明朗的教学主线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如果教者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很多课文后的阅读练习题都是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教师把这个大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利用这类从整体出发设计的总领文章的大问题,分割教学板块,再分块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设计简约且实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后的阅读练习题: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直击课文的核心,编者为本文教学设计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目的是要实现课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段目标。抓住这个大问题,采用了“主线式”教学设计方式,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主线,设计了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及儿子的“了不起”两个环节。第一课时,我们可以先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句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第二课时,儿子的了不起又体现在哪里?通过学习重点句子的品读、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力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整个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条理清晰。这种处理练习的方法,目标集中,主线明朗,层次清晰,老师设计的问题少而精,既正确划分了教时,处理了练习,又完成了板书,一举多得。

4.借用课后题,适时读写结合

课后的“小练笔”“选做题”是对文本知识的补充,这些课程资源,有的已经很明显地提出很具体的练习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过程之中,或者阅读教学之后都可以根据内容提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借用课后练习把学生从课内学习引向课外拓展,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有这样一道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依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这是学习课文之后的拓展。“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课后小练笔则是课中进行的: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些根据课后题设计的小练笔同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设计得非常巧妙。既是一次练笔,又是对课文学习成果的检验和巩固,是“读写结合”思想的完美体现。这样的读写结合,融入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使教学不再空洞,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课后题也不会成了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累赘,更不会失去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

5.巧用课后题,链接课外阅读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少做题,扩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学需要超越课堂,超越教材,需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才能有效地积累。课后题的“阅读链接”“资料袋”“选做题”刚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它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学习的要求。有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的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有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备课时,我们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了,形成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三、钻研课后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每篇课文的课后的试做,如果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索,这几道课后题,哪些是我的学生基本上会的,哪些是不了解的,哪些地方需要点拨,哪些是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也是模棱两可的……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再结合自己的做题体会,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学设计才会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题,它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一座桥梁。聚焦课后练习题,认真钻研课后题,了解编者意图,是有效备课的指南针。如果我们能创造性地、充分地使用课后的习题,就能少走许多弯路,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案。利用它来组织教学,就一定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玉环县清港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建立班级流动书库,提高学生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