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时间:2022-10-15 03:53:52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初中阶段,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比小学生有明显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希望通过自主思考来参与活动,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生理条件。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以情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健康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亲近老师主动学习最肥沃的土壤。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改变,而且要有角色的转化——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你、认可你,从而使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挖掘自身的情绪因素,倾注满腔的热情,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恰当得体的动作去创设一个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环境,从而产生“近朱者赤”的同化效应。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体会到,当你心情舒畅的走进教室,满怀激情的组织教学、启迪学生,此时学生的情绪也不约而同地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处于主动状态。相反,当你带着低落的情绪走进课堂,必然对学生产生一种“近墨者黑”的负效应,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受到阻碍,消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可见,创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环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受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的制约,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自制力有限,要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教者在新课伊始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抓住学习心理。在新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能积极主动地学,但到了巩固练习阶段,学生学习的最佳兴奋期已过,兴趣也随之淡化,这时设计练习题要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趣味性,评价方式多样性,再次掀起学习高潮,达到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思考、计算、验证的效果。不仅能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而且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另外,我还设计小竞赛自办数学手抄报,尽可能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之,教师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学习。

三、以励促主动

教学过程应是对学生一种肯定和鼓励的过程。教师正确应用“激励策略”,可以使学生倍增学习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做到深入仔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肯定。如: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数学成绩差,我发现这位学生劳动很热心,而且对班集体相当负责,在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我适时表扬了这位学生,而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肯定地说:我相信这位同学以后学习数学时会像他劳动一样埋头苦干,我相信这位同学以后完成数学作业会像他对待班集体那样认真负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一直关注其闪光点,适时鼓励,结果这位学生转变很快,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异成绩。对待差生,教师要为他创设获得成功的条件,一旦有进步,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对优秀学生把握好时机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变换“激励”策略,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励其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增强学生实践

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对直观形象的知识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对操作实践性强的课感兴趣,如:在讲三角形的不稳定性时,我让学生用短棍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通过观察比较,让他们得出结论。再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用纸自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剪贴成矩形,让学生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再如:让学生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直尺、细绳测量教学大楼的高等等。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掌握新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受到学法的启迪。通过操作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具体操作中构建新的概念、公式。可见,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教学情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五、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由“学会”变成“会学”,并由“会学”变成“乐学”、“善学”。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内在的主动学习机会,从而把学习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自愿的学习行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相当重要的。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定理、法则的确立,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发现和探求,并让学生尽可能地去概括。如:由36×32=38……构建出mɑn=m+n(m,n都是正整数);鼓励学生充分应用联想思维探求知识,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让学生联想小学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比较中学与小学在这方面多学了哪些知识,并谈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用已学的知识去验证是否合理;鼓励学生改题,争取每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编题,如由方程100×(1+χ)2=125编物价上涨和增产的应用题,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数学日记,明确掌握哪些知识,存在哪些不足;鼓励学生每周自行总结学过哪些数学知识,并将日记和总结在班上定时交流等;学生掌握了学法,在解题过程中逐渐“准确、迅速、灵活”。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成功感,才能消除学习困难学生的受挫折心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挖掘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就一定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每一节数学课堂质量。

上一篇:“校企乡”结合 助农民致富 下一篇:体育课上学生意志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