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EDI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14 05:15:04

我国EDI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1990年被引入我国以来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应该说,我国在EDI的开拓与发展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EDI在我国的发展还是相对缓慢。到目前为止,EDI的应用局限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和个别的部门,且多数还在试验和探索中。世界500强企业中,95%以上均采用EDI技术与业务伙伴进行贸易交往和商业单证处理,并根据EDI方式重建业务模式与管理模式。而Intnternet免税区,也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因此,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借助当今电子商务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快EDI的发展,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重组业务、扩大贸易机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我国EDI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 发展范围欠广泛。我国一些较成功的EDI系统主要用在海关、外贸等企事业单位,而适合商业领域的EDI标准还是很薄弱,主要是在少数大的企业之间使用,如宝洁公司和全国各地分销商之间的电子订货自动处理,TFT物流运输公司之间货运信息的EDI传递处理以及上海联华超市集团的EDI应用系统(零售业),其它领域的EDI也仅是零星发展,不成规模。而且严格上说,这些领域上的EBI应用系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DI系统,而是一个单位自身业务的电子计算机化,即EDP(ElectronicDataProcessing,电子数据处理)。

其实,EDI的应用领域很广泛,涵盖工业、商业,外贸,金融,医疗保险、运输、政府机关等。只要那里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同时又需要在不同单位间进行文件资料的交换和处理,就可以使用EDI。韩国、新加坡、香港等,除在船运、海关实施EDI外,还用于金融业、生产领域、制造业等方面,而且还深入到零售业的供应商和仓库。而西方发达国家还在不断向卫生保健部门和政府部门渗入。

2. 发展速度较慢。由于我国起步晚,起点低,尚处于“引入”的初级阶段,仍在进行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标准制定等工作,所以无法大跨步地发展EDI系统。而早在1988年,美国就有7000多家企业使用EDI,到1990年已有15000多家企业着手EDI计划,并且每年仍以100%的速度增长。欧洲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但也在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增加使用EDI的用户。

3. 取得的收益还很不显著。目前我国EOI在海关、外贸等行业的应用收益还主要限于“减少终端重复输入”、“减少人工出错”、“减少纸张作业”等最基本的应用收益。而发达国家EDI已进入“发展阶段”,甚至部分行业正在向“融合阶段”迈进。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和运输业早在60年代就使用EDI,到1990年,已有约3000家供应商和汽车制造公司进行EDI联系。它们之间的原材料、零配件供需信息、装运通知、有关发票和资金的转移等文件交换,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进行。目前在美国的汽车工业中不使用EDI的企业已经不能生存,EDI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公认。

4. EDI标准化研究仍不充分。尽管我国在EDI标准化研究中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部分国际标准也已颁布,但是部分行业的局部标准如用于商业领域的标准仍是空白。亚洲的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远远超过我们。

二、EDI无法在我国全面快速推行的原因

1. 企业规模较小,无法短期内获得高收益。西方发达国家积极使用EDI的公司通常是一些大企业及跨国公司(如美国最大的零售集团沃尔玛),原因是其收益通常随贸易伙伴的加入,贸易量的增加而呈递增趋势。而我国组织结构合理、高效运转的大企业为数不多,大规模的跨国公司更是屈指可数。受固定贸易伙伴数目及贸易量的限制,我国企业根本无法通过实施EDI在相对短的时间获得较传统贸易形式更多的收益,从而阻碍EDI的全面推广。

2. 投入较多资金,回报存在时滞。EDI通常在专用网或增值网上运行,相关的标准选项较多,对参与方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较高,因而实施EDI的前期成本较高,高成本的资金投入会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同时EDI作为信息技术,其收益不是即时的,常存在时滞。对于习惯以现时收益高低判断技术优劣的人们而言,如果能找到一种短期内更有效的可替换贸易技术,他们便会对实施EDI采取抵制态度。

3. 缺乏EDI知识,缺少EDI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EDI这一技术还没有充分认识,更缺乏来自独立渠道的基础教育。国内的一项针对外贸行业的调查表明,目前困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第一大障碍是缺乏对电子商务系统的了解。其中70%的企业被调查者回答“对电子商务了解较少,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培训”。企业对EDI了解不深,无法充分预见EDI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所以他们并不热心于这一技术的采用。

4. 害怕EDI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冲击。EDI的出现会引起贸易方式、操作运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变,导致因传统经验失效而需要重新摸索,甚至会因增加敏感性数据的透明度而带来很大程度的风险,这也是不少企业采取犹豫不决甚至拒不接受态度的原因。

5. EDI系统未能和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结合,给企业造成额外负担。目前,许多企业的EDI技术应用系统未能和企业内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联接,企业要专门购置设备去处理数量不多的EDI单证传输,对企业整体效益有影响甚至无明显经济效益。如某火车站货运系统由于订单极少,又要支付费用,用于EDI应用的计算机系统不能同时进行其他工作,因此后来干脆放弃EDI应用而用作内部数据统计等。而且,已开发有EDP系统的用户,它们在开发EDP时并没有考虑到EDI的应用,其中一些EDP系统已不能适应EDI应用的要求,需要对EDP系统重组。

6. 各地政府步调不一,EDI地区发展不均衡,影响EDI在我国全面发展。要想迅速推广EDI,政府需加大EDI基础建设的投入,以降低通讯费用和EDI服务费用;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这样才不至于政府白白投入。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战略安排,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之间的步调很难一致。出现一部分地区重复建设,而另一部分地区无人建设的状况。广东、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建设快且重复发展,如山东省便有EDI中心5-6家,仅设在青岛市就有4家,这样就分散了EDI业务,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内地企业由于进出口业务量不够大,EDI的发展当然显得非常缓慢。这样就难以建成一个大型的EDI信息服务枢纽,只能停留于主要解决单证传输问题,不能与用户端计算机应用系统(如EDP等)相结合,从而难以发挥EDI的规模效益。正因如此,目前许多EDI中心拥有的用户都很少,不能达到规模效益,入不敷出,难以维持。一些EDI中心虽然给用户以最大的优惠政策,但用户数仍不能达到维持EDI服务中心正常运行的规模效益要求,从而最终影响EDI在我国的全面发展。

7. 单证做到标准化难以在短期完成。我国当前实际操作中,各行业、各部门的各种单证格式不统一。要将这些单证全部在计算机上实现,在不利于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同时,还会增加高额成本。要使标准化工作既与世界统一标准兼容,又兼顾中文特色,短期内难以构筑完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EDI的发展进程。

8. 现有法律难以保障EDI的运行。EDI立法是保障EDI顺利运行的社会环境。EDI的使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用电子信息传输代替传统的纸面文件,随着纸面单据的消失,与单据有关的概念也在消失,对于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的制定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现行的法律难以保证EDI的使用和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问题以及发生纠纷时的法律证据和仲裁问题。

三、加快我国EDI发展步伐的对策

EDI已成为在发达国家中进行国际贸易的主导方式,它将像当年集装箱、条形码一样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可以预测,21世纪将成为一个网络社会,一个信息社会,一个由EDl支持的无纸社会,EDI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因此,加快EDI的发展是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1. 正确认识EDI。只有正确认识EDI,才有可能正确应用和全面推广EDI,从而加快其发展。这包括以下三方面:(1)EDI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并不是取决于拥有或实施EDI,而是导源于应用EDI给企业管理方式所带来的变化。EDI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过程和经营决策产生变化的手段。(2)EDI是一种管理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技术。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强化与贸易伙伴的联系,有助于改善整个后勤供应环节的效率,使企业取得长期的战略利益。(3)EDI是一种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有其自身的发展周期和特点。EDI应用的不断扩展和创新为许多厂商带来了额外的好处。在EDI的应用中应该把它视为不断发展、不断开拓新领域、不断创新管理方式的过程。

2. 由政府统一规划、整体协调,以发挥EDI的整体效益。EDI涉及到政府管理、法律、标准、信息投资、计算机普及程度、国家公用数据通信网络建设、部门协调、邮政通信水平、电子数据软件开发、教育等,因此,EDI的开发建设就应该从社会的整体效益出发。如果每个部门都从自己的局部利益出发,都把自己建成EDI中心,这样就会形成诸侯割据局面而错过发展EDI技术的最好时机。因此,EDI的发展需要由一个非盈利性组织从国家科技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协调,以充分发挥EDI的整体效益。如澳大利亚的“贸易通路”组织(Tradegate)正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的机构,它由澳大利亚贸易界(报关行、运输公司、码头等)出资建立,其目的一是签约应用EDI网络,以利用一个共同网络来保证交易数量尽可能达到规模经济的水平;二是参与EDI标准的开发运用,规定所有EDI业务均应采用EDIFACT标准格式;三是向运输业推销EDI服务。

3. EDI的实施要分阶段实施。实施EDI并不是一夜间就可以完成的,要以分阶段实施的办法入手,简单易行,方便查询,又可从长计议,为以后的EDI工作打下基础。

4. EDI用户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提高EDI应用层次和运行效益。企业EDI运用效益与企业规模、EDI运用层次密切相关。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大型的、技术力量及资金较雄厚的企业,应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对企业现有的EDP系统,要结合EDI软件进行分析、重组,二次开发,使EDI系统与企业的EDP系统紧密结合。对于技术力量薄弱、资金短缺的企业,可以暂时选择EDI中心的接入服务,待到企业计算机集成化程度捉高,再自行开发EDI系统。

5. EDI的使用者要参与EDI计划战略的制定。这是EDI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6. 从战略角度宏观地看待成本效益问题。实施EDI往往是成本支出在先,实现的效益严重滞后,而且有些效益的评估难以精确量化。因此在决策上不应该仅仅根据成本效益来决定是否实施EDI,而更应该从战略角度宏观地看待成本效益问题。

7. 加强EDI培训教育,这是实施EDI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培训无论对EDI使用者来说,还是对贸易伙伴而言都是成功应用EDI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培训不需要过分专业化,重点应该放在什么是EDI以及实施EDI对公司有什么益处等方面,不需要把培训重点放在具体标准、软件和硬件等方面。

8. 借鉴国外经验,对实施EDI的行业和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鉴于Internet贸易零关税的实行,我国可以从国情出发,主动地对从事电子交易的企业实行税收、利率等优惠政策,以适应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但政府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EDI的同时,也应注意要加强宏观指导与调控,保证EDI运行结构的优化,比如对EDI服务中心重复建设的问题就应尽快调整解决。

9. 进一步加大制定EDI标准的工作力度。对于EDI的长期发展,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制定各种标准,并不断完善。

10. 尽快制定有关EDI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创造一个面向市场的商业法制环境。我国现已进入EDI的推广和运用阶段,研究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关于EDI的一套法律体系,将会有利于EDI效益的正常发挥,有助于EDI的应用和开展,从而保护国际贸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要加强立法工作,并使之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有关法律必须作相应调整,如我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法》有关书面合同形式的规定,《海商法》关于海运提单形式的规定等。此外,电子提单下如何更好的转移货物所有权,通过EDI传送的电子单证(信息数据)的法律效力等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作者单位: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 下一篇:略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