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时间:2022-05-31 11:18:50

略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独立人格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早期分散的个人人格,到由数人聚集而成的团体人格,最后演进为公司的独立人格,这一过程反映了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不断改进的经营管理以及飞速前进的技术手段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客观要求。所谓公司独立人格是指公司的人格与股东的人格相互独立;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并以其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而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亦即“股东有限责任”,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公司如同注入了神奇的力量,迅速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正如美国学者伯纳德・施瓦茨所说:“正是公司制度使人们能够聚集起对这个大陆进行经济征服所需要的财产和智慧”。因为公司独立的人格能够鼓励投资、降低风险、增进市场交易,而使这一制度成为乃至今天市场经济中的“主旋律”。虽然如此,在千变万幻的现实面前,公司独立人格制度仍会留下星罗棋布的遗漏和盲点,实际运作中,经常表现为公司人格被滥用而成为一些人谋取非法利益的工具,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在这些特定情况下,法律就应该在追求一般正义的同时弥补对个别正义的损害,使股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关系达到重新平衡,以维护公司法人制度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主旨

随着公司独立人格的缺陷在实践中日益突出,为解决日益增多的公司滥用现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国首次提出了“揭开公司面纱原则”,也称“公司人格否认”。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特定情形下,当适用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会带来不公正时,法律不考虑公司的特性,直接追究为公司法律特性所掩盖的经济实情,在司法程序中责令特定的公司股东直接承担公司的义务和责任。学者们形象地把公司独立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比喻为“罩在公司头上的面纱”,它将股东与债权人隔离开来,使股东可以免受债权人的追索。“面纱”制度最早于1897年萨洛蒙诉萨洛蒙有限公司一案中得到确认,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法院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公司的面纱”常被股东用来从事各种不正当行为,如出资不足、空壳经营、滥设法人、抽逃资金、人格混同等,当其因逃避法律或契约义务受到法律追究时,不法行为人却以公司人格做挡箭牌,逃避法律追究,使债权人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揭开公司的面纱”,确认公司与其股东或其他成员为同一人格。可见,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主旨在于:当公司被他人控制和操纵而规避法律,寻找法外利益时,法院可以无视该公司法律形式上的独立人格,而要求其背后的控制和操纵者对公司行为承担责任。

当然,公司法人格否认并不是向传统的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的挑战,只不过是使原来承担独立责任的公司成为了非承担独立责任的公司,其责任由公司背后的股东承担,因为公司的独立人格要求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和意志,与股东的财产和意志彻底分离,以平衡股东利益和公司相对人利益,但如果公司意志直接体现了股东意志,两者未实现彻底分离,那么,公司行为也就是该股东的行为,股东理所当然地应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这一制度并没有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而是对公司法人格本质内涵的严格遵守。

正如柏拉图所言“人类个性的差异,人们行为的多样性,所有人类事务无休止的变化,使得无论是什么艺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制定出可以绝对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规则。”同样,法律在对一般正义的追求过程中也会忽视个别正义而有失公正,因而,只有运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配合实体法对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行为导致的不公平事实进行事后的救济,才能体现法律对实质意义上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维护股东、公司、公司相对人三者利益的平衡。

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公司不具有独立的财产和意志时,公司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单纯公司的行为,其承担独立责任也就失去了基础,根据实践以及借鉴国外经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应主要运用于如下情形:

(一)公司法人格形骸化与公司人格否认

公司法人格形骸化实质上是公司与股东完全混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沦为股东个人或另一公司的另一个自我,公司人格只有象征意义,公司的意志就是股东的意志,公司的财产就是股东的财产,因而,股东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公司法人格形骸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一人公司。英国著名的萨洛蒙诉萨洛蒙有限公司案首次承认了一人公司的合法化,在一人公司的情形下,公司的意志和财产只受到一名股东的控制,实践中极易造成人格混同,从各国立法来看,那些确认一人公司的国家一般以公司人格是否被滥用为标准来判断是否适用人格否认制度,如果公司资本充足,而且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个人的财产,公司内部建立了完备的财务体系,公司的章程和业务开展完全符合《公司法》的规定,法律即承认公司的意志和财产与股东的意志和财产发生了分离,否则,公司的人格就被认为与股东的人格混同,股东因此应当对公司行为承担责任。在我国,除国有独资公司以外,虽然并未承认一人公司,但国外立法对一人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仍值得我们借鉴。

2、财产混合。公司的财产与其成员和其他公司的财产分离是有限责任存在的基础,公司拥有独立的财产,才具有足够的资产清偿债务,否则,很容易产生隐匿资产、抽逃资金等不法行为。因此,应迅速建立和完善资本保持制度以及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以保证公司有独立的财产,同时便于债权人了解公司的偿付能力,维护市场经济的安全和信用。实践中,股东与公司财产混合主要表现为:公司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在帐目上未完全区分开;公司财产无记录或记录不实;公司营业场所、主要设备与股东营业场所或居所完全同一;公司利益与股东利益一体化,股东可将公司盈利转化为个人财产等,这些情况使得公司失去了对外承担清偿责任的物质基础,股东就不能只承担有限责任。

3、公司之间相互控制引起的人格混同。我国法律规定“一个公司对另一个公司的投资额达到控股时,该公司即成为母公司,被控股的公司即成为该公司的子公司。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是,当这种控制超过必要的限度,子公司的经营体现了母公司的意志时,母公司就应当为子公司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正如美国著名法官卡多・佐指出:过度控制使“母公司变成被人,子公司成为人”,则应“揭开公司的面纱”。那么,实践中如何判断母公司是否对子公司实施了过度控制呢?美国学者认为:(1)两个公司的资产是否分离,各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产推展其业务;(2)两个公司的业务是否独立进行,其经营帐册是否分别保存;(3)公司法规关于公司经营分离的规定是否遵守。各种股东会、董事会是否分别依法定期召开;(4)在对外关系上,两个公司究竟是分离的还是混同的。如果公司滥用其控股地位,支配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从而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则应当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二)利用公司从事不法行为时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实践中,行为人利用公司人格主要表现为两类:一是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以逃脱公司债务,从国外立法来看,一些国家将公司资本不足作为适用这一原则的条件。我国《公司法》中也应明确规定,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导致公司不能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可直接向该股东请求偿付,由股东在出资不足和抽逃出资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另一种情况是利用公司从事欺诈行为,如以公司名义生产伪劣产品、以公司名义签订合同骗取预付款等,在这些情况下,公司人格已被滥用,从事非法行为的人应该对其违法行为负责,受损害的债权人则依法可以直接向行为人追偿。

以上分析表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作为一种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行为导致的不公平事实进行事后规制的手段,实践中要求司法机关根据公平正义的法理念并结合诚实信用、权利滥用禁止等原则判断某一具体案情是否适用这一制度,这样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在实际运作中才能表现为一种活的灵魂。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上一篇:适应变革 创新发展 下一篇:巨额养老基金隐性债务该由谁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