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现状

时间:2022-10-14 06:23:10

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现状

摘 要 正值社会化关键期的初中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广泛影响。本研究旨在总结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诸多影响的基础上,促进其更好地利用网络推进自身社会化。

关键词 社会化 网络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Internet to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 Haixin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Abstract Socializ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during the critical period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Interne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mpact to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discusses how to use internet to promote their socializ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network; junior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且逐渐成为新的主流媒体。在我国目前的网民构成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62.9%,可见处于社会化关键期的初中生作为这一技术的传播者和受益者,其势必会受到网络发展的影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影响亦然。网络不仅扩大了初中生交往空间,缩短了社会化时间,创造了个性化和社会化学习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1 概念界定

1.1 社会化的内涵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简而言之,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适应社会文化的人格,掌握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从出生到老年,个体随时随地都在接受社会的影响,且在每个个体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个体社会化受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同伴群体和公共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并非一成不变,相辅相成的,反而常常是公开冲突的。①

1.2 网络的内涵

对网络内涵的界定需从网络本身的特点谈起。现代网络有四个特点:渗透性、虚拟性、交互性、非群体性。基于以上特点网络空间以其“虚拟现实”实现了跨时空的对话、思想交流、交友等。同时,网络突破了传统的人类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网络上,个体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其生产者和提供者。网络技术使人们更主动的获取信息,个性发展选择更为自由。在网络信息化的认知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性。②

2 研究现状

2.1 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2.1.1 “网络群体”环境创造了新社会关系,拓展了初中生社会化范围

初中生通过网络技术有了更便捷、更大范围的社会交往,加快了其社会化发展的速度。不仅使交往克服了时空,年龄,甚至国籍的障碍,且鉴于网络的虚拟性,其可以不受身份、地位和语言的影响进行平等沟通。因此,网络时代的初中生面对的是崭新的社会交往环境和社会关系,并集中表现为社会化范围的拓展。

2.1.2 “虚拟现实”环境促使初中生在现实中成功地实现角色扮演

网络创造的虚拟环境逐渐成为初中生角色实践的平台,学生中可在“虚拟环境”中通过“角色换位”来体验各种社会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需求和责任,并按社会需求经过反复练习,掌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社会要求,以减少角色失调现象。③

2.1.3 “信息共享”使初中生更擅于社会生存

网络环境形成的“信息共享”,不但适应了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的趋势,而且同时也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这不仅利于教育资源共享的理想规划实现,也提高了学习方式、内容等多项指标的自由选择度,同时培养了学生文明的现代信息素养。④

2.1.4 主动接受的新型“自我实现”方式提高了初中生社会化的自主性

网络形成的“信息共享”不再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网上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自我提高,或者利用网络和各地专家及兴趣相投的朋友交流,以拓展视野,解答困惑。因此网络利于发掘初中生主体能动性的潜力,有助于该群体实现自主社会化。

2.2 网络对初中生的消极影响

2.2.1 网络导致初中生民族意识淡化

近年来,西方国家试图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向世界灌输资产阶级文化理念,在网络文化中依托新技术再一次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与此同时,民族文化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备受排挤,网民们尤其是思想不成熟的初中生群体的民族意识被淡化,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形成,且该阶段较为突出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很容易造成其对传统文化的淡漠遗弃,而严重淡化民族意识。

2.2.2 网络使初中生价值观念出现改变

鉴于网络自身快速性、便利性、即时性、互动性的特点,声像图文等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由传播,这些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很有可能造成初中生信仰的缺失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2.3 网络导致初中生道德意识的弱化

网络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可能引起初中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初中生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调查表明,60%的青少年会无意中接触到网络色情信息,而接触此类信息的未成年人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⑤据统计,网络传播的非教育信息,70%涉及暴力,这常会导致初中生因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失意、挫折而诉诸暴力犯罪。近年来,因网络而起的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也是道德滑坡和社会失范的一种反映。⑥

2.2.4 网络导致初中生社会角色的混淆

以角色系统为基础的社会互动要求每个个体均需根据社会文化的角色要求,遵守相应规范,扮演不同的角色。初中生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让其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成功的扮演一定社会角色。某些角色虽在现实社会中被固化,却在网络上受到空前挑战。由于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在这种特殊的互动情境下个体的社会属性被模糊,某些社会角色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角色要求的各种规则,无须履行相应的角色义务。初中生可能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扮演理想的“真实自我”,这致使其很容易混淆“虚拟角色”与“真实角色”,且出现现实社会中的自我不适应。⑦

2.2.5 网络导致初中生交际互动受阻

人们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且影响着个体的成长。网络交往的间接性、虚拟性及交往主体间的平等性等特点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初中生人际互动的需求,但这种理想化的自我实现感极易发展为成瘾行为。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必然会导致对现实社会交往的排斥,易出现对现实情感交流的麻木冷漠,甚至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模糊。⑧

2.2.6 网络导致初中生人格障碍

网络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构成立体式的传播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使其形象思维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较差。⑨受该特点影响一些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易出现孤僻、情感缺乏的倾向,严重者甚至逃避现实;部分学生接触网络后精神亢奋,误以为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自我、获得价值,形成网络依赖而出现焦虑、忧郁、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危害了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开始怀疑真善美,产生自我评价降低、责任感缺乏、价值失范、信仰危机、欺诈等心理,导致人性扭曲和人格畸变。⑩网络行为如果逐渐被固定下来且与现实生活差异显著,就会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导致心理危机或人格障碍。

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但由于其属于未成年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限制,而此次研究未对家长和老师进行调查,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全面的调查,以获得深层次的研究结果。

此外,本研究对网络对初中生人格形成方面的影响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未来可在人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科学的量表。

注释

① 杨精精.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95-97.

② 黄家成.虚拟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的新范式[J].社会,2002(1):4-7.

③ 林志长,刘惠娜.略论网络对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J].教书育人,2005(10):9-10.

④ 刘毅.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面临的挑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6):124-128.

⑤ 张光辉,张红霞.论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政府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06-109.

⑥ 徐瑞萍.论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4):31-33.

⑦ 张光辉,张红霞.论网络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政府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106-109.

⑧ 赵立新,刘海霞.浅谈网络化与青少年社会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121-123.

⑨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⑩ [加]弗兰克·凯尔奇.信息媒介革命[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浅谈音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