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

时间:2022-10-14 01:10:08

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

摘要:本文以中美贸易“铜版纸案”为视角,阐述了“铜版纸案”的背景,代表观点、媒体观点、市民观点。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两大利益博弈主体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中美贸易;铜版纸案;博弈论

一、 中美贸易“铜版纸案”的背景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不断出现。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人民币升值”、“反补贴”四个方面,而产生摩擦的根本原因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美顺差呈大幅上涨现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转移国内的经济压力,美国频频向中国出口商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同时运用技术贸易壁垒、劳动贸易壁垒等非关税措施来限制中国商品的流入。针对美国的种种贸易保护行为,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由此,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悄然抬头。

其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2007年3月30日美商务部公布对中国出口的铜版纸产品反补贴调查初裁结果,决定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并开始对中国出口的铜版纸产品征收临时12.83%的反补贴税,掀起了对华反倾销调查的新一轮高潮。

二、 中美“铜版纸案”的代表性观点

(一) 官方观点

事件发生后中方外交部对美方铜版纸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与世贸组织规则的一致性提出了质疑,要求美方认真考虑中方的关注,纠正其与世贸组织规则不一致的做法。中方认为,中国铜版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所以中国铜版纸价格低于其他国家产品。因此,中方依据生产成本制定价格,并且市场价格高于成本,根本不造成倾销。美方所谓的反倾销制裁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是无理的要求。中国政府更就美国“双反”制裁诉诸世界贸易组织,这也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首次在该组织美国。

(二) 学者专家观点

相关专家认为,其一,我国铜版纸遭遇“双反”主要是由于出口量较大。中国铜版纸大量出口,极大抢占了美国本土的市场,冲击了本土铜版纸业。所以极易遭受美国的反补贴税和反倾销处罚。其二,由于涂布量较大,成本具有优势,我国铜版纸出口存在自身的优势。2009年我国对美出口的铜版纸约为20万吨,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在15%左右(总产量的4%左右),国内铜版纸需要大量的出口消化,而且未来的两年国内铜版纸产能释放较大。(今年2月中旬,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中公告,正式对我国出口欧盟的铜版纸发起反倾销调查)。其三,铜版纸印刷隐忧逐渐加大,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由于行业供给迅速增加,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国目前铜版纸出口增速难以持续下去,这将加大铜版纸的扩张的压力,于此同时,我们遭受的反倾销调查也将越来越多,对外贸易的路子亦会愈发艰难。

(三) 媒体的观点

“铜版纸案”被媒体称为美国对华采取反补贴措施的第一案。法制网环球频道分析指出因中国受国有银行融资、土地使用权等固有诟病影响,对华反补贴控诉则可能出现“井喷”式激升,成为美国等对华进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工具。相比于反倾销案件调查杀伤力极强,因为它直指政府对企业所提供的各种优惠条件和政策。欧盟一名官员曾将对华反补贴案件比作“向母舰发射一枚鱼雷”。当反倾销调查的反补贴控诉成立累加到一定数量,则会使贸易伙伴质疑中国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中国政府提供的公平竞争环境,并对中国的稳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东方周刊分析指出,2007年9月18日中诉美铜版纸“双反”措施案,即是中国政府对主动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态度的标志性转变。该案是中国第一次作为独立的申诉方提起,“能抓到美国做法中不符合WTO规则的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能够在这个时间段改变过去的防守型姿态,对中国来说也是跨出了很大一步。

(四) 市民的观点

有市民认为,中国现在是处在一个现代经济发展阶段,起步晚自然处处受制于人,但是运势往复,一时的高低起伏而已。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代传承,这个才是中国的所谓核心竞争力,大国崛起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也有人认为,企业在面对国外发起的贸易救济中要积极应对,为了避免高额关税税率可以采用“迂回”战术,到能享受零关税待遇的他国设立生产工厂,改由第三国出口。

不少市民说,自铜版纸案以后,“双反”联合调查渐成趋势。美国对华产品发起的公平贸易调查中,绝大部分以“双反”形式提起,“双反”案件数量大、时间密集受此影响,中国企业市场损失不可估 量。

三、 本人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

(一) 中美“铜版纸案”博弈囚徒困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所设定的是:一次严重的仓库纵火案发生后,警察在现场抓到甲乙两个犯罪嫌疑人。于是,警察把他们隔离囚禁起来,要求坦白交代。如果他们都承认放火,每人将入狱3年:如果他们都不坦白,由于证据不充分,他们每人将只入狱1年;如果一个抵赖一个坦白并且愿意作证,那么抵赖将入狱5年,而坦白者将因为立功受奖赏而得到宽大释怀,免于刑事处罚。

在囚徒困境中,如果乙抵赖,甲坦白的话可以不必坐牢,不坦白的话被判1年,所以坦白要优于不坦白;如果乙坦白,甲也坦白的话被判3年,不坦白的话将被判5年,坦白依然优于不坦白,这样坦白就是甲的优势策略。同理,坦白也是乙的优势策略。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得出(坦白,坦白)各自获刑3年将是双方的最优策略,即为纳什均衡。

2、在中美“铜版纸案中”中假定中美双方都实行贸易自由,则双方支付都为15;如果双方都实行贸易保护,则双方支付都为-5;如果中美任一方实行贸易保护,另一方实行贸易自由,那么贸易保护一方获得25个支付,另一方获得-15个支付。双方策略及支付如下:

(二) 博弈的结果(纳什均衡)

在上图假设的中美一次性博弈中,如果中方选择贸易自由,则美方选择贸易保护获得25个支付;如果中国选择贸易保护,则如果美国选择贸易自由,则它将获得-15个支付,如果选择贸易保护则获得-15个支付。所以一次性博弈美国选择贸易保护是它的优势策略;同理对于中国来说,中美一次性博弈选择贸易保护是优势策略。即(贸易保护,贸易保护)是双方的优势策略,即此一次性博弈的纳什均衡。中美双方都不愿改变自己的策略,因为那样就意味着自己失去更多。

四、 解决中美贸易措施或政策建议(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 本人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

中因为双方都考虑到一次性博弈,双方都有可能背叛另一方实施贸易保护而获得最大支付,所以双方最终双方为了追求自身的最有策略而在(贸易保护,贸易保护)策略组合上形成纳什均衡。很显然,我们发现(贸易保护,贸易保护)并不是双方同时获得最大支付整体的最优策略组合(贸易自由,贸易自由)。那么怎样使双方的纳什均衡转移到(贸易自由,贸易自由呢)?

1、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作用,严肃执行贸易制裁法规。即当博弈参与人违反自由竞争与市场准入规则,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策略时,会受到相应的惩戒,那么他选择贸易保护主义的利益将减少,这样我们就可以改变矩阵的支付情况使之可能达到新的纳什均衡(贸易自由,贸易自由)。

2、运用重复无限次博弈策略。中美双方在一次性博弈的情况下,都选择贸易保护策略,而在无限次博弈中如果中美一方采取贸易自由措施,那么另一方考虑到长远利益,必然会采取贸易自由措施,而如果其中一方背叛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就会因报复而采取一定时段不合作措施,甚至是永远不合作措施,从而使对方收到处罚和损失。

因此通过无限次重复博弈,可以走出囚徒困境。在中美贸易关系中,由于双方均是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且此种状态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双方之间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条件是存在的。在这一提下,其中一个国家采取合作策略,双方就有可能走出囚徒困境,实现纳什均衡由(贸易保护,贸易保护)向(贸易自由,贸易自由)的转变,此时双方支付为(15,15)达到长期状态下的支付最大。

(二) 从经济学的角度中方要在全球化来看

中方要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贸易争端,有以下措施:

1、中国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中国当今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出口产品也以初级制造品为主,加之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所以成本很低,极易给人以反倾销调查和处罚的借口。因此,首先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和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使我国从传统制造加工大国转变为科技创新强国,降低同他国产生贸易摩擦的程度。

2、中国应将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扩大内需上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投资、出口、内需。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政府企业投资和对外出口初级制成品,内需一直未能启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可预见范围内中面临的贸易调查必然越来越多。因此,有效启动内需,发挥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然能够规避全球化贸易的风险。

3,中方要积极应对对外贸易摩擦。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崛起为世界贸易大国,相应的正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日渐频繁,这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重大问题。面对如此众多的贸易摩擦,我们要充分重视,积极应对,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以符合规范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经济利益。(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则柯 李杰:《博弈论教程》,2004年,第7页、第204页——第206页。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2004年,第8~9页。

[3]吴莉婧 :《中美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人民论坛》,2012年08期

[4]赵志超:《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探析》;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08期

[5]皇甫平丽:《冷观中美贸易摩擦》;《瞭望》,2010年03期

[6]谢志武:《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生产力究》;2011年07期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防范 下一篇: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