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与再造及其启示

时间:2022-10-13 10:03:16

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与再造及其启示

摘 要 台湾技职教育历经了肇始、发展、完善和提升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发展变革都与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教育目标也跟随演进,为行业企业培养了技术人力,支持了台湾经济的发展与转型。21世纪以来,在遭遇少子化、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升级等冲击,为应对多年来台湾技职教育自身积累的如升学主义、定位趋向模糊等问题,政府开始了技职教育的再造,即围绕培育毕业生的立即就业能力,在改善师生教学环境,强化产学实务连结等方面做文章,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大陆发展职业教育有较多启示

关键词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再造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20-06

台湾“技职教育”是指“技术及职业教育”(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其纵向系统包括:科技大学(二技、四技)、大学校院附设技术学系、技术学院(二技、四技)、专科学校(五专、二专)、高级职业学校、综合高中专门学程、高中附设职业类科以及国民中学技艺教育班等各层级技职教育体系。成立目的旨在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培养技术职业实用专业人才,兼顾创新、质量与数量,以提升台湾地区核心竞争能力等,其中高职(即大陆所指的“职高”,下同)在于培育基层技术人员;专科在于培育中级技术人才;二技及四技在于培育高级技术人才;研究所硕、博士班在于培育应用研究人才。透视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台湾技职教育积累了不少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在知识经济来临、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政府采取了许多因应策略。

一、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特点

(一)肇始时期

1949年以前的台湾社会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日本人(1895~1944)发展了现代农工产业,但技职教育只以初级职业学校为主、职业补习学校为辅。直到1937年后大力发展与战争相关的工业,技职教育开始向高一层级发展,培养和训练了一部分技术人才,但是所开专业多与军事工业相关,尽管如此,“日本在台湾推动技职教育的经验,对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可以说台湾技职教育伊始被深深烙上了政治烙印,以满足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与经济发展需要为指向,并不是以满足学生“入仕”与学术需求为目的。

(二)发展时期

台湾为重建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技术人员,于1948年修订《职业学校规程》,设置初级职业学校及高级职业学校,确立“三三制”的技职学校体制[2],并在1950年代初期开始检讨初、高职教育目标,简化科别,调整课程,在美援项目下引进单位行业训练及工艺教育等观念,着重于工、农职教的改革与扩充,以初级职业学校为主,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事等五类,再往上延伸至中等职业教育,奠定了技职教育发展的基础。1952年起,教育部门将改进生产教育列为工作重点,加强建教合作事项。1954年教育部门颁布“建教合作方案”,加强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合作,推广建教合作,包括:建教合作设计事项,农工院校及各类职校与生产机构的联系;改进职业教育、技术人员的训练;供应、调查、登记及毕业辅导计划等。到20世纪60年代,工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越农业,劳力密集工业俨然形成。当时技职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台北工专、台北商专,学生毕业之后,在岛内几乎不能再升学。至20世纪70年代,技职教育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体系完善时期

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工资低廉的优势逐渐被邻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取代,加上世界能源危机、产业升级、技术质量要求提升,使劳动市场对人力的需求由劳力密集转向技术密集时代。技职教育除了在“量”的充实增加外,另一方面积极改善教学质量,也开始注意“质”的提升。在1974年设立第一所技职教育的高等学府――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加速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并在1979年成立研究所,先设硕士班,1983年增设博士班。1987年改制师专为师院,并陆续增设或改制技术学院,1997年满足条件要求的技术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设有专科部、大学部、研究所、进修部,使技职教育体系向上延伸。为全面提升民众知识与就业技能,强化对没有升学的国中生进行职业进修补习,推行延长以技职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政策,建立起职业进修教育体系。从1950年代的初级职校、1960年代的高级职校及专科学校,甚至到20世纪70、80年代的技术学院,而后1990年代的科技大学,随着经济的成长、人力的需求、产业的改变、社会的需要以及科技的进步,台湾持续对技职教育进行调整,建立了一贯而完整的体系,不仅满足了经济发展对技术人力资源的需求,而且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另一种升学管道。

(四)质量提升时期

在“解严”后的政治大环境下,台湾“为了实现现代化,政府应放松教育方面的不必要管制,且是在既要求松绑又应重建新规范的前提下进行”,1995年开始实施教育松绑,希望藉由解除管制与市场竞争机制,提升教育质量。1997年起积极进行技职教育课程改革,技职教育在1998年开始实施的“教育改革行动方案”整体框架下开始推行“促进技职教育多元化与精致化行动方案”,建立技职教育一贯体系及弹性学制,扩大办理综合高中,提升技职教育品质,落实职业证照制度。2004年,实施“最后一哩学程”方案。2005年开始实施“技职院校教学卓越计划”,《职业学校群科课程暂行纲要》,规划专业群核心课程,强化学校本位课程。自2006年起,“教育部”推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并大力度补助技职校院,强化技职校院对“教学核心价值”的认知、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及对教学的投入。2007年起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方案”,技职教育方面推动高职优质化辅助,产业特殊需求类科等免试入学,高职校务评鉴,推动产学携手合作;并试办技专校院“技优入学”制度等。2008年修正《职业学校群科课程暂行纲要》为《职业学校群科课程纲要》,兼顾升学与就业两个面向。2009年推出“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三年内投入200亿新台币,连同即将实施的“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2013-2016年),都是技职教育政策的重大改革措施,对技职教育发展具有引导性的影响。

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深受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一方面根据时代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所需人才,基本满足了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对技术与技能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了较为完善的技职教育体系。

二、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历程检视

(一)成功的经验

首先,技职教育体系在与经济的互动中形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台湾的技职教育由萌芽到具备完整的体系,可以说是随着台湾的经济同步成长”[3]。1953年台湾的技职教育开始了“经建计划”主导阶段,这段时期内,职教政策由经建部门规划,“教育部”只负责执行,颇为独特,影响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让技职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职能充分凸显。台湾的经济结构在1960年生变化,改以农业培养工业,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占GDP的比重逐渐提高,劳力密集工业形成,人力需求殷切,中等职业教育已不敷应付当时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需要培育中高级技术人力,五年制专科学校(简称五专)应运而生,1948年有专科学校3所,后逐渐增加,至1972年达76所。1960年代,推行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大力推进人力发展专案计划,在1961年召开第四次台湾教育会议,宣示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教育改革方向,刺激了技职教育的长足发展。1960年代中后期,为配合人力发展计划的执行,明定高中与高职五专入学人数比例由原来的6∶4转变为4∶6,后又调整为3∶7。这一技职教育“量”的发展政策,使得台湾中等教育自1970年代后即转变为以职业教育为主流[4],促进了技职教育的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台湾工业产品出口逐步提升至占90%以上,并开始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实施技术与资本密集的科技导向策略,鼓励民资进入技职教育,开始设立高等技职教育的技术学院,成立技职教育研究所硕士班和博士班,促进了技职教育的转型发展。1990年代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出口产业,高科技产业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轴,高等技职教育迅速发展,有条件的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技职教育体系已然完备。新世纪以来,台湾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与信息产业,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并且已有明显的文凭主义现象,社会大众对技职教育的观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技职优秀人才回流普通教育体系,于是在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技职教育规模逐渐萎缩,对此政府开始通过技职教育“再造”,提高教育质量,再现台湾技职教育的辉煌。

其次,教育目标随产业对人力的需求逐步演进,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5]。如上所述,在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比较明显看出技职教育目标随着不同经济发展目标而调整方向。如在1990年代,随着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的形成,这时期升格和新建的科技大学即以培育各领域的高级技术、管理及服务人才为宗旨。至于专科学校教育目标,在1948年台湾公布的《专科学校法》第一条明订“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技术人才为宗旨”,1976年修正后的教育目标强调“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较之前更加注重“实用”与“专业”,足以反映台湾专科学校教育确实配合经济建设需求而调整方向。而多年来,技职教育目标变化最大的当属高职学校的教育目标。1976年修正公布的《职业学校法》揭示的职校教育目标是“以教授青年职业知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之基层技术人才为宗旨”,这一宗旨以职业知能为主,兼顾职业道德的培育。近来正进行中的课程修订,除了强调“充实专业知能,培育行职业工作之基本能力”和“陶冶职业道德,培养敬业乐群、负责进取及勤劳服务等工作态度”外,还增列“提升人文及科技素养,增进创造思考及适应社会变迁之能力”及“培养继续进修之兴趣与能力,以奠定其生涯发展之基础”,对高职教育目标的阐述蕴含着更重要的意义。总之,现今的高职教育目标已不再以就业为唯一导向,而是兼顾学生的进修需求与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

(二)积累的问题

一是升学主义严重。由于经济的快速成长、国民收入成倍数提升、社会价值更趋多元,再加上高等教育大量扩充,学生升高中、大学的机会突然大增,相对而言学生就读高职的意愿大大下降。社会、家长、学生,甚至学校,不再认为技职教育是适性教育,认为不能让孩子仅仅接受强调实务操作的就业教育,在升学主义下,技职教育变成一种无可奈何的次等教育。因此,技职教育原有的教育功能不但未能充分发挥,也失去其应有的定位和重视。以2010学年度为例,职高毕业109837人,升学率占81.91%,就业率占12.17%;综合高中毕业31022人,升学率占92.01%,就业率占3.84%;建教合作班毕业8273人,升学率占25%,就业率占43%,升学并就业占23%;实用技能学程毕业15751人,升学率占49.33%,就业率占36.63%;至于五专毕业生则大多以升入技术学院(二技)或科技大学或一般大学为目标。可见,目前职高及技职各类科毕业生大多以升学为导向,导致基层技术人力来源不足,高技术人力缺乏,严重影响到产业升级转型与经济提振。

二是技职院校定位趋向模糊。随着台湾技术密集型产业社会的形成,到上世纪90年代,台湾构建起层次完整的技职教育体系:中等职校―高等专科学校―工业技术学院―科技大学,高等技职教育学校总数事实上也已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总数,目前技职院校中包含高职三年制、综合高中职业学程、五专、二专、四技、二技以及硕士班及博士班等八种学程,存有两条升学管道,即使技职体系内部的升学管道也很畅通,当大多数职校学生选择升学作为毕业进路,而非选择就业,使得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间的定位模糊化。随着四技学制规模的扩充,排位处于后段的普通高校也有转型成高等技职学校的迹象,使高等技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隔也逐渐模糊。技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混合的效应逐渐发酵,影响技职教育的健全发展,导致技职院校定位渐趋模糊。

三是办学资金相对不足。产业变化快速,技职学校师资、课程、设备与实习就业等因素永远无法亦步亦趋赶上,如果投入再跟不上,落差也就越来越大,而近年来台湾政府对于技职教育的投入也相对不足。据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统计,现有的164所大专校院中,普通大学71所,技专校院93所,高等教育学生数1413.98万人中,技专校院学生数72.7万人,占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51.2%,然而2011全年预算比例为:大学院校481亿元(占68%),技专校院225亿元(占32%)。这些数字显示,技职教育应有更多资源予以支持才能实现良性发展。

四是教师实务经验相对缺乏。受近十年来专科学校大量改制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的影响,在教师升等或教育(学)评鉴(量)过程中,普遍重视研究及论文在SCI或SSCI的结果,导致技职教育教师的学术化、普通化倾向,产业或实务经验相对不足,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当前台湾技职教育遭遇的挑战

(一)少子化造成技职院校生源不足

随着台湾社会少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生源数量大为减少,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面临招生不足及学生素质降低的危机,技职教育体系感受尤其深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台湾社会一向重视普通教育,轻视技职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子女进入技职院校就读,较没有前途。社会整体对技职教育信心与支持度不足,导致学生不顾个人性向、兴趣和能力,优先选择普通高中或一般大学就读。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技职院校招生不足的隐忧普遍存在[6]。

(二)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升级造成技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下,台湾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特别表现在技术熟练度与技术创新度上。并且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完成向外转移,随之而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大量增长,对生产性技术人才需求量不断减少,知识型与服务性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许多高科技公司求才若渴。根据“信息工业策进会”的数据显示,现阶段岛内高科技厂商人才需求每年成长率约二成左右,但相关科系毕业生的成长率仅在5%左右,无法满足厂商的需求。而且,台湾技职教育相对较长的培养周期,与产业界互动不足,导致技职毕业生能力无法对应劳动力需求的高标准,职业教育发展遭遇瓶颈。

(三)产业技术与设备的快速更新造成技职院校教学设备资源相对落后

职业教育与技能养成对于实习教学设备具有高度的需求与依赖,足以影响教学内容与学习成效,所以台湾《职业学校群科课程纲要》等文件明确规定了相关的辅助仪器、设备设施基准。但是技术与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相关教学设备的新购或汰旧换新永远落后于产业技术与设备的更新,再加上经费、场地、学校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加大了技职教育现有实习实训的教学设备、软件程序等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导致技职教育务实致用及符应产业需求的目标难以实现。

为因应上述台湾技职教育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和更好的应对时代带来的挑战,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推动了技职教育再造,以期能再现台湾技职教育的荣景。

四、台湾技职教育再造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台湾经济行政部门根据岛内外产业经济情势,推动实施“经济动能推升方案”,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技职教育再造方案”(2010-2012年),以培育优质专业人力[7],并优先规划实施,力图彰显并强化“技职教育特色”,以改善师生教学环境,强化产学实务连结,培育优质专业人才定为目标,实施了强化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引进产业资源协同教学、落实学生校外实习课程、改善高职设备提升质量、建立技专特色发展领域、建立符合技专特色评鉴机制、扩展产学紧密结合培育模式、强化实务能力选才机制先行、推动试办五专菁英班、落实专业证照制度等10项措施,并制定了系列配套实施附件。

第一期实施期结束之后,接着又推动了“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2013-2017年),已经将其列为2014年度施政方针之一[8],着力进一步提升技职教育的重要作用,订定技职教育相关专法,不仅从学校教育方向思考,还配合人口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等因素,作整体规划,透过跨部会合作,结合产、学、研以及教、考、训、用合一,5年投入200亿元新台币的经费,通过三大面向9大策略,让技职学生学以致用,培育毕业生的立即就业能力,全面提升技职教育竞争力及社会地位,再现台湾技职教育繁荣[9]。三大面向是“制度调整”、“课程活化”以及“就业促进”,每个面向实施3项策略,计9项策略。

(一)制度调整

政策统整:结合教考训用,整合政府部门、产业及学校资源,建立跨部会、跨产业及跨校合作机制与平台;完备技职教育相关法规,落实技职教育政策。系科调整:依据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盘点技专校院与职高学校系科设置及衔接;优先补助职高及技专校院调整、设置与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类科等办学成本高,且基层技术人力缺乏的相关科班。实务选才:加强甄选入学第二阶段指定项目甄试,提高技优入学管道务实致用的特色,调整各技专校院单独招生选才做法,鼓励各校以术科测验成绩为入学选才依据。

(二)课程活化

课程弹性: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置职高及技专校院课程与教材衔接产业需求的弹性机制;强化技专校院学生基础学科能力与人文素养;系科自我定位,与业界建立策略联盟并共构职能导向课程(含核心专业能力、实习课程及职业伦理)。设备更新:更新基础教学设备,分级分年更新职高及技专校院制造业或重点产业类科等成本高且基层技术人力缺乏的相关系科班设备;整合区域教学中心设备,除整合区域教学设备中心外,结合职业训练单位设备资源,降低设备落差;鼓励产业直接或间接投入设备至教学单位。实务增能:业师协同教学共构课程并予e化,建立业师人力数据库;鼓励教师赴公民营机构研习服务。鼓励学校聘任有业界经验的新进专业科目教师,鼓励技专教师将技术报告或产学研发成果纳入升等及教师评鉴指标(技专);落实学生校外实习。

(三)就业促进

就业接轨:开设各类契合式人才培育专班,充实学校职辅人力,以利学生适性发展、就业接轨,及提升就业力。创新创业:扩散校园研发成果加乘效应,贡献社会经济,并提升学生创新及就业力,遴选6~8所科技大学建立技专校院创新创业平台,结合地方政府、学校、周边产业及小区资源,协助区域经济发展。证能合一:研提职高及技专校院系科与产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证照,并鼓励学生取得。结合教考训用,奖助职高及技专校院依据各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所建置的职能基准,与产业界共同规划课程,并协助学生取得劳委会核发的职能课程结业证书,以提升学生就业力。

统观两期的“技职教育再造方案”,反映了在台湾技职教育认可度走低的背景下,台湾对重振技职教育的努力,即围绕培育毕业生的立即就业能力,在改善师生教学环境,强化产学实务连结方面做文章,努力提高培养质量,提升技职教育竞争力。

五、对大陆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完善职教体系,避免升学主义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员、工程师及高级职业人才的教育,台湾的技职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可直通研究生,可以培养满足社会、企业等各级各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求,但也积累了升学主义的倾向,对此,台湾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中,提出建立符合技专特色评鉴机制,扩展产学紧密结合培育模式等策略,着力强调技职教育务实致用之特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第二期再造方案中,明确提出系科调整、证能合一等政策,以克服升学主义,使所培育的人力,更紧密链结与贴近产业需求。大陆地区的职业教育层次不完善,职普不通,沦为“二流教育”,往往是学生及家长的无奈选择。所以,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层次,实现系统内部相互衔接,职普互通。但是要避免升学主义,不能将升学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升格成本科院校,把部分非研究型的普通高校明确转型为承担专科层次以上职业教育的院校,既可以明确这类高校的办学定位,又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二)健全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教

为从根本上建立有效的技职教育人才培育模式,台湾在再造方案中,提出政策统整的策略,并订定技职教育相关专法,统整高职与技专校院政策,藉由法制化程序保证与彰显技术及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技职教育的再造并形成长效机制。而大陆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远远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满足职业院校等相关办学主体的对于依法治教的需求,而且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的职业教育责任、义务和权利未能在法律范围内明确界定,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合理有序发展。因此,要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统整包括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职业教育等相关政策优势,落实职业教育政策整体化,籍由法制化程序,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采用系统思维,统整职教资源

台湾的“技职教育再造方案”系统全面,在全岛范围内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让技职学校随着岛内外环境的变迁而顺利转型,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也促进了技职院校,特别是私立技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借鉴台湾的系统思维,可以搭建资源整合平台,整合政府部门、产业及学校资源,建立跨部门、跨产业界及院校合作的机制与平台,推动产学合作,共育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美瑶.台湾的技职教育[J].学校行政,2005(1):129-144.

[2]“国家教育研究院”筹备处.民主深化过程中的国家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书[A].叶炀彬.技职教育政策的评析与展望[C].台北:国家教育研究院筹备处,2009:74-78.

[3][5]林政修.海峡两岸中等技职教育课程与教学之比较研究[D].南投:暨南国际大学,2013:17-18.

[4]罗文基.技职教育专题研究[M].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221.

[6]张国保.少子女化的技职教育特色与因应策略[J].研习信息双月刊,2008(5):3-10.

[7]台湾“教育部”.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手册(中文版)[EB/OL].[2013-05-21].http: //www.edu.tw/FileUpload/ 1052-14036%5C Documents /.pdf.

[8]台湾“教育部”2014年度施政方针[EB/OL].[2013-05-22].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2040&Page =19026&Index=9&WID=45a6f03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9]第2期技职教育再造方案(草案)[EB/OL].[2013-05-21].www.nstve.ntut.edu.tw/ezfiles/81/115164359.ppt.

On 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of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ZHU Zhang-long

(Wu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 China)

Abstract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of China experienced the stage of beginning,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and enhancement, and each stage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alent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lso changed accordingly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After entering 21st century, in face of the challenges of students shorten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s well a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egree upgrading and vague orientation,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begin to re-construct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measures include: try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mprove teaching environment, strengthen practice training, and increas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which has great enlightenments to China.

Key words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evolution process; re-construction

上一篇:突出专科高职教育的桥梁作用 下一篇: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