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原则 乐趣原则 特点原则

时间:2022-10-13 09:48:20

新课标改革后的小学体育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单论述了几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浅入分析了改进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充分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小学生体质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的体质明显呈下降趋势。针对这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对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是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这一部分的调整,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众所周知,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

一、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一)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原则

一般而言,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要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到有效的健身手段和相关的健身知识,增强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同时,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如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调节能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乐趣性原则

事实上,兴趣作为学生学习最好的引导者,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处于青少年时期,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如果教学内容的选择牢牢把握住乐趣性原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小学体育知识的学习。所以,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紧紧围绕乐趣性原则,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体育锻炼项目,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因人制宜原则

对于各个年龄层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往往也不会相同,同样的,他们各项身体技能和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要根据各个年龄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把握住因人制宜的原则。例如,相同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则应该对锻炼项目的规则进行适当的调整,降低要求。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改进措施

(一)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影响,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些家长不支持体育教学,这十分不利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此,要充分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增加体育教学在整个小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做好校园后勤工作,使得小学体育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注重结合实际情况

事实上,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一方面,因为小学生的生理、心理还未完全发展成熟,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时,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状况,把学生的实际情况放在首要位置。另一方面,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本校实际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来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当联系实际的教学区域,按照本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来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例如,如果学校处于较为偏僻的山区,小学体育教学可以选择爬山等体育活动项目;如果学校处于靠近水源的位置,则可以选择游泳等体育活动项目。

(三)重视体育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需要将相关的体育知识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一些体育活动能力。理所当然的,小学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小学体育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学习技能。所以说,即使可供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呈多样化的趋势,也要充分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坚决不能丢弃。对此,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牢牢把握住体育的教育功能,将保持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放在重要位置,既要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又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通过这样的选择方法,来增强体育教学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小学体育的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牢牢把握住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原则、乐趣性原则和因人制宜的原则,不断改进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选择。因此,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时,需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小学体育的学习。

上一篇:分层式课堂教学模式之初探 下一篇:生态课堂中的“节奏感”